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反抗草率的思考》:思考

不管是个人的心理疾病,还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绝大多数都是草率思考带来的问题。

生命是复杂的。

生命的复杂并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在于矛盾:生与死的矛盾,自由与服从的矛盾,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快乐与痛苦的矛盾……几乎生命中的所有问题都充满了矛盾,没有完全一致的答案。我们对问题思考得越深入,越会感觉到它们的矛盾。在矛盾中我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常常会有强烈的不确定感,并为此深感焦虑。

为了避免矛盾、不确定性和焦虑,不少人采取的方法是隐瞒矛盾中不愿意看见的那个方面,比如隐瞒死亡、服从、独立和痛苦,只思考他们愿意公开的那一面:生存、自由、依赖和快乐。他们也因此陷入了草率的思考。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对他们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在父母看来,隐瞒一些事情是对他们的保护,会让他们感到安全,避免矛盾和焦虑。这些隐瞒的事情包括性方面的知识,家庭的危机,以及很多社会问题的真相。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这样做有一定的益处。但是隐瞒真相并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对问题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陷入草率的思考,变得僵化、固执,充满偏见。

由于隐瞒了矛盾的一个方面,所以,草率的思考必将导致偏见,而偏见必然怂恿不合理的行为。如今世界上的冲突不断,虽然有利益之争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偏见。一种信仰对另一种信仰的偏见,一种意识形态对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偏见,穷人对富人的偏见,富人对穷人的偏见,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偏见,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异性恋对同性恋的偏见等,皆是引发冲突的根源。尼采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都疯了。”

近年来,会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草率思考导致的偏见让人们各自为营,各执一词,自以为手中掌握着真理,为了捍卫所谓的真理,他们互相对立、彼此攻击,结果就是不和谐事件频频发生,此起彼伏。

不容置疑的坚信比伪装的谎言更可怕,让社会潜伏了巨大的危险。

时至今日,不论个人还是社会,都面临许许多多难题,而最大的难题在于草率的思考——有时甚至是完全不会思考,或者懒得思考。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唯一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如何正确思考,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紧迫程度刻不容缓——因为身处日益复杂的世界,思考是我们决策和行动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完善的思考,很快就会被偏见吞噬,陷入冲突和互相伤害。

我的每一本书,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在反抗草率的思考。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我强调的是“人生苦难重重”;在《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中,我说的是“谎言是邪恶的根源”;在《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中,我又补充到“人生错综复杂”;而在这本书中,我想进一步说明“人生没有简单的答案”,草率的思考只能得到草率的答案,让人陷入偏见和冲突的泥潭。

思考是困难的。思考是一个过程,拥有自己的轨迹、方向、时间、步骤或阶段,在经历这一切之后,才会得到答案。由于在思考的过程中,轨迹和方向不是那么清晰,步骤和阶段也不是直线进行,前后连贯,有条不紊,有时会循环出现,犹如一团乱麻;有时会重重叠叠,来来回回,毫无进展。所以,完善的思考往往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让人感到痛苦、艰难和万分焦虑,但是只有经受住这个过程的磨砺,我们才能避免草率的思考,接近事实,做出正确的决定。

思考是复杂的。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要避免草率的思考,必须摆脱他人的负面影响,做到独立思考,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虽然人与人不同,却常常会犯相同的毛病:都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就知道如何思考,如何交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既不会思考,也不会交流。由于过于自满,他们无法觉察到自己在思考时的草率、刻板和机械。由于太过自恋,他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想法和情绪,与之产生共鸣。他们不能深入内心,了解自己思考的全过程,以及行为的真正动机,只能停留在表面,让思想变得浅薄,情绪变得焦虑,行为失去理智。当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遭遇失败和挫折之后,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思考是麻烦的。但缺乏思考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更可怕的冲突。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对生命终极存在的天问。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也触及了生命存在的核心,那就是“思考,还是不思考”。草率的思考不会让生命获得多少存在感,只有当一个人进行了深入而完善的思考之后,才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目前人类进化的阶段,对思考的叩问,与哈姆雷特的天问同等重要。

通过当心理医生的经验,以及对人生的体验和观察,我知道人们不能深入思考有四个原因:一是懒得思考,不愿意费脑子;二是在思考中根据肤浅的逻辑,刻板的思想和贴标签的分析,来臆测推断出一个偏执的结论;三是相信思考和沟通不需要努力,只需凭借本能反应就能完成;最后便是认为思考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原因导致他们陷入草率的思考,以至于无法解决人生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一旦遭遇失败,就会变得愤怒,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或者变得郁郁寡欢,一蹶不振。

伦纳德·霍奇森写道:“我们会犯错,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思考,而是因为在我们的罪恶中,我们的思考是如此不完美。补救的方法不是去学习另一种知识来替换思考,而是要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深入,更完善。”霍奇森所说的“罪恶”,我认为就是指人类所具有的“原罪”——懒惰、恐惧与自傲。这些限制了我们,使我们无法充分发挥潜能。关于“如何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深入,更完善”,他的建议是竭尽全力去释放真实的自我,实现最高的可能。关键的问题,不是说不应该相信我们的大脑,而是由于懒惰、恐惧与自傲的罪恶,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大脑的功能。每个人生命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发挥潜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大脑的意义

显而易见,我们拥有大脑是为了思考。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大脑与体重的比例很高。不过鲸鱼和海豚是两个例外,它们的大脑占总体重的比例比人类还要高,这也是很多动物权利保护人士强烈呼吁保护这些动物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鲸鱼和海豚很可能比人类还聪明,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如此。

人脑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脑一样,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旧脑、中脑和新脑。每一部分都有其特殊职能,他们相互配合,保证生命运行。

旧脑,又称爬行脑,位于人类脊椎的顶端,那里有一块延伸的组织,被称为延髓。这个部位是神经细胞的聚合,被称为神经中枢。旧脑中的神经中枢主要负责人类的生理需要,比如控制呼吸、心跳、睡眠、味觉,以及种种基本功能。

中脑的区域要比旧脑大,功能也更复杂。中脑的神经中枢主要负责人的情绪。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已经绘制出了中脑神经元的分布位置。他们能够在手术台上,把很细的电击针植入一个接受局部麻醉的病人脑中,然后通过以毫伏计算的电流,让受试者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例如愤怒、欣喜,甚至沮丧。

新脑主要由我们的大脑皮层组成,可以说,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脑的大小,特别是脑额叶的部分。人类的进化主要就是脑额叶的成长。这些额叶关系到每个人做出判断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思考主要发生在这个地方。

