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云中

《赵世家》·云中

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

太史公这里以“武公”而称,在资治通鉴中,称之“武侯”,“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赵武公其人即赵武侯。所以称他为武公,主要是赵烈侯死后,太子章年幼不能临政,于是烈侯的弟弟武公代理行政。在武公摄政期间,没有以正式君主的身份临政。武公死后,烈侯太子章随即即位,也就是赵敬侯。

《资治通鉴》中记之以“赵武侯”,此处与史记中相左。大概司马光认为武公尽管代理行政,但是毕竟在位十三年,就算烈侯死时,太子章年幼也有两三岁吧,为什么武公死后太子章才得以即位,若武公不死,太子章还有机会即位吗?呼之以“武侯”,大概是一个贬抑,一个批评。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就是说武公本有代太子的想法,十三年来未曾将君位归还,而武公死后,武公子作乱反对太子章,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至少在武公时认为作赵国君主理所应当,这也刺激了武公子的野心。但在合法的继承者中,太子章才是法定的继承人。

关于赵武公史记中没有过多的记载,也未曾有什么影响到赵国气运的大事件,所以轻描淡写。但是这个武公却因为一个地方反复被后世提及,这个地方便是云中。赵武公因为云中的争议得以留名,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密州出猎》苏轼词中的云中即是现在所谓的云中古城。关于云中古城的修建,有两种议论,一是赵武灵王建云中,一是赵武公(赵武侯)建云中。多数的议论支持赵武灵王建,认为赵武侯是赵武灵王的误写。也有部分观点认为赵武侯建云中为实。毕竟谥号为“武”,说明在他的临政期间有过一些北进的扩张活动,而修建云中是其中之一。反对者认为赵武公时,赵国的国力还不算强大,面对南魏、西秦、东齐的夹击,不可能兴师动众损耗民力财力去建云中,而且赵武公时北方的狄族还未曾发展起来,没有威胁到赵国。支持的武公议论提出这正表现了赵武公的远见卓识,他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未来会对赵国边境造成压力,所以建云中以备将来。至于云中当时的规模未必巨大,也许就是象征性的建了一座城,很少的兵力在屯守,起到一个边境哨所的作用。这个理解也有道理。

赵武公建云中的记载,来自《水经注》,非常美丽的一个故事:

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也。”

赵武侯在五原河西筑城时候,城墙崩塌,后来另外选择建城地址,有一天,看一群天鹅在天空云中聚集,天鹅下闪烁着明亮的光辉,非常震撼。于是赵武侯就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乃筑城,即云中。今人的考证,所谓云中,系狄族(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一种自称,云中就是“天鹅,人”的意思,也指像鸿雁来往迁徙的游牧民族,带有一种图腾的意味。云中,就是指鸿雁繁衍成长的地方,正如这片天空下的游牧族生活的地方。这样看来,云中并不单单限于某一处,是一个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