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眼科辨证

辨证是眼科诊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治眼病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创立了一些具有中医眼科特点的辨证方法。近百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西医学检测手段的进步,已能观察到眼内各组织的改变,这对提高中医眼科诊断水平,发展中医眼科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因此产生了内眼病变的微观辨证方法。临床对眼科疾病的诊治,在强调辨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辨病,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中医眼科的辨证方法内容很丰富,现将临证时使用较多的几种介绍如下。
一、外障内障辨证
内外障辨证是将眼病分为内障和外障两大类进行辨证的方法。内障、外障是中医眼科对眼病的一种分类方法,在古代眼科书籍中,将眼病统称为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障,遮蔽也。内障者,从内而蔽也;外障者,从外而蔽也。”外障泛指所有外眼疾病,内障则指内眼疾病。

(一)辨外障

外障是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因痰湿积滞、脾虚气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等而起。外障眼病的自觉症状多较突出,如眼痛热、痒涩不舒、羞明流泪、眼睑难睁,或伴寒热头痛、二便不利等;眼外部症状明显易见,常见有红赤肿痛、湿烂、生眵、流泪、流脓、痂皮,以及翳膜、胬肉、上胞下垂等。

(二)辨内障

内障是指发生在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多因内伤七情、气血痰湿所致;或因脏腑内损,气血两亏,目失濡养;或因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因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或因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外障眼疾,毒邪入里,外伤损及眼内组织等。内障眼病多有视力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色,视灯光周围有如彩虹,视物昏蒙,眼前黑花飞舞,或萤星满目,蛛丝飘舞,飞蝇幻视等。患者眼外部症状不明显,多外眼端好,间或有瞳神扩大或缩小、形态色泽改变,或出现抱轮红赤,检查眼底可能有出血、渗出、水肿等病理改变。
二、眼科常见症状与体征辨证

(一)辨视觉

视物不清,伴白睛红赤或翳膜遮睛,属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炽。外眼端好而自觉视物渐昏者,多为血少神劳,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或肝郁气滞。自觉眼前黑花飞舞,云雾移睛者,多为浊气上泛,阴虚火动或肝肾不足。其人动作稍过,坐起生花,多属精亏血少。目无赤痛而视力骤降,如临黑夜者,多为头风痰火,血热妄行,气不摄血,气滞血瘀,或七情过伤,肝气上逆。内障日久,视力渐降而至失明者,多属气血两亏或肝肾不足。人夜目盲不见伴视野缩小者,多属肝肾精亏或脾肾阳虚。能近怯远者,多为阳气虚衰或久视伤睛;能远怯近者,多为阴精亏损。目妄见,视物变色,视一为二等,多为精血亏耗。

(二)辨目痛

目痛为眼科常见症状,内、外障眼病皆可出现。一般来说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疼痛属实,时发时止者属虚;午夜至午前作痛为阳盛,午后至午夜作痛为阴盛;肿痛属实,不肿微痛属虚;赤痛难忍为火邪实,隐隐作痛为精气虚;痛而喜冷属热,痛而喜温属寒;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痛连巅顶后项,属太阳经受邪;痛连颞颥,为少阳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齿,为阳明经受邪。外障眼病引起的目痛常为涩痛、碜痛、灼痛、磨痛、刺痛,多属阳;内障眼病引起的目痛常为胀痛、牵拽痛、眼珠深部疼痛,多属阴。目赤碜痛、灼痛伴眵多黏结,多为外感风热;胞睑赤痛,伴大便燥结,多为阳明实火;白睛微红微痛,干涩不舒,多为津亏血少;目珠胀痛,多为气火上逆,气血郁闭;眼珠深部疼痛,多为肝郁气滞或阴虚火旺。

(三)辨目痒目涩

目痒可因风、因火、因湿或因血虚等引起,但临床仍以风邪引起居多。目赤而痒,迎风加重者,多为外感风热;痛痒并作,红赤肿甚者,为风热邪毒炽盛;睑弦赤烂,瘙痒不已,或睑内颗粒肥大,痒如虫爬,多脾胃蕴积湿热,外感风邪;痒涩不舒,时作时止,多血虚生风。
目干涩多为津液耗损或水亏血少所致;目沙涩,伴目痒赤痛,羞明流泪,多为风热或肝火所致。