正如学习能力取决于思考能力一样,思考能力也同样取决于学习能力。人类与其他动物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学习能力。虽然我们也拥有和其他动物一样的本能,但不一样的是,我们的行为并非完全受本能驱使。正是这一区别让人类拥有了自由意志。也正是因为人类拥有额叶和自由意志,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类幼儿的依赖期相当漫长。由于我们在本能上相对欠缺,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习,才能够自立。学习对我们至关重要,学习能够使我们的意识获得成长,思想获得独立,并掌握生存所需的知识,以便有能力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年幼时,我们依赖那些抚养我们的人,是他们规定了我们学习的内容,塑造了我们的思想。由于长时间的依赖,我们无形中会发展出刻板、固执和僵化的思考模式,甚至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如果小时候养育我们的成年人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完善的思考,我们将终身受益。如果那些成年人本身就生性多疑、思维混乱、眼界狭隘,那么我们的思考能力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变得扭曲和畸形。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自己是万劫不复的,并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当我们成年之后,当我们不再依赖别人,不再需要别人告诉自己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时候,我们也就打开了通往完善思考的大门。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轻松的,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经形成的性格。”而思考方式在一个人的性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依赖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曾写到,身体健全的成年人所表现出来的过分依赖是病态的——这种病态正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对依赖的正常渴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依赖别人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体贴和关怀,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大,不管我们花多少功夫假装自己不需要依赖别人,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曾渴望依赖他人。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我们的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心理疾病。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这种依赖,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失调——更具体地说,是逃避思考,即便思考的受益者是他们自己,他们也会拒绝思考。

拒绝思考所产生的失调症状十分复杂,这些症状与我们脑部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喜的是,科学已经通过一些研究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关于裂脑的研究更深入地探讨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大脑可以分为左右两边,中间由一些胼胝体连接。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左脑负责分析和推理,右脑负责直觉和领悟。虽然这种运行模式并非绝对,但或多或少能体现脑功能的偏重性。

有些医生通过胼胝体切断手术来治疗癫痫,让很多病人痊愈。之后,这些“裂脑人”被作为受试者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其中最戏剧性的一次实验表明:如果受试者的左眼被蒙起来,那么右眼获得的信息只能传输给左脑,当向其展示一个物品,比如一个电热器的时候,他们对这个物品的分析会特别具体、详细和生动。他可能会说:“嗯,这是一个盒子,有电线和铁丝,可以用电来加热。”他们甚至还能够继续分析下去,比如非常精准地说出电热器的零部件。不过,即便分析得再精准,他们也无法说出电热器的名字。相反的,如果我们遮住他们的右眼,只让左眼观察物品,受试者则能够说出电热器的名字,不过这次,他们却无法具体说出这个电热器的构成和功能了。

从“裂脑”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左脑是分析脑,其功能是把整体拆分为部分;而右脑是直觉脑,有能力把部分聚合为整体。作为人类,我们有能力学习这两种主要的思考方式:分析推理和直觉顿悟。分析推理是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分类、排列和组合,思考方式具有逻辑性、延续性和分析性;而直觉顿悟则是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思考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和直觉性。

“裂脑”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另一种理论:性别的差异远超过社会的影响。女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以右脑为主,而男性更多的是以左脑为主。这也解释了在涉及性爱和浪漫方面,男人会把一个完整的女人分解开来,只对她们的局部感兴趣,比如女人的胸部、大腿和性器官,而女人则对爱的整个过程更倾心。她们不仅需要性感的刺激,更需要浪漫的烛光晚餐。因此,在两性的战争中,女人通常难以理解为什么男人那么注意她们的胸和腿,而男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女人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浪漫的蜡烛上,而不愿意直奔“主题”。

“裂脑”的研究标志着我们在认识论上获得了惊人的进步:人类至少拥有两种了解事物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就能更透彻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这就是为什么我很拥护雌雄同体的思考方式。雌雄同体并不代表一个人是无性的,男人不必失去雄性的阳刚,女人也不必减少雌性的阴柔,而是在思考的时候把分析和直觉融合起来,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在我的另一本书《友善的雪花》中,主角珍妮就是雌雄同体思考方式的典型代表。她用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去认识她生命中一朵友善雪花的神秘意义。相反,她的哥哥丹尼斯则是典型用左脑思考的人,他习惯于分析具体的实际的东西,但也因此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感知到宇宙的神奇和神秘,这使他的眼界变得短浅,世界变得狭隘。

据我所知,古苏美尔人曾制定过一条基本规则,用以帮助自己不会像“裂脑人”一样思考。当他们需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决定的主题常常是关于是否要和巴比伦人开战),他们一般会在不同的状态下思考两次。如果他们第一次的决定是在喝醉的情况下做出的,那他们会在绝对清醒的时候再重新思考一次。比如,如果他们在喝醉的情况下大喊“让我们一起去讨伐巴比伦吧”,那么白天酒醒后,他们会认为昨晚做的决定不怎么明智。相反,如果他们在清醒的时候觉得有万全之策去攻取巴比伦,他们会暂停一下,然后说:“让我们先喝些酒再议。”等喝醉之后,很可能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没必要和他们交战,怎么可能,我们爱巴比伦。”

古苏美尔人虽然缺乏科学知识,但他们却可以用左右脑来思考问题。今天,除非是因为手术造成的脑部创伤或肿瘤等疾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合理地思考。我们拥有美妙的脑额叶可供利用。但遗憾的是,就是有人不去利用,或者不会利用。实际上,脑损伤并不是造成非理性思考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原因其实在于社会,是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阴险的手段阻碍我们更好地利用额叶,不让我们进行完善和深入的思考,反而鼓励肤浅草率的思考方式,并让其大行其道。

草率思考和盲从心理

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烦恼和焦虑,而深入思考则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时间与问题接触,长时间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和焦虑。但是,由于懒惰和恐惧,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只想尽快摆脱问题的纠缠,从中解脱出来,所采取的方式就是草率思考,蜻蜓点水,草草了事。

草率思考不仅会带来偏见,还会导致盲从心理。盲从是随大流,不过脑子就听信权威,相信他人,信奉社会上流行的观念。他们认为:“如果大家都这样思考,这样行动,那么就一定是正常的或者正确的。”还有人抱着这样的心理:“即使最后错了,也不只是我一个人。”这种从众心理既避免了思考时的烦恼,也减轻了他们对未来的焦虑,似乎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虚幻的,这种归宿感是脆弱的,禁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早晚会让他们吃尽苦头。

