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彼得·潘”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曾有一部名著《铁皮鼓》,其中的男主角奥斯卡在一次意外事故后,便拒绝长大,拒绝进入成年男人的世界。

其实,在很多男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永远处在被父母呵护的少年时代。为什么男人不想长大呢?因为长大后,许多“可怕”的事情会发生,而抵消了更多长大后的“好处”。这些长大成年的“坏处”在男人尚未成年之前,就已经悄悄地进入他们的心里。在男孩子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黄金时代,这些讯息会被掩盖、淡化或忽视,而搁置在内心的某处小角落里。不过,这些信息有如树木的种子,随着时光的流逝,会渐渐长大,而且这些长成的大树形成的阴影,会在一些男人的身上产生较严重的负面作用,而使他们表现出渴望回到童年的“退化”行为。在某些男人身上,这种阴影会因为生存压力、家庭的责任感等因素的抑制而加剧。它存留在男人的心里,成了秘密。

长大是痛苦的,这种讯息的来源,主要还是家庭。当挣钱养家的父母经常念叨着“你要懂事,看你爸爸,赚钱养家多辛苦”这种讯息时,男孩子在感佩父亲之余,对于“一家之主”或“父亲”这种“责任担当者”的角色,也产生了隐约的忧虑、害怕和无力感。男人在家庭中这种“责无旁贷”的“崇高”地位,其实也意味着一份沉重的责任和终生的束缚。不能扮演这种角色的男人,不但会在家庭和社会中失去尊严,更会被冠上“无能者”和“失败者”的名称。只要是男人,这种巨大的责任和沉重的压力迟早会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他的肩上。但是,只要他不长大,这些责任和承诺,就可以由别人来承担。孩子是无忧无虑、不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的。

童年已经唤不回,“只要我不长大”大概是许多疲惫男人的心声吧。

拒绝长大的男人,一般与母亲的关系都有些病态,充满了依恋和仇视的双重心理。丹麦作家易卜生在他的当代戏剧《皮尔·君特》中描写了一个反英雄形象,他面对那个占统治地位的母亲一步一步地表现出他的负罪感,他完全无力去建筑一段爱情关系,这种皮尔·君特综合征在今天是为许多女性所控诉的。

易卜生笔下的主角心灵深处的渴望是被爱,但皮尔所经历的唯一的爱是以一种外在和内心都被过分要求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已长大成人的皮尔·君特被他的母亲像爱一个还未长大的、仍需要人照顾的小孩子一样爱着。

另外,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等系列作品,也鲜明地表现出了当男人与母亲的关系过分亲密时,他便一直处于儿子的地位,无法长大成人,也无力担当和正常处理与其他异性的关系。

这些拒绝长大的男人,对父亲这个角色充满了恐惧,害怕成为父亲。这种恐惧感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害怕自己不仅仅会在重要性上排在妻子后面,而且还会次于小孩子,不再得到尊重和关注!按女人们的想法,做父亲对男人而言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既不承担生育的苦痛,又可以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何乐而不为呢?但恰恰相反,很多男人对此却持有非常大的恐惧。原因是因人而异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被家庭束缚住,这样一来就会失去个人的自由——男人处于自由与家庭的两难之中!男人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怕老婆的人”,早上要喂牛奶,白天要洗尿片,万一小家伙哭了还要去哄着他——这种种念头都引起了他的恐惧,因为他们从中嗅到了失去自由的气味。

另外,现在养一个小孩花的钱也越来越多,孩子可能会带来无数的花费,如今一个家庭的平均收入要拿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花在孩子上学、生活等方面,这些钱要用来付房租、生活支出以及其他,诸如衣服、食物、公交等。这样一来,他们再也不能去想度假之类的休闲娱乐了。男人害怕长大,不愿担当家庭的重任,担心在成人世界中四处碰壁。

因此男人并非如社会所定论的那样成熟勇敢。其实很多男人,包括很成功的男人都有其幼稚、脆弱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他们酷似孩子。正如一位女士所说:“所有的男人都是孩子。只要你了解了这一点,你便了解了男人的一切。”很多男人,不管他在家庭之外如何成熟,一回到家,却表现得就像儿童。当然,男人“孩子气”的一面往往只会展示在心爱的女人面前。这是他对女人信任与亲近的一种表现。因此,作为女人,当男人在你面前像孩子一样时,千万不要指责他不是男子汉,此时正是你发挥母性与妻子力量的时候。像母亲一样给他想要的关怀,他会更加难以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