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夹着尾巴做皇帝(上)

汉文帝这些年,可以说一直在为了天下的稳定在努力。

这个稳定有他自己的私心,比如他自己的帝位的稳定,因为他的出身卑微,没有势力,反而被选中继承皇位,藩王可以继承,既然他可以,为什么别人不可以?

吕后死后,少帝可以被废,他为什么不可以被废?

这些都是他担心的,担心权臣主政,担心藩王不服。

这还是内部的问题,当然内部问题耗费了他很多的精力,甚至可以说他从继承帝位的那一天开始,直到死掉,一直在跟权臣、藩王进行角力。

事实的情况,汉文帝胜出了。汉文帝之所胜出,很大程度上也应该归结于权臣真的并无反心。

其中最大影响的就是周勃,陈平、灌婴的资历比起周勃差远了,周勃是他们所有功臣的头。

因为周勃是随刘邦一起出来打天下的,刘邦的自己人,属于乡党一派,地位无人撼动。

汉文帝对于周勃,最初恭敬,后来端庄,渐渐的消了周勃的权,周勃差点把命搭上,最后卸甲归田。

从周勃的为人看,大老粗一个,没有反心,但是人都有傲慢之心,何况那帮出生入死打天下的人,死的死了,杀的杀了,留下他一个,而且高祖死前嘱托吕后,安刘者必勃也,这份信任无人能撼动,连吕后都要敬他五分,何况一个卑微的刘恒呢?

周勃真要咳嗽一下,刘恒心里就得抖上好几天。

对于内部老臣,刘恒是软硬兼施,那帮藩王,一方面依仗周勃等功臣压着,一方面有机会就消弱他们,不疼不痒的进行,大体上还算顺利,藩王没有特别出乱子。

这也是汉文帝刘恒放低身段,夹着尾巴做皇帝。

对天下百姓,刘恒是倾尽了心力,没法子,自己继承的合法性,自己多少也清楚,笼络天下民心是必须的,就算有人要反,在道义上,在民心上,没有立足点。

有三件事,能见的刘恒的至柔之道。

一是安抚吴王刘濞,一是匈奴和亲,一是善待南越王。

一、吴王刘濞

刘濞最终还是反了,不过那是刘恒死掉以后的事。

在他的任期内,刘濞还算隐忍。刘濞后来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儿子当时在长安被太子刘启打死了,下棋闹僵打死了。

文帝把刘濞的儿子送回去,刘濞又送回长安。都是刘家的人,哪里死哪里埋,心里那个憋屈。

触犯法律被诛还可以理解,玩个棋被打死,说不过去啊,说不过去能有什么办法,那是太子。

吴王从此就不进长安,憋着一股子火要造反。

吴王的势力大的很,铜山盐海,国富兵强,文帝也不敢惹,惹毛了没法收拾,毕竟打死了人家的儿子,又是叔叔一辈。

每逢召见,刘濞就借口老了有病去不了。刘恒只能软着身子随吴王的便,你有病来不了,我就派人赐你几杖,各种方法补偿你,作为皇帝我能做到的都做了,就是不能还你个儿子。

搞得刘濞反也不是,不反窝着火。直到太子即位,第一年就反了。

可见刘濞确实给了刘恒非常大的面子。说实话,真要在文帝时候反,够刘恒喝一壶的,能不能收拾掉刘濞都难说。

至于后来反,时移势易,形势变了,天下安宁,民心上先不支持,他心里也没底,又有个周亚夫,和梁王刘武,自己也没听部署的意见,不听部属意见实在是他觉得不可信赖,也能看出他对造反这个事能得到多少支持是不放心的,不敢用部署的意见。

这是安抚吴王刘濞。

二、匈奴和亲

匈奴屡屡犯边,非常头疼,大军讨伐,深入敌境会拉长战事,长年累月,后勤也是个问题,刘恒刚刚即位,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张旗鼓的去攻伐匈奴,不是上策,内部自己还没搞定,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讨伐匈奴呢?

唯一的办法还是放低身段,夹着尾巴做皇帝。

有人说刘恒缺乏气魄,不如他的孙子汉武帝,好像有道理,其实还是形势的不同。

汉武帝时候天下稳定,国家有大把的钱让他挥霍,他的爷爷和老子给他奠定了非常稳定的国家基础,他自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做事。

他老子那时候不行,他爷爷那时候更不行。

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边臣兵吏又不能谕吾内志,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怛惕不安,未尝一日忘于心,故遣使者冠盖相望,结轶于道,以谕朕意于单于。今单于反古之道,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亲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亲已定,始于今年。

刘恒的做法就是和亲,实际就是各种讨好匈奴,匈奴那边受了感动,同意和亲边境安宁。

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派兵去打,人家打不过可以跑,你大部队不能年年驻扎边境吧,你走了又来,弄的你怎么都不行。

正如上面刘恒说的,多少次派使臣去谈判,送女人送钱送东西,脸都不要了,就求一个边境安宁,求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机会,真的很无奈,没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