莎莉芳龄35岁,她有稳定的工作,但一直未婚。这让她面临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大家质疑的目光和“老处女”的议论声中,她感到十分焦虑。为了尽快摆脱,她未经深思熟虑,就急急忙忙把自己嫁了出去。几年之后,莎莉后悔不已,后悔当初的决定太草率,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婚姻。

比尔现年55岁,在公司大幅裁员时被解雇,他郁郁寡欢,十分懊悔。早年时,他本来想从事护理工作,但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女性才从事护理工作,男人就应该到企业中去打拼。由于屈从于社会的偏见,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选择进入公司。比尔的失败,就在于草率思考导致的盲从,他害怕自己跟平常的男人不一样,不敢违背世俗的观念,不敢坚持做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做决定的时候——尤其是重大决定时,你不能相信社会上那些肤浅的成见和错误的准则,而应该把自己的事情想透,想清楚。如果你习惯了偷懒,只想进行草率的思考,按照套路生活,那么,为了与社会“合拍”,你就会成为他们的猎物,而不会去质疑那些准则和套路是否正确,是否适合你自己。这就如同你是一个圆形的人,却非要把自己塞进方形的洞中一样,注定会感受到扭曲和痛苦。生活是你自己的,准则是别人的,你不想挑战准则,不想格格不入,那么你就只能委屈自己,生活在盲从所导致的悔恨之中。

盲从,除了自身的懒惰和恐惧之外,还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紧密相连。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就不会让他了解太多;如果学校希望学生顺从,就会限制他们的思想;如果社会想操控我们的心灵,绑架我们的灵魂,就会隐瞒很多真相,迫使我们按照他们设置的模式去思考,去生活。这样一来,我们接受的东西很多都是不真实的,看见的皆是伪装和谎言。当然,彻头彻尾的谎言很难骗过世人,他们常常使用的是“半真半假”的谎言,这种谎言修饰得很完美,听起来很顺耳,却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

放眼望去,触目惊心。现在,这种谎言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严重妨碍了我们的思考,阻碍了我们精神的成长。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曾经写道:“半真半假的谎言是最黑暗的谎言。”

更可怕的是,当这种谎言与人性的懒惰和恐惧结合在一起时,人就丧失了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人类最宝贵的自由意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就会像一具具木偶,没有了思想和灵魂,任由别人摆布和操纵,轻而易举就会被一股股非理性的浪潮所裹挟。在浩浩荡荡的从众人流中,即使有人隐隐约约感觉到大家是错误的,自己是正确的,但是为了避免别人异样的目光,他们也会屈从于群体的压力,就像是被俘虏的人质,失去了自由。

在半真半假的谎言和草率的思考中,我们不敢怀疑,不敢分析,如果我们想要被视为正常人,就必须随俗沉浮。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逼无奈,而是心甘情愿去相信谎言,自觉自愿去随波逐流,这源于我们内心的懒惰和恐惧。懒惰和恐惧是人类的“原罪”,正是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才主动选择同流合污。

不过,作为人,一方面由于懒惰和恐惧,我们会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变得盲从,但是另一方面,基于自由意志,我们却可以克服懒惰心理,勇敢地顶住这些巨大的压力,在承受焦虑、不确定性、孤独和痛苦的过程中获得超越。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而不是让草率思考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想清楚到底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当我们无畏地摆脱了盲从心理之后,也就摆脱了庸俗和平庸。

流行和盲从

盲从心理,经常表现为对流行时尚的趋之若鹜。不管今天流行穿什么样的服装,听什么样的音乐,还是当下支持什么样的政治主张,我们都不会深入思考,只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对别人的审美观和价值体系采取简单的模仿和效法,我们的内心就不会产生剧烈的冲突。但是,过度追求流行时尚,会使我们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变得僵化、刻板、教条,这样的思考方式几乎接近非理性的极限,有时甚至会跨越极限,变得疯狂,就像美国在越战时表现的那样。

我们必须向草率的思考宣战,弄清楚我们盲从的东西的真相。比如,我们曾经盲从我们的《宪法》,可是在美国的《宪法》中,曾经100年间,居然不把奴隶视为完整的个人,而只是五分之三个人。这简直不可理喻,疯狂至极。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五分之三的人,一种生物要么是人,要么不是人。可即便如此无理荒唐,这部《宪法》却被施行了几十年而无人敢质疑。所以,要避免盲从,我们就必须承认自己的缺陷和知识中的漏洞,而不是让自傲、恐惧与懒惰引诱我们去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

先入为主与贴标签

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才是最大的蠢货。但就是有这样的人,认为自己的思考方式永远正确,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真理,对任何相反的证据和不同的意见视若无睹。当需要维护自己的虚假正义与自尊时,他们会变得固执、刻板、独断专行。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换一种思考方式,仿佛抛弃草率思考就会要了他们的老命一样。

先入为主和贴标签,是草率思考最常见,也最具有破坏性的表现。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第一印象给遇见的人和事贴上标签,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所贴的标签来下定义,做出判断。这样的方式常常指鹿为马,弄不清真相,往往会把我们带进沟里。在我的小说《天堂似人间》中,主人翁临死前,他心中先入为主认为天堂是一个充满阳光、没有秘密的地方,那里一切都平静、温暖、清晰、明朗,可是到了天堂之后,他才惊讶地发现天堂就像人间,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和曲折,也充满了惊喜,并不是单纯的乌托邦。

许多人用贴标签的方法来判断他人,比如,一提到自由派,就认为他们心肠柔软、敏感伤怀,而一说到保守派,就认为他们威严霸气、呆板严肃、自以为是。如果一个人公开承认自己无知,我们就觉得他一定很幼稚。而看见一个二手车的推销员,我们就认为他一定油嘴滑舌,嘴里没有半句真言。而涉及种族和民族时,我们往往会用那些种族或民族代表人物做标签来概括整个族群的共性。

虽然贴标签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它们通常都太过简单肤浅,在做比较和判断时无法掌握微妙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以此为基础做出的决定往往会以偏概全,潜伏着毁灭性的风险。

在我的悬疑小说《窗边的床》中,主人公佩特里是一名年轻的警探,他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思考和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先入为主,使得他不断犯相同的错误,以至于几乎逮捕了无辜的人。他最初认为凶手是一名女护士,而依据仅仅是因为她与被害者有亲密关系。接着他又先入为主认为这个女子不可能爱上被害者,因为他是个畸形人,尽管事实上她非常爱他。最后,由于在这名女护士当班的时候,有比较多的老人去世,他又草率做出判断,认为那名护士是一个杀人狂,以慈悲为名来杀害病人。