(四)辨羞明

羞明而伴赤肿痒痛流泪,多为风热或肝火所致;羞明而伴干涩不适、无红肿者,多为阴亏血少所致。羞明较轻,红赤不显,多为阴虚火炎;羞明既无眼部红赤疼痛,又无赤脉翳膜,只是眼睑常欲垂闭,多为阳气不足所致。

(五)辨眵泪 1.辨目眵

目眵属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多属热。眵多硬结为肺经实热;眵稀不结为肺经虚热;眵多黄稠似脓为热毒炽盛;目眵胶黏多为湿热。

2.辨流泪

迎风流泪,或热泪如汤多外感风热;冷泪长流或目昏流泪,多肝肾不足不能敛泪,或排泪窍道阻塞所致。眼干涩昏花而无泪者,多阴精亏耗,不能生泪,或由椒疮等后遗症所致。

(六)辨红肿

红肿为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其部位多在胞睑和白睛。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兼有瘀滞;胞睑肿胀骤起,微赤多泪者,多外感风邪;胞睑肿起如球,皮色光亮,不伴赤痛,多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胞睑赤肿糜烂,多湿热熏蒸;胞睑青紫肿胀,为气血瘀滞;暴发白睛红赤,眵泪并作,多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白睛红赤隐隐,多肺经虚热;白睛赤紫肿胀,多肺热炽盛;抱轮红赤,羞明流泪,多风热外袭或肝胆实热;抱轮微红,目昏泪出,多阴虚火旺。

(七)辨翳膜 1.辨黑睛生翳

古人将黑睛和晶珠的病变统称为翳。本节讨论的翳专指黑睛病变。西医的“翳”相当于中医宿翳范畴。黑睛病变有新翳、宿翳之别。

(1)新翳:

病属初起,黑睛混浊,色多灰白,表面粗糙,轻浮脆嫩,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
黑睛属肝,故新翳多从肝辨证,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等,而外感六淫之邪,尤以风热之邪,是黑睛生翳的主要病因。因新翳有发展趋势,易引起传变,故临证时必须严密观察其动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黑睛新翳亦可由他轮病变发展而来,病变亦可波及黄仁及瞳神,临床必须辨别清楚,抓紧治疗,病症轻者经治可以消散,重者留下瘢痕而成宿翳。

(2)宿翳:

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者,属宿翳范畴。近代中医眼科根据宿翳厚薄浓淡的不同程度等,将宿翳分为以下四类: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须在强光下方能査见者,为冰瑕翳(西医称云翳);翳稍厚,如蝉翅,似浮云,自然光线下可见者,为云翳(西医称斑翳);翳厚且色白如瓷,一望可知者,为厚翳(西医称角膜白斑);翳与黄仁黏着,瞳神倚侧不圆者,称为斑指翳(西医称粘连性角膜白斑)。
宿翳为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下的瘢痕。如在新翳向宿翳过渡期间,抓紧时机,及时给予补虚泻实,退翳明目治疗,内服外用药物,可减轻瘢痕的形成;若病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翳的部位,大小、厚薄次之。如翳虽小,但位于瞳神正中,阻挡神光发越,则视力会明显减退;如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视力也无太大影响。

2.辨膜

自白睛或黑白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或为肉样高起,或渐渐向黑睛中央蔓延者,称为膜。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若膜上有赤丝密布者,为赤膜,为肝肺风热壅盛,脉络瘀滞;赤丝细疏,红赤不显者,为白膜,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症;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

