篙声榖影

自古以来,江河湖海一直是文人骚客歌以咏志的对象,也承载了很多人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离合。衢江作为古代衢州重要的交通、经济命脉,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记忆。唐末五代诗人韦庄曾在衢州暂住,并且写下了《衢州江上别李秀才》一诗: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韦庄置身江上,把酒话别,别有一番离愁。不知他当时具体在衢州江上哪一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水亭门附近江面上也应该发生过类似的情景。因为,水亭门外码头连着码头,还有古老的朝京渡,专供官员使用,岸边帆船林立,因此可以想象当时其他帆船上必定也有类似的“把酒话别”的场景。

花船

水亭门外的衢江上是否有专门卖酒、喝酒的船,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听水亭门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以前还有花船,通常是有钱人喝酒取乐之地。《衢州文史资料》(第九辑,256页)记载,1934年8月,衢县政府发布“花舫妓女检验办法”。谢华回忆下营街一带住着很多曾是船上的人。她隔壁的刘娘,据说就是衢江花船上的。《衢州简史》(293页)中写到了“水上人家”,其中这样介绍:

浮桥与花船(《西安县志·图考》)

“茭白船”是明清时期钱塘江上特有的一种花舫妓船,也叫“江山船”或“九姓渔船”,是一种“靠泊船”,常年停泊不动,成为“水上乐厅”。相传,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兵败后他的九姓部属(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逃到浙东。朱元璋把他们全部贬入舟居,不允许上岸,不能与其他族通婚。九姓船民开始以捕鱼为业,继而又“饰女应客,使为妓”,往来于杭州到衢州之间。

花船分布在“七省通衢六水腰”之称的钱塘江上游。民国《浙江通志稿》记:道光、咸丰年间,尚有船一千数百只,其船有头亭、茭白两种,其家属随航,皆丝弦大小曲,以侑觞荐寝。与花船相近的,还有花舫、画舫这两种说法的船。关于花舫,网上的一篇博客中有如下描述:“清代,烟花粉团金陵之地,熔金销银秦淮河上,有一种船,雕饰华丽,披红挂彩,时人称其花舫。舫上有漂亮妹,精通丝竹歌舞,浓妆艳抹,极尽媚态。富商显贵,猎艳涉奇,光顾花舫,放纵声色,不知不觉,腰包掏尽。”郭沫若《南京印象·秦淮河畔》中也写道:“河上也有一些游艇,和玄武湖的艇子差不多,但有些很明显是所谓画舫,飘浮着李香君、葛嫩娘们的瘦影。”李香君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尽管秦淮河上的画舫、花舫与水亭门外花船的名称有差别,但是具有类似之处,即在古代至少算得上是装饰华丽的船只,其主要功能是宴饮,并常雇有歌妓。江上的游船据说分宴游、博游、清游三类。宴游、博游均提供宴席,清游一般是文人雅士所为。约三五知己,乘船游览,或谈心,或品茗,或饮酒吟诗,谈论古今,或泛舟江上,有舫女烹茶侍唱。白居易有诗咏花船: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根据家住水亭街黄衙巷1号的郑怀棪老人回忆,水亭门外江上最多的时候有十多只花船。《西安县志》中有一幅朝京门外的图。图中城门外的江面上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其右下角浮桥头边的船,船尾盖有带顶的亭子,装潢明显比旁边的船只考究很多。钱云才老人说,花船就在浮桥头附近,那么县志图片上的这只船会不会就是人们口中的花船呢?不过衢江区民国档案里确实留有一份花舫清册。一共有14只船及其船主姓名登记在册。

花舫清册(衢江区民国档案)

水亭街的老人描述,花船的船头特别翘,比一般的货船和渔船都要大。钱云才老人说,花船的篷是用板来做的,中间是可以开门的。里面和房子一样,分一间一间的。网上有一段描写兰溪“茭白船”的文字,兰溪毗邻衢州,对于水亭门或许也能够触及一二:“茭白船中间是乌漆箬棚,花格船窗红漆地板,窗明几净,布置清雅……前后舱设小房间作客座,一般30公尺长,可摆设两桌酒席,还有前后通。”〔62〕

老人们说,船上有厨师,有说唱的,弹琴的,吹笛的,还有弹琵琶的,就是供享受的。到船上去的人,都是什么人呢?一般都是店老板、商人。他们想把这生意做好,就把老板带到船上去,开酒,吃喝玩乐。玩好了,生意也就谈成了。以前,花船要登记的,“国民党的警察他要揩油啊,他们不要花钱的,去玩一玩就走了”。