在佩特里警探的先入为主中,最具讽刺性也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居然认为住在养老院里的人都是无法思考的老年人,因而没有与他们接触,结果错过了微妙的线索,忽略了显然的痕迹。

佩特里警探对于养老院病人的看法是以我自己的经验作为素材的。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养老院,最初我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认为养老院只是活死人的垃圾场。但慢慢地,我发现养老院中充满了有趣的人,他们的智慧、幽默和深度丝毫不亚于我们。就像我的第一手经验,佩特里警探最后终于学会看穿表面。他逐渐睁开了眼睛,明白草率思考只会把他带进死胡同。

当我们完全依赖先入为主和贴标签来思考时,我们的确是走进了死胡同。如果因为我写了心智成熟的文章,就先入为主认为我没有人性上的弱点,这就是一种草率的思考。一个人以美国人自居,因此就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也是草率的结论。尤其在信仰方面,许多人习惯用标签与先入为主的印象来证明自己的虔诚。有人认为自己所属的教派一定是了解上帝的唯一道路,这是错误的,上帝一点也不在乎标签,他在乎的是实质。

为人和事贴标签,总会忽略很多问题,削弱我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从贴标签所得到的许多刻板印象,让我们懒得质疑自己的判断,使生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然而,如果因此就说,贴标签是完全不必要的,这样也很草率。科学家必须要给事物分类,才能通过实验,获得结果。教师必须明白,不是每个小学生都能成为伟大的作家,所以,他们会因材施教;父母必须能区分孩子之间的个性与喜好,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所以标签有它的作用。当标签有建设性时,它能帮我们迅速做出生死攸关的决定,例如你半夜在街上碰到一个持枪的歹徒,你不会傻傻地说:“嗯,让我先分析一下,然后再逃跑。”

日常生活需要标签来衡量事物。有时候,我们在对人和事没有更多了解的情况下,需要尽快做出决定,常常会采取贴标签的方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更多的时候,这种做法会导致错误。当我们使用标签来做判断,不公正地歧视他人——或为他人开脱——就是在远离事实和真相,这样做出的决定不仅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混乱的思考和犯罪

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就应该承认自己偶尔会有犯罪性的念头和思考,这是草率思考导致的一种混乱。对于犯罪性思考,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罪犯。但是,监狱里的囚犯与我们之间只有一条模糊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一浊。

犯罪性思考最大的特点是非理性,非理性的思考产生疯狂的决定,催生暴力的行为,最后走向犯罪。最常见的非理性思考并不复杂,这其中就包括草率的思考。草率的思考让行为变得盲目、冲动和莽撞。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失去了理智,不会考虑事情的后果,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贪图一时之快,最后沦为罪犯。

还有一种犯罪性思考特别突出,在人群中非常普遍,也极为嚣张,那就是贪得无厌的占有欲。有这种思考方式的人,他们会毫无顾忌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财产,不会有丝毫的负罪感。他们这样思考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极度的自卑;一是极端的自大。

极度自卑的人由于出身和家庭的原因,会认为这个世界亏欠他们太多,而不会去反思自身努力的情况。他们总是抱怨缺乏机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他们会疯狂地选择偷窃、诈骗和抢劫,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犯罪性思考。

同样,极端自大的人由于出身和家庭背景,会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优越,事事有优先权。所以他们应该拥有一切,享受一切,即使从别人手中夺取,也理所当然。追求美好生活不是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于试图通过歧视、压制和否定别人的方式去追求权利、财富和名誉,从而坠入了犯罪性思考。

草率的思考很容易演变为犯罪性思考。不管是大学教授,成功人士,掌管大型企业的高管,还是未受过教育、出身贫寒的穷人,只要他们不能进行完善和深入的思考,对社会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弗洛伊德说:“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同样,没有一个草率思考的人,能够处理好复杂的生活。

混乱的思考和心理疾病

外面发生的事情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何看待和思考那些事情,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所以,命运并不是从外面走进来的,而是从内部走出去的。

人生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内部思考方式的问题,正是由于思考方式的草率、混乱和有缺陷,才会导致外面的问题接连不断,困难重重。如果一个人看待事情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他的生活也会随之出现转机,而思考方式的完善往往会带来人生的突破和飞跃。相反,如果看待和思考事情的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会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几年前我治疗过的一位病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思考方式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抗拒任何改变。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世界中,必须保持内心的灵活和柔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生存。如果抗拒改变,墨守成规,内心的僵化就会与外界发生激烈的冲突,让人陷入烦恼、焦虑和抱怨之中。这个病人住在离我办公室约20分钟路程的乡村小镇。他每周来治疗两次,为期4年,花掉了他毕生的积蓄。这种时间与金钱上的投入似乎说明了他十分渴望改变。但是我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刚开始时,我给了他一张地图,告诉他有一条捷径可以直达我的办公室,能够节约不少时间和金钱。治疗进行了6个月后,一天,他抱怨开车来诊所太花时间了。我就说:“约翰,你可以走捷径啊!”他回答说:“对不起,我把地图弄丢了。”于是我又给了他一张。

大约又过了6个月,他又抱怨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我问:“难道你没有走捷径吗?”他说:“没有,现在是冬天,我不想冒险走结冰的山路。”我问他是否又弄丢了地图,又给了他一张。

大约又过了一年,也就是接受治疗两年之后,他又开始抱怨。我再次问道:“约翰,你有没有尝试走捷径?”他说:“唉,我走了,但是没有节省多少时间。”于是我立即结束了当天的心理治疗,对他说:“约翰,起来,站起来。咱们要去做个实验。”

我让他选择记录或者驾驶,他选择记录。我们上了车,走了他平常的路,然后又走了那条捷径。走捷径省了约5分钟时间。我说:“约翰,我要对你指出一件事。你每次来我的办公室没走捷径,来回多花了10分钟,这两年你多走了约2000分钟的路,也就是3天。你浪费了3天的生命,也多驾驶了12000千英里。不仅如此,你还说谎,掩盖自己的固执。”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一共经过3年的治疗之后,约翰才终于对我说:“嗯,我想,我认为,我生命中的主要问题是逃避任何改变。”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也正是他不愿意走捷径的原因。因为走捷径意味着他必须改变过去的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在接受治疗方面,也是如此,虽然他开始承认自己有拒绝改变的毛病,但通过他使用的词汇——“我想”和“我认为”,以及他说话时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我很清楚地了解他内心的犹豫不决,他还没有足够的勇气,义无反顾去改变。这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直到治疗的最后一刻,他仍然逃避改变,使自己继续挣扎在固执、僵化和冲突的泥潭。和约翰一样,有许多人都在逃避必要的改变和成长。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重塑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去改变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幻想。

