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
- 张弛
- 5117字
- 2021-04-04 12:15:36
第一章 神奇的天山
天山是一座天赐的“湿润岛”,它孕育出无数条河流,使亚洲腹地最为干旱的地区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由于有了天山,丝路沿线出现了成片的森林、草原和绿洲,成就了新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的荣耀。如果没有天山的阻隔,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将连为一体,成为一片茫茫沙海。那样的话,古代西域的文明史必定是另一番景象,汤因比也就没有机会对池田大作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我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
乾隆年间,发配新疆的纪晓岚曾记录过一件关于天山的轶事:一个风雨夜,乌鲁木齐马场的战马走失在天山深处,寻之数日不得。八天后,驻哈密的清军突然发现营中马匹增多,在检查火印后发现,多出的军马来自乌鲁木齐马场,于是便派人向上级禀告,一查正是几日前走失的军马。乌鲁木齐与哈密相距500多公里,各处天山南北,有高山大漠阻隔,这些军马是如何穿行两地的呢?故事的结尾,纪晓岚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世人皆云天山腹地有幽径相通”。
天山,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山系,东起新疆哈密星星峡,西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交界处,全长约2500公里,南北均宽约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七大山系之一。我国境内的天山,横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东西绵延1700余公里,将新疆划分为地理学上的南疆与北疆。
天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最初由海域沉积及其褶皱隆起形成,经历了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地质变化,以及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作用,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山体。天山沿线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见证了天山地质变化的沧海桑田。北京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九龙壁”化石,就是一块出土于天山脚下的地质珍宝。它由9条短吻西域肯氏兽化石头尾相接而成,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与故宫博物院“九龙壁”浮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天山沿线曾是恐龙的家园,在奇台将军戈壁、阜康三工河谷、克拉玛依乌尔禾等地,曾发现过大量恐龙化石。1992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侏罗纪公园》时,曾选用阜康出土的“天池龙”化石作为剧中甲龙的原型,让全球观众分享了恐龙时代的“天山往事”。
根据地理方位,天山山脉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三个支系。北天山全长1300余公里,以乌鲁木齐—吐鲁番为界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由阿拉套山、天格尔山等组成,最高峰河源峰,海拔5289米;东段由博格达山、巴里坤山等组成,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中天山全长约800公里,由乌孙山、觉罗塔格山等组成,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峰艾尔宾山,海拔4835米。南天山全长1100余公里,以“天山之父”汗腾格里峰为界分为两段,西段由科克同套山、阿赖山等组成,东段由哈尔克塔乌山、库鲁克塔格山等组成,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5米,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而库鲁克塔格山是山势最低矮的一段,平均海拔1000—2000米之间,与周围的高度差不足300米,类似于我国南方的丘陵。
天山风光
天山山体东西横亘,既可抵御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南下,又能阻挡塔里木盆地干热风的侵袭,从而形成了天山南北显著的气候差异。从天山北麓的博乐至奇台,其海拔在400—700米,年平均温度为4—7℃,夏季凉爽,冬季寒冷;而天山南麓,从喀什至库尔勒,海拔在900—1300米,虽然要高于天山北麓500米左右,但年平均气温却在10—12℃,夏季炎热,冬季温暖。伊犁河谷介于二者之间,北有博罗科努山阻挡寒流,南有哈尔克塔乌山阻碍热浪,所以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被称为“塞外江南”。
