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新世界4

因为《资治通鉴》与《史记》在历史的记载上有几百年的重叠,这样得以比较司马光与司马迁对历史人事的判断。司马迁应该算是一个杂家,并不能如一些人所说的归于儒家,如果一定要给司马迁一个“名分”的话,准确的说司马迁是道家一脉。

在他的大作《史记》中并没有有意识的去宣扬儒家学说,表现出来的政治理念也不是纯粹儒家的。尽管司马迁所处的时期已经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阶段,但要注意汉武帝提倡的是儒术,是将儒家学说当作一种政治工具,事实上在西汉时社会潜在的主流还是黄老之术,道家思想在做着主导,儒家学说并没有彻底的成为意识形态。

而司马光的北宋时期,儒家已经是大行其道,被抬高到官方的意志的高度,司马光作为一名史官,是奉天子之命来修史,传达出来的更多的是纯粹的儒家意识形态,在对待历史人事的选择材料,评判的角度上与司马迁做《史记》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在史记与资治通鉴相重叠的几百年中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司马光开篇的“三家分晋”更是将《资治通鉴》的主旨表露无遗。

司马迁“嘉鞅讨周乱”,于是作《赵世家》,三家分晋之前的晋阳保卫战,更是站在赵襄的立场,描述了赵氏上下同仇敌忾,瓦解了智伯率领的联军,反败为胜。当然,司马迁暗笔之处在于“鞅讨周乱”,几个字没有晋国国君的事,说明什么呢?晋国国君差不多已经名存实亡了,君臣倒挂的态势实际上从赵盾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从晋的角度看,这要追溯到晋武公晋献公晋文公这几代强人设置的三军六卿制度。到赵简子时,晋国已是“名为正卿,实专晋权”。“鞅讨周乱”恰恰说明了赵鞅以卿的身份参与了国际事务,并没有提及奉晋君之命所为。《赵世家》是赵家一部波澜壮阔的充满了热烈激情的创业史。后世读来,赵衰、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无一不是这幅画卷的主角,没有一个不是暗夜中光明四射的巨星。司马迁的笔下,他们是能臣,他们是枭雄,他们是霸主,他们是建国功勋。

《资治通鉴》不然,史迁所曲笔称扬的恰恰是司马光笔下的乱臣贼子,你说他们是革命家,司马光认为是窃国大盗。根本的原因还是司马光站在了皇权的立场来写史,他通过《资治通鉴》所要表达的就是告诉统治者,怎么样才能天下长治久安,他的办法是宣扬儒家政治学说,维护等级秩序。这是他与司马迁的不同。一个表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表达“君臣之位犹如天地不可易也”。

司马光记述三家分晋,没有从晋阳保卫战的赵襄立场出发,而是分析智伯为什么会失败,指出智伯所以败是因为智氏的选拔继承人出了问题,有才无德,而对于赵襄的被立为继承人,司马光则是选择了“竹简测试”的材料,说赵襄“有贤德”,司马迁则是选择了“常山寻宝”表现赵襄异乎寻常的雄才大略。

归根结底,司马迁的《史记》寄托了司马迁个人对历史人事的关怀,“一家之言”,“藏诸名山以待其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传达的是官方意志,代表了以儒家为主要意识形态的皇权意志。历史就是这样,历史的真相永远看不透,不同时代的写史都带着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