在我接受精神病学的训练时,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思想失调。从那时起,我开始相信所有的精神失调都是思考的草率和混乱衍生发展而成的。有极端精神症状的人,比如精神分裂症,显然都是混乱思考的受害者,他们思考的东西与现实的距离非常遥远,所以无法处理日常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都碰见过自恋的人,有强迫症的人,或者患有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的人,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实际上却是思考混乱的人:自恋狂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强迫症无法思考大局;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者无法独立思考。

这些年来,我所接触过的每一位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思考混乱。比如神经官能症患者遇到问题时,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别人的责任,总认为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应该为所有的人和事负责,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让自己痛苦不堪。而人格失调症患者遇到问题时,也会陷入混乱的思考,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是父母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甚至是天气和运气的问题,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让别人痛苦不堪。

思考混乱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把自己以为的当成是真实的,把心中的想象当成了真相。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象,健康的想象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希望,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没有对美好爱情的想象,我们就不会结婚;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就会失去前行的力量。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健康的想象中跨越过人生的沟沟坎坎,比如,我想,等我的孩子不用尿布了,照顾起来就容易多了;我想,等孩子们上学后,就会轻松一些;我想,等他们有了驾照,可以自己开车出门,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想,等他们结婚之后……这样的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需要想象,不过,他们能够清楚地区分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想象,不会把二者混淆。但是不健康的想象,则常常把这两者混淆在一起,把想象的东西当成是现实的,把现实的东西当成是想象的。

例如,一位50多岁的女性,始终把自己想象得像30岁那样年轻漂亮,虽然她的穿衣打扮和言谈举止可以模仿年轻时的样子,但是站在镜子前面时,看到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她就会感到莫名的悲伤和痛苦。对于这位女性来说,如果她继续停留在对过去的想象中,不面对现实,就永远无法获得晚年的优雅。

完善思考的核心就是努力接近事实,接近真相。即使真相充满矛盾,令人焦虑、恐惧和痛苦,我们也要有勇气去接纳和承受,而不能把自己囚禁起来,用一层一层的想象包裹自己,作茧自缚,与现实完全脱节。用想象代替现实虽然可以让人逃避现实中的痛苦,但是却会让人承受心理疾病的折磨。当我们极力逃避现实中的矛盾、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心灵成长的机会,让心灵退化和人格萎缩,而且永远无法实现人生的超越。

独立思考的勇气

虽然我们常常因为草率的思考伤害自己,但有些时候,认真思考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因为我们的认真思考会给别人制造问题,别人不希望我们认真思考,独立思考,把事情想得一清二楚。他们只希望我们一辈子听话,并对他们保持依赖或者恐惧,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我们,控制我们。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对他们的动机和心思了如指掌,这会让他们感到惊慌和恐惧。

很多人绞尽脑汁想让我们相信他们的言论和观念,如果我们不认真思考,就容易成为他们欺骗和控制的对象。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知道了他们的伎俩,又很容易遭受他们的排斥和打击。不过,我们必须明白,认真思考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如果我们认真思考,而别人不喜欢,那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勇气去这样想,这样做。

小时候,我的父母时常告诫我:“斯科特,你想得太多了。”这是多么糟糕的一句话。相信许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你想得太多了。”人类之所以有大脑,就是为了认真思考,深入思考,独立思考,但是一些父母、雇主、老板和领导却认为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把我们当成危险的异类。所以,即使有些人能够认真思考,但也不敢把思考的结果说出来。

对于我的书,最常见的评价不是我有什么创见,而是我写了许多人一直在思考的东西。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疯狂的。在一个草率思考泛滥、缺乏坦率和真诚的文化中,这无疑会给人莫大的安慰。的确,要有勇气才能与众不同。如果我们选择独立思考,不仅要承受思考时的烦恼和焦虑,还必须准备承受其他的打击,要接受被视为古怪与愤世嫉俗,甚至要接受被视为异类和神经病。但是,这是追求精神成长所必须承受的。

也许很多人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相信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因为在这条自由之路上有许多迷信和阻碍,其中之一就是,一旦成年了,我们就再也无法改变。事实上,我们一辈子都能够改变与成长,即使很小的改变,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比过去更加明亮。很多人在面临中年危机时,开始了独立思考;而对于某些人,只有当死亡悄悄逼近时,他们才学会独立思考;更悲哀的是,还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独立思考。

不确定的中间地带

有一句至理名言: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是你思考的结果。你存在于你思考最多的地方;你不存在于你很少思考的地方。所以,从本质上说,我们喜欢思考什么,不喜欢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都能反映出我们最真实的面貌。如果我们习惯于草率的思考,那么我们就是一个肤浅的人,即使面对复杂的问题,也只想获得浅显的答案。

生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中间地带。我们必须承认,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在中间地带的时候很多,诸如要不要和那个人结婚,该选择何种职业,什么时候买房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也都带有赌博的成分。虽然这种时候令人备受煎熬,却在我们的人生中十分普遍,因此,我们必须接受,必须学会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生活。

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前景难料,我们常常会感到焦虑、烦躁,忧心如焚。但是,对不确定性和焦虑的容忍能够消除自以为是的偏见、假设和想象,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韧起来,不再那么脆弱。每个人都是在不确定性和焦虑中成长起来的。没有谁的人生之路从小就被固定了下来,一成不变;也没有谁的内心一点焦虑也没有。

不能容忍不确定性和焦虑,我们对很多事情就会匆匆忙忙下结论,让思考变得草率和莽撞,以至于看不清真相。在《窗边的床》中,佩特里警探就是这样,他不愿意忍受不确定的等待,急于想要得到结果,因而变得马虎和轻率。