天山山地的气温,随海拔变化十分明显,平均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6℃。当山下已是落英缤纷之时,山间草原仍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到了冬季,由于受到逆温层的影响,山上比山下更加温暖。在天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会增加3—5℃,逆温层的最大厚度可以达到3000米,持续4至5个月。在天山南坡也存在逆温层现象,但逆温层厚度不到1500米,且存在时间极短,因此很难见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在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逆温层的海拔为1100—1500米,有了逆温层的存在,果树和牲畜就可以安全过冬。每年4月中旬,伊犁新源吐尔根都会成为野杏花的海洋,那是一年中最美丽、最浪漫的季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芬芳,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逆温层的存在。另外,冬牧场的分布也与逆温层的存在密不可分。根据考古发现,伊犁河谷的古代遗址和墓地多分布于海拔800米之上,显然与逆温层的分布有关。
天山中有许多山间盆地,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这些盆地可分为高位、中位、低位三大类,且各盆地间常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
天山牧场
高位盆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气候湿凉,是重要的牧业区。以尤勒都斯盆地为例,海拔在2400—2600米,全年有一半时间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素有“冷库”之称。尤勒都斯,哈萨克语意为“繁星点点”,因盆地内湖泊众多,宛若星辰而得名,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天鹅湖均位于此地。尤勒都斯盆地夏季凉爽,牧草丰茂,马、牛、羊等牲畜极少生病,因此成为新疆最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事实上,新疆古代察吾呼文化的游牧生活即得益于尤勒都斯盆地湿凉的环境,随葬品中常见的单耳带流彩陶罐,就是一种盛放奶或奶制品的容器。
中位盆地海拔在1000—1800米,气候适中,属于农牧共生区。以焉耆盆地为例,海拔在1047—1200米之间,其冷热温差较大。焉耆盆地冬季严寒,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夏季气候炎热,秋季气温下降明显,是南北疆气候的交错地带,具有阳光充裕、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因此,焉耆盆地既是新疆优良农作物的主产区,又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焉耆辣椒因色彩多样,色泽艳丽,成为世界著名奢侈品口红的主要颜料来源;焉耆葡萄酒因香气浓郁,口感醇香,曾多次摘得世界级葡萄酒大赛桂冠。焉耆盆地还是焉耆马的故乡。自汉代起,焉耆马就因其体格健壮,性情温驯,敏捷善走,享有“海马龙驹”的美誉。《西游记》中唐僧所骑的白龙马,就是以焉耆马为原型创作的。
察吾呼墓地出土的单耳带流彩陶罐
巴里坤盆地与焉耆盆地相似,但整体更偏向牧业。巴里坤盆地平均海拔1650米,冬季严寒,夏季凉爽,光照充足,因地处山北迎风坡,气候温凉,降水充裕,有大片的草原和山地森林,是天山“三大牧场”和新疆“五大草原”之一。由于盛产羊肉,巴里坤的羊肉焖饼更是以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而久负盛名。除了羊肉的鲜美之外,面饼的劲道也功不可没。巴里坤是新疆小麦的主产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号称“东疆粮仓”。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巴里坤石人子乡一处探沟中,发现大量马鞍形石磨和厚达数米的炭化麦粒层,说明巴里坤盆地在史前时代就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在唐代,巴里坤是其在西域屯田的重要据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驻扎在巴里坤大河古城的伊吾军,曾一次交纳了三千八百石粮食,足见屯田规模之大。今天,巴里坤依然保存着规模宏大的清代粮仓,它们为清军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及抵抗阿古柏入侵做出过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巴里坤盆地对于稳定西域的战略意义。
巴里坤东黑沟出土的石锄
巴里坤大河唐城附近的麦田
低位盆地海拔较低,部分地区甚至在海平面以下,气候温暖干燥,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瓜果,因此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也被称为“瓜果之乡”。吐鲁番盆地位于博格达山和觉罗塔格山之间,四面封闭,中间低凹,地表辐射热量不易散发,其北部博格达山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而南部的觉罗塔格山非常低矮,与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差仅200米左右,使得来自南部的干热空气顺利进入盆地中心。吐鲁番年均降水量仅16毫米,夏季气温高达47.8℃,故有“火州”之称。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吐鲁番盛产的甜瓜和葡萄含糖度极高,吃完后会出现黏手现象;吃不完的葡萄和甜瓜,还可以晾成葡萄干和瓜干。由于吐鲁番极度干燥,古代许多重要的有机质文物得以保存至今。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曾发现过唐代的饺子、馄饨、月饼和麻花,出土时皆完好如初,这一切均得益于低位盆地的干燥气候。
