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



宋代诗人苏辙曾描述燕山形势说:“燕山长如蛇,千里限夷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中开多箕筚,末路牵一线。”燕山山势高兀,峰谷参差,在其南部更由于流水侵蚀,使坚硬的石英岩基底裸露地表,形成了一条东西壁立的峭脊,宛如一道屏障,横插在东北与中原之间。出入南北,唯赖山海之间的狭长滨海平原(即今辽西走廊)和潮河、滦河两大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但海滨道路到隋唐以后才逐渐畅通,潮河和滦河等山地河谷也多呈下嵌河曲,河道深狭,崎岖难行。在河流切穿石英岩脊处则形成道道险隘,成为控扼南北往来的咽喉之地。因此,通过燕山十分不易。由于燕山阻隔,直到明代,东北与中原之间的经济地理特征差别一向很显著。同时,也造成了两大区域间在民族与政权分布上的差异,并影响到其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东北与中原之间交通的开拓见诸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1。随着历史的发展,交通状况也不变断迁。这里仅就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状况及其影响,做一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