还有另一种情况,由于我们永远无法确知是否考虑了所有的因素,所有的层面,总担心漏掉什么,还有什么没考虑进来,因而深思熟虑往往会导致优柔寡断。如果我们被这种担心折磨得寝食难安,以至于无法行动,那么我们很可能患上了焦虑症。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承认我们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们就能在自省中放松下来,即使面对焦虑也能够衡量自己的思想和感觉,适时做出决定,坦然行动,勇敢地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我们会怀疑,会反思。怀疑和反思是智慧的开端,可以让思考变得深入。在当心理医师时,我发现许多人固执地坚信他们童年时的信念,仿佛不依赖这些信念,他们就无法在世界上行走一样,只有当他们的信念被生活的铁锤砸碎之后,怀疑和不确定才会在他们的内心出现。这些人一般在经过了一两年的心理治疗后,会比他们刚来见我时还要沮丧。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积极的沮丧,或者治疗性的沮丧。在这个阶段,病人会明白他们旧的思考方式不再有效,是愚蠢的,无用的,但是新的思考方式似乎又有点冒险,而且困难重重。他们既无法回头,也不敢前进,就处在这种“中间地带”。为此,他们感到焦虑、沮丧、左右为难。他们会问:“嗯,为什么要前进呢?为什么我要这么费力?为什么我要冒险改变信念?为什么不干脆放弃自己,自杀算了?活着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这些问题,永远没有简单的答案。在医学或心理学教科书中也没有答案,因为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关于存在与心灵的问题。它们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虽然这个阶段病人痛苦万分,心理医生也很难处理,但却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这种内心的挣扎会让他们的心智变得成熟,最终获得彻底的治愈。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前言中,我写道:“我没有把‘心智’和‘精神’加以区分,因此,在‘心智的成熟’和‘精神的成熟’之间,我也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实际上它们是一回事。”人们无法把思考——心智——精神这三者完全区分开来。当我接受心理医生训练时,业界对理论上的认知很不以为然,当时认为唯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领悟。仿佛理论上的认知没有多少价值一般。我赞同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精神或者心灵上获得领悟,但是大多数案例表明,必须先有理论上的认知,才有可能获得精神上的领悟。

让我们以恋母情结为例。一个未解决恋母情结的成年人,除非他先在理论上了解恋母情结是什么,否则他很难获得治愈。

要成为心理健康的成年人,首先必须解决恋父恋母情结的困境,放弃对于父母的性欲望。如果是男孩,他会把母亲视为情爱的对象,把父亲视为竞争对象,而女孩则会把父亲视为情爱对象,把母亲视为竞争对象。这时候孩子会首次体验到失落,因为他们无法占有父母亲,被迫割舍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的事物。在我的经验中,未能适当解决恋父恋母情结的人,在后来的生活中很难割舍任何东西,在必须放弃的时候,他们的反应非常强烈,难以割舍,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未完成第一次割舍。

一个从佛罗里达州搬到康涅狄格州来找我就诊的女病人,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她是《少有人走的路》的书迷,也有钱做如此的迁移。事后分析起来,我不该鼓励她搬这么远来就诊,因为她在当地也可以找到很好的心理医生。在对她的治疗中,最深入的一次是,有一天,她首次清楚表达了自己前来就诊的隐藏动机。那一天,我们会晤之后,她坐在自己的车中,趴在方向盘上抽泣着:“唔,或许等我克服了恋父情结后,”她喃喃自语,“派克医生就会娶我了。”我成为她生命中的父亲角色,替代了她永远无法占有的父亲。不久之后,她对我说:“也许你是对的,我是有恋父情结。”这个事例说明,如果我没有事先在理论上向她解释什么是恋父情结,恐怕我们就无法有这种进展。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对于割舍事物有困难的男人,他以前看过心理医生,但没有多少效果。他来见我时正深受折磨。他抱怨道,他有三个女友,他与三个人都有亲密关系,更复杂的是,他开始被第四个女人所吸引。他说:“派克医生,你不了解我有多么痛苦,多么艰难,多么可怕。你能想象吗?我要同时去参加三个不同的感恩节大餐。”

“那的确使你的生活有点复杂,不是吗?”我回答。

当时我已经不治疗患者,只是提供咨询。但是由于我还搞不懂这个人,就叫他回来做第二次咨询。在这期间,我开始怀疑他无法放弃女友,无法做出选择的原因,也许是他还没有解决他的恋母情结。等他回来第二次咨询时,我要他谈谈他的母亲。

他把她描述为惊人的美丽,并且一说起母亲,他就喋喋不休,停不下来。他在一家人际关系咨询公司工作,平常负责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尽管他的心理学背景十分丰富,但在情绪上却无法觉察自己的困境。当我问他:“哈利,你知道什么是恋母情结吗?”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是不是?”他回答说。

显然,他对恋母情结了解得还不是太多。一个人只有在理论上对恋母情结有所认识,才有可能在情绪上有所察觉。判断出他的问题后,我就介绍他去看别的心理医生,以帮助他解决自己的问题。

割舍,意味着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割舍中变得成熟,如果我们对过去的事情紧紧抓住不放,就无法走向未来。没有割舍,就没有成长,这也是混乱思考所要付出的代价。

思考与倾听

由于草率的思考,我们会变得肤浅、偏见和固执,无法很好地与他人沟通,以至于常常造成误会和冲突。在沟通中最重要的不是倾诉,而是倾听。如果不好好倾听,就无法真正沟通,而如果不认真思考,也就无法好好倾听。

我们每天都会说很多话,也会听别人说很多话,但是多数人未必懂得该如何倾听。很多人认为说话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是一种被动的反应,这是错误的。倾听需要我们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对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言外之意。毕竟语言是有缺陷的,并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更何况同一个词汇有多种含义,对方所要表达的与你理解的很可能不是一回事情,甚至截然相反。而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敷衍塞责,我们就无法通过语言了解对方的内心,让沟通变得深入,让双方达成谅解,让彼此心心相印。

良好的沟通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对方说的每一句话,甚至不放过对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话中的沟通是有缺陷的,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而网络中的沟通问题更多,因为我们不仅无法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甚至连声音的高低起伏都无从了解。所以,面对面的沟通永远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每天都会用四分之三的时间来思考和倾听,由于认真思考和主动倾听,他们说出的不是套话、官话和废话,而是能切中要害,说准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到下属的心坎上。这会提高他们的威信,增强别人对他们的信任。

思考最忌讳的是草率,倾听最忌讳的是分心。一边听着对方说话,一边看手机,或者干别的事情,常常会激怒对方。良好的倾听需要暂时放弃自我,放下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意愿,全身心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在这样的时刻,倾诉者与倾听者融为一体,倾诉者敞开心扉倾吐,倾听者心无旁骛专注聆听,双方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受和领悟。倾诉者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被接纳了,渐渐不再感到孤独和脆弱,而倾听者通过了解别人的内心也能拓宽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因如此,我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说,真正的倾听是爱的表现,能够拓展双方的自我,把彼此紧密联系起来。

