晏子是彻底排斥孔子的
春秋齐国,史称姜齐。奠定姜齐基业的当然是齐国的开国者姜太公,即吕尚。齐国近海,多盐碱地,依靠农业缺乏土地资源,姜太公别有方略,发展盐铁,工商业,终于冠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来朝,成为中原率先发展的泱泱大国,周天子赐得专征伐。至桓公,有管仲辅佐,厉行全面改革。管仲的治国思路借鉴了太公的很多思想,并且予以创造性的发展,继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明君贤相千载有美声。
桓公后,内乱纷争,政治势力迭相起伏,近百年间虽仍为大国,但是已难以企及桓公的霸者地位,其时,秦霸西戎,晋楚争雄中原,齐国唯晋楚之命,昔日霸者风光殆尽。至于景公,有晏婴,善于谏言,又有私德,尚俭,自谓社稷之臣。景公时,大夫势力逐渐壮大,互相攻讦,历史的角度看,齐已处于末世。晏子虽贤,无奈景公庸主,虽羡慕并且愿望桓公时的大国威风,无奈实力不济,国只能安,不能雄争天下。
晏婴的辅政思路仍然是建立在管仲的基础上,但是从晏婴的历史行状看,劝谏者多,实际的治国功业很少,与管仲不能比,管仲行改革,富国足兵,在国际上威望非常大,是春秋齐国发展的巅峰。与管仲比,晏子既没有桓公那般信任,也缺乏强国的手段,加之国际形势已非桓公时,齐国仅得以“治”,但是在末世的情况下,能维持齐国在诸侯中的大国地位,已经很难得,晏子辅政几十年,国内安宁,已经是最好的成绩。景公之于晏子,并不如桓公之于管仲,晏子的劝谏,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身旁常有一些邪佞之臣,晏子也无可奈何。从个人能力上也缺乏管仲的锐意改革的魄力,比较而言,晏子具备等同鲍叔的才具。如鲍叔推荐管仲给桓公时所言,若要治理国家安定,鲍叔就够了,完全有这个能力,但是要霸天下,鲍叔不行,唯有管仲。晏子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他的履行外交使臣的经历,可以算“不辱使命”,在国际上维护并提升了齐国的尊严。加之辩才无碍,享誉一时。
晏子辅政时,孔子正少年,后来在政治上他们有过多次的交往。后世儒家常常把晏子的思想拉到他们的阵营,觉得晏子在齐国的一些主张和做法非常符合孔子倡导的仁爱。实际不然。仁爱,或者礼义廉耻的观念并非孔子的儒家所创,譬如管仲也实行仁政,西戎的秦穆公也算是一位仁君,但是他们并不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不管是孔子还是管仲还是晏子,他们的学说都是来自古代,都借鉴了历史的文化。
孔子倡导仁,追求周礼,仰慕古圣先贤,但是在实践上,或者说事功上几乎没有多少成绩,只停留在口谈的层面,政治设计非常美,难以实行,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不能为人所用。孔子对晏子的评价算是比较高的,肯定了晏子在治理国家的成绩,以及晏子的个人魅力。但是晏子对孔子的学说正相反,比较排斥。孔子曾经有在齐为政的机会,却被晏子阻止了。当时齐景公有用孔子的想法,孔子蛮高兴。但是,晏子警告齐景公,孔子不能用,这些儒生多半是夸夸其谈,讲究繁文缛节,不切实际,于国于民没有好处,听听就好,不能用。齐景公于是拒绝了孔子,孔子很失望。
孔子晏子的政治理念很多的相近之处,为什么晏子反对孔子呢?归根结底,春秋末期,符合孔子那套理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孔子还是执着于复周礼,过于理想化,而管仲晏子这些人的理念都是从现实角度考虑,能致用,而当时国际的情形也无不如此,都把强国放在第一位。哪怕是一些仁爱的思路,大半倾向于“术”,而孔子不然,他是彻底的希望实行仁爱治国,把仁与礼作为他的学说核心,这是最关键的不同。所以晏子反对齐景公任用孔子,认为孔子那套做学问可以,治国不可以,也不能够成功。
事实上,孔子的学说几乎没有哪一个诸侯国采纳,而且越是纷乱的国家孔子的思想更不济,难以改变乱局,于事功上不堪大用。孔子的学说讲究“危邦不入”,政治乱的国家不去,去了也白搭。这就指出儒家学说只能寄希望于太平的国家,还得依仗国君的支持,扶危济困办不来。这也是凡是乱世,都排斥孔子的原因,没有实际的功用。一旦天下安定,孔子的春天来了,特别是集权的政治,特别欣赏孔子,从孔子那里挖掘出维护专制政体的东西,所以孔子的儒学也被骂为专政的走狗。那么这是不是孔子真正的东西且不说,孔子的学说历史看,任何一段需要站出来匡正天下的时期,孔学无能为力,很是悲哀。孔子的学说终究是一种美好的空想,晏子很明了这一点,极力反对景公任用孔子,对孔子的学说提出了非常犀利的批评。从事功上说,晏子的排孔观点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