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道德之养成

(1914)

郭秉文

如何能使学校为养成适于国民道德之机关,乃吾国今日教育问题中之最重要者也。昔日教育制度,以经学为课程之中心,经学者,为吾人高尚思想与言论之宝库,凡个人家庭与人民责任,皆不能脱此藩篱,受其淘溶者。能养成一种高尚之道德,及优美稳定之性质,而吾国之文明即持此种道德性质维系而不坠者也。旧教育制度既废,新教育制度代兴,旧经学与旧道德之教授法虽不能尽弃而不顾,而其影响必不能若昔时之重大,则无疑义。富于旧道德观念者曰:将来之道德何如乎?以现今之情状,不独保守旧道德所固有,且当合于近世之需要,与西方文明融会而广大之,为事之能乎否乎?在保守心过重之徒,以复古为志,思复置经学于小学校中,占重要之位置。幸有识见高超者,知已废者之不可以复也。而新教育制度之能力,若善用之,则其成效必出乎吾人之所料。

当新旧教育过渡时代,道德教授已视为学校课程中之重要科目,编为普通用之道德教科书甚富,不独改良旧道德之教授法,且足以助年幼之学生记诵经学。而孔子所乐称君子之观念,以学生程度之高低,施用各种摹绘情状法与譬喻开发法,俾其了悟于心,虽选辑之材料或不无可以批驳之处,而大体则甚妥适。

我国人在今日,几无不知道德之重要,皆以全力赴之。部中所公布诸法令,所谓教育第一之宗旨者,启发学生之道德也。学校课程中,仍注重道德教授,以道德为教授特种科目,则教育惟一之宗旨,自必以道德为归,是以吾国前途之幸福、希望,皆赖乎是矣。

虽然,养成道德之道亦多矣,岂限于学校课程中之道德一科目已哉。而他种科目,未尝不可变更其意思感情,使之趋于正确之途。中国之文学资料,有意撰,有稗官,有传纪与诗赋,于养成人民道德之生活,均占极高之价值,不独关于智慧一方面而已也。且所以振触其感觉,导引其动力和其理想行为与志气之力甚巨。他若历史,则古人之理想功业跃现于纸上,读其书想见其丰功伟烈,有动于心,遂能铸成高贵品格。由是观之,历史为启发道德之重要分子,亦何减于文学哉!故历史教员与国文教员,若以有价值参考之所得,灌输种种模范于学生之心目中,庶几其动作行为有一正确之主张焉。抑更有进者,道德影响之推进,不仅以历史文学为限也,苟拟以道德观念,渐积于全校,则学校课程中无论何种科目,皆足以分奖劝学生道德之影响者也。

夫人既知仅仅教授正当行为之理论,不足以养成儿童之品行,然又确信有一种助力则无疑义。盖道德教训非具体而抽象者,若离真正生活而独特此注入学生之脑筋,必无甚价值可言,是以不得不利用他种有效之法而加意焉。所谓最重之原因惟何,曰教员之品格,从经验上而知学生之气质,由聪明豁达之教员默示感化,渐觉其向慕而变化者,则其效必较教员之口讲为真切。其他之原因,则由于学生之天性与感觉,凡善于训育之教员,必深悉己之行善风采与优美习惯影响及于儿童甚大。要之道德演讲,英雄故事,感神寓言,虽能感人之情,若非儿童本性优良者,其效必浅。故理想与感觉非有真实行为之表现,仍不能成儿童能力与习惯之一部分。故吾人之于道德也,非独知之,且宜行之,是谓知行合一。今日中国之教育家,有知以上所述而原因之重要也,故于学校表现天性与感情之机会,设备甚为周至,学校之奖励运动以及游艺会等,皆养成社交之关系,法非不善也,但当稍变其道,而于养成习惯与品行,尤当三令五申而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