认真的思考需要我们克服懒惰、恐惧和焦虑,真正的倾听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控制住自己的不耐烦。很多人在倾听的时候分心,正是因为不耐烦,他们一边假装在倾听,一边急着转移话题,或者想着如何尽快结束。大多数人都愿意倾诉,不愿意倾听,或者只愿意听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则充耳不闻。实际上,这是内心的一种封闭和僵化。

正如思考的能力可以训练一样,倾听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但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心理治疗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倾听,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分心走神的时候。身为心理医生,每当我分心之后,我都会对病人说:“对不起,刚才我分心了,你说的话我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下吗?”头几次这么做的时候,我担心他们会怀疑我没有认真倾听,并因此生气,或者对我产生反感。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他们对我更加信任,认为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倾听。这样让我获得一个领悟:在倾听时分心是难免的,但倾听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在分心时要觉察到自己的分心,并把自己的注意力及时拉回来。

还有一个领悟就是,当病人知道有人在真正倾听他们时,倾听这件事本身就具有治愈效果。在我治疗的病人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接受治疗的头几个月,当我还没有诊断出他们究竟患上了什么心理疾病时,他们的病情就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好转,甚至奇迹般地治愈。这种现象有几个原因,但是我相信,主要是因为病人感觉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倾听,这或许是他们几年来第一次被倾听,而对于有些人,甚至是一生中的第一次。

自由与思考

混乱的思考与清晰的思考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心理治疗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天下没有所谓的坏思想或坏情绪。我们只能对行为做出或好和坏的评判,而不能对思想和情绪也如此。如果有人想打你,然后他真的用一盏灯砸了你的头,这才是坏事,仅仅在脑子里想则不碍事。这就是思考与行为之间的差别,后者以行动来实现想法。在思想尚未付诸行动之前,几乎不可能评判一个人的思想。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自由与思考的矛盾。为了获得治愈,我们必须让思想和情绪自由,能够自由地去思考一切事物,能够自由地释放情绪,不管这些情绪是阴暗的,还是阳光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大声说出每一个念头和滥用情绪,或者不顾后果从事破坏行为。

为了能思考与感受,人类必须是自由的;但自由是有条件的,缺乏纪律的自由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的确,能够自由思考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完善的思考需要有限制的规矩,而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好的。拙劣的思考会导致拙劣的行为。就像社会中那些泛滥的思想,常常会让我们轻信、盲目、失去理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有充分证据显示,许多恶劣与极端的思想被诠释为好的思想,只是因为众人视之为理所当然。

凯特·史蒂文有一首歌,名字叫《无法压抑》,结尾的歌词是:“说出你的坚持,坚持你的思想,思考一切。”我爱这首歌,但是当他唱到“思考一切”时,我感到有点怀疑。容许自由思考一切,令人有些担心。但是我相信,我们必须给人这种自由。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了思考的自由之后,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因为我们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随着思想的自由,我们也需要容忍更多的不确定和焦虑。

我支持一位朋友所提出的建议,他想以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这些观念。他认为我们应该在美国西岸矗立一座责任女神像,好与东岸的自由女神像取得平衡。的确如此,我们不能分割自由与责任。我们有思考的自由,但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思考负起责任。

时间与效率

思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想要快速地解决问题,快速地得到答案,而不愿意认真思考人生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思考,我们的人生都是肤浅的,无法从这个世界上获得满意的存在感。即使我们富可敌国,或者高居庙堂,我们也会感到空虚、无聊,甚至抑郁成疾。

正如准备长途旅行,我们需要花时间仔细思考,并选择适合的路线。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也必须花时间思考自己的方向,到底要去往那里,以及为什么要去,应该如何去等。大法官奥利弗·霍姆斯说:“最重要的不是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如果我们不花时间与这些问题深入接触,认真思考,它们就会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横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的人生陷入困境。

草率的思考并不能解决内心深刻的危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忽略了生命中的不同层次,最后才会出现剧烈的危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担心电脑会代替人脑,对此我一点也不担心,我更担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电脑一样思考,他们思考得很快,但却很草率,他们无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无视人内心的那些美好的情感,诸如正直、爱、热情、同情心、勇气,以及追求梦想时的义无反顾,追求真理时的舍生取义。

草率的思考只能触及到心灵的皮毛,要深入心灵的深处,我们就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必须在行动中思考,也必须在思考中行动。很多时候,我们在外面的世界慢下来,在内心的世界就能获得惊人的进步。在这方面禅宗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禅宗不依赖外在的力量来完善自我,而是在不慌不忙中追求一种自我领悟,一种心灵上的完整。就我的经验,禅宗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对心理治疗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

我是个喜欢思考的人,每天都会花时间思考、沉思和冥想。我每天总共要花两个半小时,分为三段四十五分钟。这些时间中,不到十分之一是用来沉思,另外十分之一用来冥想。其余的时间,我都在思考,以便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做出决定。我把这段时间称为冥想时间,这样就会得到身边人的尊重,不会轻易被打扰。我这样说,并不是撒谎,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区分思考、沉思和冥想,这三者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我看来,思考用的时间一般很短暂,如果用的时间很长,就是沉思,而如果你思考你的思考,这就是冥想。沉思和冥想是深入心灵的桥梁,能够挖掘事物的根本,直抵内心的深处,探讨和解决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注重效率的时代,但是效率的提高不是来自于我们动作的速度,而是思考的深度。我们越是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越能准确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一举解决。相反,如果我们没等把问题想清楚,想明白,就急急忙忙行动,即使忙得团团转,也无济于事。

在我四处演讲时,时常有人问我:“斯科特先生,你既要写作,又要演讲,还要为人父为人夫,甚至还要组织成立一个基金会……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什么都不做——也就是说,我花时间把问题想透彻,弄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做事就能变得更有效率。

事实上,任何人只要做到这点后,都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拖延;一是匆忙。拖延是害怕问题,懒得思考,磨磨蹭蹭。匆忙是草率的思考,急于求成。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低效率。要克服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会自律,既要避免贪图一时的享乐和安逸,耽误生命中的大事,也要防止导致的冲动、盲目和莽撞。

当然,有效率并不意味着要成为强迫症和控制狂,非要计划好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这种想法是很荒唐的。效率就是去关注那些必须优先处理的事,免得日后变成更大的问题,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效率不仅是计划,也是准备,更是有能力去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当紧急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我们要保持心灵的弹性和韧性,这样才能抵御来自外面的打击。