(八)辨眼位改变 1.辨眼珠突出

单侧眼珠突出,转动受限,白睛浅层红赤壅肿,多为风热火毒结聚于眶内;双侧眼珠突出,红赤如鹘眼,多因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目络涩滞所致。
眼珠骤然突于眶外,低头呕恶加重,仰头平卧减轻,多为气血并走于上,脉络郁滞所致;眼珠突出,胞睑青紫肿胀,有明确外伤史,是眶内血络受损,血溢络外,停于眶内所致;眼珠进行性突出,常为眶内肿瘤所致。

2.辨眼珠低陷

眼球向后缩陷,称为膏伤珠陷,多因肾精亏耗或眶内瘀血机化所致;大吐大泻后眼球陷下,多为津液大脱;眼球穿破,或瞳神紧小失治所致的眼球萎缩塌陷,为陷睛翳。

3.辨眼珠偏斜

眼珠骤然偏斜于一侧,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恶心呕吐,多为风痰阻络所致;双眼交替向内或向外偏斜,自幼得之,多为屈光不正、弱视等引起。

(九)辨眼珠

眼珠 动,即为眼球震颤。眼珠颤动,突然发生,伴有头晕目眩等,多为风邪入袭或肝风内动引起;眼珠颤动,自幼即有,视力极差,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眼球发育不良所致。
三、五轮辨证
五轮辨证,是将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轮部位所出现的病证,按照脏腑分属进行病机分析的一种辨证方法。五轮辨证作为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也是以八纲、病因、脏腑等辨证方法作为基础的。故临床运用五轮辨证时,应当与其他辨证方法参合运用。

(一)五轮的解剖部位与脏腑分属 1.肉轮

指胞睑,包括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胞睑病变往往与脾胃相关。

2.血轮

指内、外眦部的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上下泪点。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两眦病变常责之心和小肠。

3.气轮

指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和前部巩膜。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白睛疾病常与肺和大肠有关。

4.风轮

指黑睛,即角膜。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疾病常与肝胆有关。

5.水轮

指瞳神,包括其后的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病变常与肾、膀胱有关。但由于瞳神包括多种不同组织,且结构复杂,故除与肾和膀胱有关外,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

(二)五轮辨证法 1.肉轮辨证 (1)辨胞睑肿胀:

①胞睑肿胀如球,按之虚软,肤色光亮,不红不痛不痒,为脾虚失运,湿邪停聚;或为肾阳不振,水湿上泛。②胞睑红肿如桃,呈弥漫性肿胀,触之灼热,压痛明显,为外感风热,热毒壅盛。③胞睑局限性红赤肿胀,如涂丹砂,触之质硬,表皮光亮紧张,为火毒郁于肌肤。④胞睑边缘局限性红肿,触之有硬结、压痛,为邪毒外袭所致。⑤胞睑局限性肿胀,不红不痛,触之有核状硬结,为痰湿结聚而成。⑥胞睑青紫肿胀,有外伤史,为络破血溢,瘀血内停。

(2)辨睑肤糜烂:

①胞睑皮肤出现水疱、脓疱、糜烂渗水,为脾胃湿热上蒸;若因局部使用药物引起者,是药物过敏。②睑弦红赤糜烂,痛痒并作,为风湿热三邪互结所致;胞睑皮肤肥厚粗糙,时时作痒,附有鳞屑样物,为血虚风燥。

(3)辨睑位异常:

①上睑下垂,无力提举,属虚证,多由脾胃气虚所致,或因风邪中络引起。②胞睑内翻,睫毛倒入,多为椒疮后遗,内急外弛而成。③胞睑外翻,多为局部瘢痕牵拉,或因风邪入络所致。

(4)辨胞睑异动:

①胞睑肌肤频频跳动,多为血虚有风。②上下胞睑频频眨动,多为阴津不足;若是小儿患者,则多为疳积上目的早期。③频频眨目或骤然紧闭不开,数小时后自然缓解,多为情志不舒,肝失条达引起。

(5)辨睑内颗粒:

①睑内颗粒累累,形小色红而坚,多为热重于湿兼有气滞血瘀;睑内颗粒累累,形大色黄而软,多为湿重于热兼有气滞血瘀。②睑内红色颗粒,排列如铺卵石样,奇痒难忍,为风湿热三邪互结。③睑内黄白色结石,为津液受灼,痰湿凝聚。

