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灯灿烂若星点

夫天下未有不读书而可与言鬼神者也,

未有不折衷于古昔而可以行之久远者也。

—《联豸徐氏家谱·乡校复礼议》

衢江不仅曾是一处生活劳作的水域,也是一片可以寄托精神的流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对亡者的悼念,超出对灵魂的关注,而是看成笃厚社会之风尚道德的重要活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奠亡人,衢江最隆重的要数放水灯了。明代《酌中志》记载:“十五日中元,甜食房进供佛波罗蜜,西苑作法事,放河灯。京都寺院咸做盂兰盆追荐道场,亦放河灯于临河去处也。”刘若愚记述的是宫闱之事,亦可见放河灯起于寺院,后与儒道礼仪对接,成民间活动。〔74〕水亭门《联豸徐氏家谱》记载中元节说:“惟七月盂兰之祀本道家言,而杂以释氏。特创不经,为地官赦罪之说。夫人必有罪而后有赦,阴阳一理也。”不过当年徐氏族人对礼经所载弃之不问,“跪拜进止悉听诸浮屠指挥”的现象也颇有质疑,认为这是儒释良莠不分,渐缺儒家慎终之礼,感叹民心如草,唯风向之从,“是故释氏之良莠,而乃世之人莫能辨其有无真伪,而相与惑于其说,是礼经可废,释氏亦可废,而惟释氏之良莠反不可废也!”

衢江及至清代,放河灯已蔚为壮观,据清嘉庆年间《西安县志》记载,“中元俗称鬼节,素食祀先,沿河竞放水灯,灿烂若星点”。可见衢州当时已有颇为壮观的放水灯活动了。水灯,又叫河灯、鬼灯或荷花灯。据清《京都风俗录》记载,旧时北京“市中买各种花灯,皆以纸作莲瓣攒成,总谓之莲花灯,亦有卖带梗荷叶者,谓之荷叶灯”,全国各地水灯大小、材质及其颜色也不甚统一。那么衢州本地的水灯是什么样子的呢?汪筱联在《竹枝词》中注释,河西有放水灯习俗,“将香烛插在木板上”。据徐文华老人描述,衢州中元夜放的水灯则是“纸做的,米糠上面用松香浸一浸”,老人一边说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着,将纸卷折,糊成倒置的漏斗形状,“水灯的底是平的,正方形的四个角,也用松香胶起来,会浮起来,还能防水。这些水灯一般在香店里买的”。据郑怀棪老人回忆说,“做的水灯大有大的,小有小的,里面倒点桐油、清油,保佑清清洁洁。灯草点起来,蜡烛点起来,是鬼的节日啦,保佑顺顺利利……每年都要放的,解放以来取消迷信,就没有了”。

七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吃过晚饭走到衢江岸边,竞相观看水灯。“河两边都站满人的,小孩和大人都喜欢看,非常热闹。”徐文华老人描述放水灯时江面的景色如是说,当时衢江上有五六只船,专门有人在船上放水灯的,点一只,放一只,从双港口一直放到樟树潭,“开始的时候是一条线,慢慢慢慢地就散开了”。水灯顺着衢江水流,缓缓而下,由近到远,时分时合,倒映在江面,灯影在被风吹皱的波纹里闪闪烁烁,摇曳多姿。彼时,江面上似散落着千朵万朵金花,又似点点星光。而此刻,面朝水亭门江面的西河徐氏祠堂,正在烧锡箔灯。据其宗谱记载,每年中元节前三日祠堂东西廊庑,节孝义祠寝室等龛前,就挂满锡箔,待“中元夜焚荐”。

船上除了有人放水灯,还有人在一边打锣鼓,很是热闹。船上还设香案,点香烛。据老人说,当时水亭街有道士,他们坐在船上,摇铃超度孤魂野鬼,祈求平安。请道士的钱都是船老板出的,郑怀棪老人清楚地记得有个大老板叫钱生富,后来开了油行,裕隆油行,是最有名的。随后,他还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列出了一长串船老板的名字,末了他说,“放水灯这些老板拿出来的钱最多”。船老板经营的是水上生意,为了保平安,少淹死人,放水灯、请道士,似乎也成了与经营航运生意同样重要的事。

中元节放水灯

徐文华老人回忆,旧时衢江水里经常有小孩子淹死,特别是老浮桥一带。但水亭街一带不涨水,也不会淹死人,传说是“有个和尚丢下聚宝盆,(水亭街)是个滩,很平的,不会淹死人的”。当年有孩子淹死的人家也会去放水灯,但有些人家没有钱,就不去放灯了。大概在当时,水灯也不是穷苦人家能买得起的东西。

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老人跟我们说,“水灯淌来淌去,人们都是让它漂去的,不会去捞”,只是望着水灯渐渐远去,不知道是不是也想让灯多一盏,亮一盏,为逝去的亡魂多照亮一段夜路?

同样,在漂泊中的活人,借着中元节,也要有一番归根的寄托。客居衢州的清人胡启宦〔75〕作《中元节》一诗,收录在《西安怀旧录》。诗中描绘中元节到来时的思祖、思乡之情:

帝王滩与浮石潭(明天启《衢州府志》)

中 元 节

中元节届客心悲,有远难追独自知。

踏遍城头惟北望,浮云何日是归期。

唏嘘未已强归来,又见家家扫纸灰。

若使果能化胡蝶,不妨遥荐总飞回。

作者乃“庚辛之乱侨居柯城”,中元节登上衢州城墙,看着家家为亡灵烧纸钱、点水灯,想着自己有远难追,不能回故乡追思祖先,顿生悲情。于是想象那些纸灰能化成蝴蝶,飞回故乡去祭祖。由此可推,中元节放水灯包含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精神内涵。

现在,90多岁的郑怀棪老人回忆起放水灯的场景,眼里还闪烁着激动的神情,“好看的啦,一盏一盏,有几百、几千只咧。假如说晚上有月亮,水是透明的,那是相当好看的啦。”不过到“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现在,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中元节却被冷落了。作为民间中元节民俗活动之一的放水灯自然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如今在衢州,已不见中元之夜“竞放水灯,灿烂若星点”的场面了。我们也只能借着老人们的口述,推开记忆的虚掩之门,探头望一眼昔日放水灯的星星……却不知“天下事何毁废之易,而修复之难也”(《联豸徐氏家谱》)。

(张丽燕、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