天山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它们经准格尔盆地西部和伊犁河谷到达天山沿线。一部分水汽沿山地继续向东移动,水分逐渐散失;另一部分沿山坡逐渐爬升,顺山谷隘口翻山进入山地内部,冷凝形成降水。因此常年生活在天山脚下的农牧民,都会通过观察云的变化预测天气。若西边乌云滚滚,那么雨雪天气也会随之而来;若云从东边飘过来,天空便时阴时晴,留下片片云影,一阵风吹过,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天山山区年均降水量约为987亿立方米,但其降水分布十分不均。整体而言,天山西段降水多于东段,北坡高于南坡。伊犁河谷因朝西开口,西来的水汽很容易进入谷底,形成大量降水。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巩乃斯谷地是天山降水最多的地区,其1970年测得的年降水量为1139.7毫米,因此伊犁河谷气候较为湿润。而哈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都是朝东开口,西来的水汽很难到达此地,成为天山沿线降水最少的地区,年均量仅为20毫米。其中位于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降水量最少,年均不足7毫米,甚至出现过连续7年滴雨未降的气象记录。
吐鲁番无核白葡萄
新疆虽为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但其降雨时间和地域分布却高度集中,尤其以天山北麓中、低山区最为明显,雨水多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8月,甚至出现过类似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暴雨景观。如1981年6月29日,新疆沙湾县夹河子乡曾出现过每小时240毫米的特大暴雨。由于天山山地地表植被稀少,无法有效吸纳和缓冲降水,此类突发性降水极易引发山洪和季节性泥石流,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新疆境内共有373条河流和160处泉水发源于天山山脉,其中径流量最大的四条河分别是伊犁河、阿克苏河、开都河和玛纳斯河,其沿线均分布有密集的城镇和人口,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在这四条河中,最具神话色彩的要属开都河。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唐僧在鹅毛和芦花都浮不起的流沙河畔,收服沙僧,使其皈依佛门。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八百里流沙指的是敦煌至哈密之间的茫茫大漠。而在现实中,真正的“流沙河”就是发源于艾尔宾山,流经和静、和硕、焉耆、博湖的开都河。20世纪70年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开都河河底发现了厚度超过43米的流沙层,这一奇特的水文地质现象全世界仅此一例。
冰川是天山的生命之源,天山沿线的绿洲水源绝大多数来自冰川融水。辽金时代著名诗人耶律楚材曾用“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形容天山冰川的壮美。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中亚时,更是用“水众能滋稼穑干”道出了冰川滋养绿洲的奥妙。冰川的补给主要依靠冬季的降雪。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公布的数据,天山沿线冬季平均积雪量为100亿立方米,堪称“雪海”。福祸相依,当积雪太多时,也会导致雪崩灾害。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的凌山(即天山托木尔峰)“暴龙难”,其实就是由积雪引发的雪崩灾害。
天山雪景
冰川泥石流与融雪泥石流,是天山沿线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春夏之交,如果日增温度连续3天超过5℃,便可能导致山洪和泥石流。以吐鲁番盆地西缘的阿拉沟为例,在沿河上溯50公里的区域内,就有143段易发生泥石流的沟壑,平均每公里3条,其泥石流发生的次数更是多到无法统计。
天山冬季易发生“风雪流”现象。风雪流,也称风吹雪,是一种冬季发生在大风区和山隘口的雪粒近地运动。强气流有时会将积雪带至数十米的高空,天地间瞬时雪雾弥漫,犹如梦幻一般。此情此景看似很美,但身临其境时绝无一丝浪漫之感。事实上,风雪流在天山地带是一种致命的自然灾害,是导致雪崩和冻灾的重要原因。唐代诗人李益《从军北征》中的“天山雪后海风寒”,大概就是对“风雪流”这一景象最直观的描述。
阿拉沟出土的对虎纹金带饰
帕米尔高原
对地处干旱区的新疆而言,天山是一座天赐的“湿润岛”,它孕育出中亚南部最主要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锡尔河和阿姆河,使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由于天山的存在,丝路沿线出现了河流、草原、森林和绿洲,成就了新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的荣耀。
游牧人苍凉浑厚的歌声、鸣镝的呼啸声、商队幽幽的驼铃声、石窟中的诵经声、边塞诗人的低吟浅唱……如今,这一切都随风远去,只留下历经千年的残垣断壁、沉默不语的草原石人和古老神秘的符号,由它们向我们诉说天山曾经的沧海桑田和气质神韵。
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和文化在天下脚下汇聚、交流,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天山更像是人类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象征,是人类文明兼收并蓄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继续勇往直前。在天山脚下,人们怀揣着梦想,络绎不绝地穿行在丝路漫长的古道上。今天,天山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桥梁,承载着我们的中国梦,也承载着世界的中国梦。也许,天山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人类实现沟通与交流的梦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