2.血轮辨证

内眦红肿,触之有硬结,疼痛拒按,为心火上炎或热毒结聚所致;内眦不红不肿,指压泪窍出脓,为心经郁热;内眦有瘘管,久不愈合,常流脓水,为气血不足,毒邪稽留;眦角皮肤红赤糜烂,为心火兼夹湿邪;若干裂出血,又为心阴不足;两眦赤脉粗大刺痛,为心经实火;赤脉细小、淡红、稀疏、干涩不舒,为心经虚火上炎;胬肉红赤壅肿,发展迅速,头尖体厚,为心肺风热;胬肉淡红菲薄,时轻时重,涩痒间作,发展缓慢或静止不生长,为心经虚火上炎。

3.气轮辨证 (1)辨白睛红赤:

①白睛表层红赤,颜色鲜红,为外感风热或肺经实火;赤脉粗大迂曲而暗红,为热郁血滞。②抱轮红赤(环绕黑睛发红),颜色紫黯,疼痛拒按,为肝火上炎兼有瘀滞;抱轮淡赤,压痛轻微,为阴虚火旺。③白睛表层赤脉纵横,时轻时重,为热郁脉络或阴虚火旺所致。④白睛表层下呈现片状出血,色如胭脂,为肺热郁络或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所致,亦有外伤引起者。

(2)辨白睛肿胀:

①白睛表层红赤壅肿,眵泪俱多,骤然发生,多为外感风热;白睛表层紫黯壅肿,眵少泪多,舌淡苔薄白,为外感风寒所致。②双眼白睛表层水肿,透明发亮,伴眼睑水肿,多为脾肾阳虚,水湿上泛。③白睛表层壅肿,甚至脱于睑裂之外,眼珠突起,多为热毒壅滞。

(3)辨白睛结节:

①白睛表层有泡性结节,周围赤脉环绕,涩疼畏光,多为肺经燥热所致;若结节周围脉络淡红,且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多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②白睛里层有紫红色结节,周围发红,触痛明显,多为肺火炽盛所致。

(4)辨白睛变青:

①白睛局限性青蓝,呈隆起状,高低不平,多因肺肝热毒,困于白睛。②白睛青蓝一片,不红不痛,表面光滑,为色素沉着,乃先天而成。

(5)辨其他病症:

①白睛表层与眼睑粘连,为睥肉粘轮,多因椒疮后遗或酸碱烧伤结疤而成。②白睛枯涩,失去光泽,多为阴津不足,津液耗损所致。③白睛污浊稍红,痒极难忍,为肺脾湿热而成;白睛里层出现漏口,时流稠浊白水,为偏漏,多为外伤后遗留或痰湿郁滞白睛所致。

4.风轮辨证 (1)辨黑睛翳障:

①黑睛初生星翳,多为外感风邪;翳大浮嫩或有溃陷,多为肝火炽盛。②黑睛混浊,翳漫黑睛,或兼有血丝伸入,多为肝胆湿热,兼有瘀滞。③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2)辨黑睛赤脉:

①黑睛浅层赤脉,排列密集如赤膜状,逐渐包满整个黑睛,甚至表面堆积如肉状,多为肺肝热盛,热郁脉络,瘀热互结所致。②黑睛深层出现赤脉,排列如梳,且深层呈现舌形混浊,多为肝胆热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③黑睛出现灰白色颗粒,赤脉成束追随,直达黑睛浅层,多为肝经积热或虚中夹实。

(3)辨黑睛形状改变:

①黑睛形状大小异常,或比正常大,或比正常小,多为先天异常所致。②黑睛广泛突起,或局部突起如螺旋尾状,多为肝气过亢,气机壅塞所致。

5.水轮辨证 (1)辨瞳神大小:

①瞳神散大,色呈淡绿,眼胀欲脱,眼硬如石,头痛呕吐,多为肝胆风火上扰所致。②瞳神散大,眼胀眼痛,时有呕吐,病势缓和,多为阴虚阳亢或气滞血瘀引起。③瞳神散大不收,或瞳神歪斜不正,又有明显外伤史,为黄仁受伤所致。④瞳神紧小,甚至小如针孔,神水混浊,黑晴后壁沉着物多,或黄液上冲,抱轮红赤,多为肝胆实热所致。⑤瞳神紧小,干缺不圆,抱轮红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为阴虚火旺所致。

(2)辨瞳神气色改变:

①瞳神内色呈淡黄,瞳神散大,不辨明暗,此为绿风内障后期。②瞳神紧缩不开,内结黄白色翳障,如金花之状,此为瞳神干缺后遗而成。③瞳神展缩自如,内结白色圆翳,不红不痛,视力渐降,多为年老肝肾不足,晶珠失养所致。④瞳神变红,视力骤减,红光满目(多为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多属血热妄行,或肝阳上亢所致;反复出血者,多为阴虚火旺引起。⑤瞳神内变黄,白睛混赤,眼珠变软,多为火毒之邪困于睛中;若瞳神内变黄,状如猫眼,眼珠变硬,多系眼内有恶性肿瘤。
五轮辨证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有其局限性,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但其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瞳神疾患,不但与肾,且与肝、脾等脏腑均有关。故临证时,不可拘泥于五轮,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
四、眼底病辨证
眼底病变属中医“内障”范畴。辨眼底病变,就是将应用检眼镜等检查仪器所窥视到的眼底组织的形态、色泽改变,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辨眼底病变,首先要了解眼内组织的脏腑、经络分属,然后按其所属部位的病变性状进行综合分析。

(一)眼底组织的脏腑、经络分属

眼底组织包括玻璃体、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黄斑、视网膜血管等。其与脏腑、经络的各自关系为:

1.玻璃体

中医称为神膏。《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又说:“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故神膏与胆和气血有关。陈达夫在《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中又认为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

2.视神经

中医称为目系。《灵枢·经脉》论述手少阴心经之脉,系目系;《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说:“目珠者连目本,目本又名目系,属足厥阴之经也。”膀胱与肾互为表里,目系又入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所以目系与心、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3.视网膜

中医称视衣,是发越神光的重要组织。《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说:“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可见视衣与命门、胆、心关系密切。

4.黄斑区

中医无记载。陈达夫在《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中说:“黄斑属足太阴脾经。”认为黄斑位于眼内中央,中央戊己土,属脾,且黄斑色黄,为脾主之色,故属足太阴脾经。另外,黄斑也是视网膜的组成部分,因而与命门、胆、心也有密切关系。

5.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

视网膜血管及由血管组成的脉络膜,中医称血脉。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血液能够正常循行脉中,与心、肝、脾三脏的功能有关。故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与心、肝、脾有关。

(二)眼底各组织改变辨证 1.辨玻璃体改变

(1)玻璃体内出现尘埃状混浊,眼内有炎性病变或病史,多为湿热蕴蒸,或为肝胆热毒煎灼。
(2)玻璃体内出现片状、条状混浊,眼内有出血性病变或病史或外伤史,多为火热上攻,脉络出血;或为气滞血瘀。
(3)玻璃体内出现丝状,或棉絮状,或蝌蚪状混浊,眼底有高度近视等退行性病变,多为肝肾不足,或气血虚弱。

2.辨视盘改变

(1)视盘充血隆起,颜色鲜红,边缘模糊,多为肝胆实火;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兼气滞血瘀所致。
(2)视盘轻度充血,或无明显异常而视力骤降,眼球转动时有痛感,多为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所致。
(3)视盘颜色淡白或苍白,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肝血不足;或素体禀赋不足,肝肾两亏,致目系失养而成。若兼视盘边界模糊,则为气滞血瘀的表现。若视盘色淡而污秽,边界不清,周围血管伴有白线者,则不能以纯虚论治,其中不少是由视盘瘀血、充血及水肿演变而成,故虚实夹杂,临证时必须全面分析,方不致有误。
(4)视盘血管屈膝,偏向鼻侧,杯盘比增大,或有动脉搏动,多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肝风上扰;或痰湿内阻所致。
(5)视盘水肿,高起如蘑菇状,兼视盘颜色暗红者,多为气血瘀滞,血不利则为水;或为痰湿郁遏,气机不利。若兼视盘颜色淡红者,多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湿蕴积于目系所致。