草率的思考是无效率的。拖延是想极力逃避问题,草率的思考也是不愿意与问题长时间接触,只想尽快摆脱问题的纠缠,不愿意忍受长时间思考问题所带来的烦恼和焦虑,结果欲速则不达,注定会让自己承受更多的烦恼和焦虑。草率的思考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些人的心中存有妄想,认为只要自己尽快采取行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肤浅的、轻率的、机械的、不动脑子的,最终只能是毫无进展,困在原地。

草率与简洁并不是一回事情,草率是头脑追求肤浅的答案,而简洁是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区分了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直奔主题,三下五除二,准确采取的行动。不简单的人往往做事都很简约,而草率思考的人做起事情来却常常很忙乱,很复杂。

正直的思考

有一位富有的股票经纪人,是一位白人。在谈到洛杉矶黑人罗德尼·金因驾车超速被警察殴打,最后法院判决警察无罪释放后所引起的暴动时,这个受过高等教育、聪明而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以肯定的语气告诉我,暴动的原因是“家庭观念的缺失”。这个结论是基于他看到暴动的人几乎都是没有结婚的年轻黑人,“如果他们都结婚生子,必须工作养家,就没有时间暴动了。”他解释说。

重视家庭观念的确是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但是这绝不是这次暴动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要复杂得多,就如同海浪的形成,一个因素叠加另一个因素,最后才导致巨浪滔天。我们不能用得出的结论去处理复杂的问题,必须一层层深入下去追根溯源,才能看清问题的根本。

任何重要的事物都有多重原因。追根溯源要求多层面的整合,才能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全貌。这是了解许多事情的必要条件。以多重层次的方式来认知事物,这也是正直思考的核心。正直(integrity)这个词来自于integer,意思是整体、完全。追求思想与行动正直,必须整合复杂世界的多个层面,甚至是一些相互矛盾的事实。心理学家把“整合”的反面称之为“区分”。区分就是把有关系的事物拎出来,放进脑海中隔离起来,使它们不要相互抵触,相互摩擦,相互矛盾,从而造成精神的紧张、压力和痛苦。在《不一样的鼓声》和《寻找石头》这两本书中,我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在礼拜天早晨去教堂,虔诚地相信自己爱上帝、爱万物,然后在周一工作时,却又会将工厂产生的有毒物质倾倒在河流中,没有丝毫负罪感。这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信仰放在了大脑的一个隔间中,而把他的工作又放在另一个隔间中,相互分离,不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他就是我们所谓的礼拜天基督徒。这是一种内心没有冲突的舒适的生存方式,但不正直。

思想与行动正直,需要我们完全认识到相互抵触的想法与要求。我们需要问自己有没有被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超越草率的幻想与假设,去发掘被忽略的事物。在我接受心理学训练的早期,老师经常告诉我,病人没有说出来的通常要比他们所说的更重要。这是追根溯源寻找忽略事物的良方。例如,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健康的人会以整合的方式谈到他们的现在、过去以及未来。而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只谈现在与未来,绝口不提过去。因为他们把过去密封在了一个隔间中,这一部分一直没有被整合、没有被了解。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想办法打开他们的隔间,把他们的过去,更多的是童年经历挖掘出来,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病人只谈他的童年或未来,心理医生就知道他一定眼前遇到了困难。如果病人绝口不提未来,就可以猜测他对于未来忧心忡忡,充满焦虑。

如果你希望能正直地思考,并且愿意忍受其中的艰难和痛苦,你就必然会遭遇矛盾。矛盾(paradox)的前缀para在希腊文的意思是“一边、沿着、相反”,字尾doxa的意思是“意见”。因此,矛盾就是“与日常生活相反的意见,或者相互冲突、难以置信或荒谬的观点,但事实上它们才是真实的。”如果一个观念具有矛盾性,就表明这个观念具有正直的成分,蕴含着事实的真相。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观念一点都不具有矛盾性,你就要怀疑这个观念是否整合到整体的层面。

以自由为例,如果思考自由不把责任考虑进来,对自由的思考就不是正直的思考,而是片面的思考。许多人之所以陷入偏见,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矛盾,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直地思考。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只靠自己或只为自己而生存。如果我的思想足够正直,我必须承认,我的生命不仅依赖大地、雨露与阳光,还依赖农民、出版商与书店,以及我的孩子、妻子、朋友与老师们。千真万确,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需要依靠,我需要依靠整个家庭、社会和宇宙。

如果整个面貌都没有忽略任何现实的片段,如果所有的层次都得到整合,你就可能会遭遇到矛盾。当你追根溯源时,几乎所有的真理都是矛盾的。例如,我既是个体,也不是个体,这是一个矛盾的真理。因此,寻求真理是要能够整合看似分离、相反的事物,事实上,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现实本身就是矛盾的,许多关于生命的事物表面上似乎很单纯,其实很深奥。深奥并不是复杂,而是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接受矛盾,就能了解整体,并发现这样一个真理:整体具有伟大的简洁性。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充满了矛盾。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苦难重重”,但是当我说人生痛苦时,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快乐。实际上,人生在充满痛苦的同时,也充满了幸福;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最接近希望。如果我只强调人生的苦难,而忽略了所有的快乐、善良和温暖,忽略了心灵成长的机会,以及生命宁静和美好的特质,那么我的思考就是草率的,不完整的,也是不正直的。的确,现实的神秘与矛盾在于,生命虽然会带来焦虑和痛苦,不过,一旦我们超越焦虑和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可限量的幸福和快乐。

对于矛盾的最高了解,是要能在心中掌握两种相互冲突的观念而不会发疯。身为心理医生,我不是随意地使用“发疯”这个字眼。不过,当一个人信奉的唯一真理遭受质疑时,他的确很可能会发疯。要能够在心中存放相反的两种观念,而不至于彼此隔离、自动否定或排斥异己,这的确需要我们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时常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否定任何难以接受的矛盾事物,譬如邪恶与善良共存于我们的心中。这种否定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舒坦,但是也让我们变得肤浅。因此了解和接纳矛盾的能力是必要的。

所有人都有矛盾思考的能力,但是我们忽略或使用这项能力的程度则相差很大。这不是由我们的智商所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态度所决定。如果这种能力不经常使用,就会衰弱退化,而越去使用矛盾思考的能力,它就会变得越强大。

毫无疑问,社会需要进行某些改变,来鼓励完善的思考。但同时,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思考负责,迎接这项挑战。不管是个人的心理疾病,还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绝大多数都是草率思考带来的问题。完善思考可以治疗个人和社会的大部分病症。所以,我们必须为之付出努力,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事业。很久以前,我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旦心智开始扩展,它就永远不会回到从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