根据水亭街小和尚茶馆老板的儿子谢培松回忆,他年轻时经常看到一些歌女跟着老板去百货公司买东西,她们也会自己上水亭街购物。黄衙巷3号傅荣香老人说,歌女穿着旗袍,嘴唇很红,很漂亮的。那么,当时水亭门外的花船上的歌女主要来自哪里呢?她们还是《衢州简史》中记载的“九姓渔民”吗?郑怀棪老人说,歌女年纪小的有十三四岁的,十七八岁的也有,一般情况下在二十左右。她们主要来自乡下,家里经济条件差,养不起,所以就被卖到花船上。由此可见,那时候的歌女主要来自贫苦人家。花船上的老板娘要教她们认字、规矩和礼节,琴棋书画都教的,因为要跟客人聊天。花船里面的歌女一般会唱戏,唱昆腔、金华婺剧。客人来了,这些歌女就要和他们打牌,为他们倒水、倒酒、点烟。有些歌女长得漂亮或者服侍得好,被有钱的客人看中了,就会被赎出来当小妾。据郑怀棪老人说,柴家巷一位老人的妈妈就是当时花船上娶过来的。当问及人们对这些歌女的持什么态度时,老人说当时人们不会过分歧视她们,有些歌女还看不起贫穷的人。

以前衢江船工、渔民生活不易,可谓是在江水里讨生活。偶尔得闲,船靠码头,他们会上岸或者进城,喝杯茶、喝碗酒。下营街95岁王汉卿老人回忆,当时水亭街有四五家茶馆,上营街有两家(陈元楼、留香阁),下营街有一家;城墙外有很多茶馆,一般船工都去城外的茶馆喝茶。钱云才老人说,冬天码头上很冷,渔民船工就进水亭门喝酒,酒都是热的,剥几颗花生,喝完就不冷了。有时候也会进茶馆喝喝茶。茶馆里有绿茶(开化龙顶)、红茶(发酵过的铁观音)、香茶(红茶绿茶对冲),一个位置付了钱,很长时间都可以坐下去的,茶水免费续杯,直到淡了为止。有时候茶馆里还有说书的。老人记得在茶馆里听过《李逵大闹忠义堂》。说书人说到激动处会敲惊木。故事讲得好,客人茶也不喝了,说到紧要关头,总会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样吊住了客人的胃口,下次还想来喝。有了说书的人,茶水的价格从一块变成一块五。所以说书人口才好,形容的好,生意就好,就可以赚钱了;说书人走了,生意就下去了。

道情

据《唐会要》记载,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不同于其他曲艺,道情的伴奏乐器为渔鼓和简板,始于南宋。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

浙西道情至今还广泛地保留着古老的演出形式,演出时,艺人左手持简板,竖抱渔鼓,右手击渔鼓,边说边唱。〔63〕钱云才老人回忆年少时听道情的情景,说道情的人拿着毛竹桶,鼓用猪尿胞皮包起来,两块毛竹长长的,桶夹在那个地方,唱有名的故事。老人说,道情的节拍是“得得咚”“得得咚”,是用兰溪调唱的。“道情也有在茶店里唱的,晚上比较多,唱道情的自己不收钱,茶店老板收钱。”

在闯荡江湖中,道情艺人有自己独特的行话。常见的有:号海,指曲艺、戏曲行业。阳花生,指道情艺人。开口饭,指道情行业。螺蛳勿吃螺蛳肉,指同行不欺同行。亲勿亲,一家亲,指同行业。开篇,指开讲。扣子,指紧要环节刹住,让听的人非继续听不可,也叫吊胃口。花郎,指演戏。长靠,指骑马打仗一类的书。短靠,指一般的书。噱头,指笑料,或指能说会道,能吸引人,也叫白痞。表,指以第三人称叙述情景、情节和描写人物。滩头,指道情一人在唱长篇曲目之前加的小段演唱,等等。〔64〕

道情的曲目经常是来自当地重要历史事件相关,或者与老百姓生活相关,或者以当时社会的新闻事件为素材,加工改编而成,针砭时事,反映了当代人的心愿,故俗称“唱新闻”。如根据衢州教案形成的《红头造反道情》这样唱:清湖失守不打紧,探子听见吃一惊。一马跑到衢州城,满身满面汗淋淋。赶快通报各衙门,吓煞了太爷洪思亮,笑煞了道台鲍祖龄,喜煞了知县吴德z22.tif,急煞了镇台喻俊明……〔65〕清康熙年间,衢州城内郑家出了件千古冤案,郑氏之妻撞死于公堂为其丈夫和儿子的冤情昭雪,道情先生将之编成《铁塔传奇》,在衢城传唱。是非善恶在道情的弹唱中,不断地流传开去,传承下去,如春风化雨,让人敏会于心。想当年,坐在衢江的船上,看着西安门的铁塔,听着道情《铁塔传奇》,为郑家烈妇的遭遇唏嘘感叹,这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在地“休闲”体验。

(陈艳、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