3.辨视网膜改变 (1)视网膜出血:

一般早期视网膜出血,颜色鲜红,呈火焰状者;或位于视网膜深层,呈团状、片状出血者;或出血量多,积满玻璃体者,均为血溢脉外所致。可因心肝火盛,上炎于目,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阴虚阳亢,肝失藏血;或脾虚气弱,气不摄血;或瘀血未去,新血妄行;或眼受外伤,血络破损等因素引起。若出血颜色暗红,多为肝郁气结,气滞血瘀,脉道失和,血溢脉外而成;若出血陈旧,血色暗红,亦多为气滞血瘀;若血液机化,组织增生,也为气滞血瘀兼有痰湿郁积。若反复出血,新旧血液夹杂,或有新生血管,则多为阴虚火炎,煎灼脉络;或脾虚气弱,统血失权;或虚中夹瘀,虚中夹实,正虚邪留所致。

(2)视网膜水肿:

视网膜局限性水肿,常见于黄斑部,可因肝热、脾虚有湿或阴虚火旺所致;亦可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道阻塞,血不利则为水而成水肿,正如《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为肿。”视网膜弥漫性水肿,多因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所致。外伤后的视网膜水肿,则多为气滞血瘀的产物。

(3)视网膜渗出:

视网膜出现新鲜渗出物,多为肝胆湿热,或热郁血分,或阴虚火旺所致;较为陈旧的渗出,则多为痰湿郁积或兼有肝肾不足和气滞血瘀所致。

(4)视网膜萎缩与机化:

视网膜出现萎缩,多为肝肾不足,或气血虚弱,视衣失养所致;视网膜出现机化物,多因气血瘀滞兼夹痰湿而成。

(5)视网膜色素沉着:

视网膜上色素浮现,多由组织变性或退行性改变所致。如色素色泽变黑,多属肾阴虚损或命门火衰;若色素黄黑相兼,状如椒盐,则多属脾肾阳虚,痰湿上泛所致。

4.辨视网膜血管改变 (1)血管扩张:

视网膜血管粗大,扩张扭曲,或呈串珠状,常伴有渗出物,多为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心肝火盛,血分有热而致瘀。小血管扩张,或血管末端有微血管瘤形成,色泽暗红,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瘀。亦有因气血不足,无力疏通,血行瘀滞而扩张者。

(2)血管细小:

视网膜血管细小,伴有视盘颜色变淡等眼底退行性改变,多为气血不足,虚中夹瘀所致;视网膜动脉变细,甚至呈白线条状,多为肝郁气滞,气血瘀阻而成;视网膜血管痉挛,动脉变细,反光增强,或动、静脉交叉处有压迹,或黄斑部有螺旋状小血管,多为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亢所致。

(3)血管阻塞:

视网膜血管阻塞,多为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或痰湿阻络所致;亦可因肝阳妄动,肝气上逆,气血郁闭;或肝火上炎,火灼脉道而成。

5.辨黄斑区改变 (1)黄斑水肿与渗出:

黄斑水肿渗出,多为肝气犯脾,脾失运化,水湿停聚所致;水肿消退,遗留渗出物,多为气血瘀滞;若新旧渗出物混杂,多为阴虚火旺;若渗出物较为陈旧,多为肝肾不足。若黄斑水肿经久不消,多属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水湿停滞。

(2)黄斑出血:

黄斑部出血,多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不统血;或热郁脉络;或阴虚火旺所致;或为外伤引起。

(3)黄斑色素沉着,或黄斑囊样变性:

多为肝肾不足;或脾肾阳虚,痰湿上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