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眼病的病因病理

第一节 中医病因病机

《素问·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邪气与正气之间斗争过程的反映,这体现了中医在病因认识上的整体观念。在病因作用下,眼局部可出现多种病理反应,即眼病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推求病因,为治疗提供用药依据,这种方法即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病因
眼位于体表,外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内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密切相关;加之其结构精细而脆弱,故易受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损伤而发病。眼病既可由各种外来因素直接侵袭眼局部所致,又可由内因而发。常见的眼病病因有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其他因素等。这些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并存出现或相互影响。

(一)六淫

六淫是一类常见的眼病病因,其致病常与季节气候、生活起居环境有关;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而入,或直接侵犯眼部,故又称“外感六淫”。六淫可引起多种眼病,但以外障眼病多见,以风、火、湿对眼的危害较大,发病多与季节有关。

1.风邪致眼病的特点 (1)风为百病之长,易与他邪相合为病:

《素问·风论》谓:“风者,百病之长也。”故在外障眼病中常见风热、风火、风湿、风寒等共同致病。

(2)风性轻扬,易犯上窍: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由于眼居高位,又与外界直接接触,易受风邪侵犯,故风邪是外障眼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3)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迅速而多变:

《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邪所致眼病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风热赤眼等。

2.火邪致眼病的特点 (1)火性炎上,最易上犯目窍:

火为阳邪,其性升腾炎上,最易上扰头目,引起眼病,故临床上许多眼病与火邪有关。

(2)火热之邪,易致肿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热胜则肿”,《银海精微》谓:“翳自热生”,故火热之邪攻目,常致胞脸红肿,胞睑疮疖,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灼热疼痛等。

(3)火热生眵:

临床上眼眵的产生常与火热有关。

(4)火热燔灼,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易生风动血,故可引起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瞳神散大、绿风内障、眼内外的各种出血等。

(5)火邪急猛,毒由火生:

火邪所致眼病均发病急、发展快、病情重。火邪炽盛可蕴结成毒,出现黄液上冲、目珠灌脓等火毒之候。

(6)火邪易伤津耗液:

目为至宝,富含真精、真血、神水、神膏等阴液,易被火邪灼耗,故火邪所致眼病的后期,多有津液亏损之候。
火与热性质相同,仅程度有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火热常并称。

3.湿邪致眼病的特点 (1)湿性重浊黏滞:

湿邪犯目,多表现为眵泪胶黏、睑弦湿烂,黑睛生翳呈灰白色糜烂,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等。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湿邪犯目,最易阻遏气机。如清阳不升则目无所养,浊阴不降则清窍被蒙,可出现头重视昏、睑坠不适等。

(3)内外湿邪,互相影响:

外湿入里,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易致内湿;内湿不化,又易招外湿,互相影响导致目病。
《银海指南·湿》曰:“脾湿则多眼癣眼菌,肺湿则多黄膜,心经湿则多胬肉如脂,肝经湿则多星障,黑珠如雾混浊,肾经湿则瞳神呆钝,色淡昏眊无光。”

4.寒邪致眼病的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犯目,阳气受损,目失温养,可致冷泪翳障、目冷痛而喜温喜按等症。

(2)寒性凝滞:

寒邪常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寒邪犯目,多引起目痛、胞脸紫黯、紧涩不舒等症。

(3)寒主收引:

《灵枢·经筋》谓:“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故寒邪犯目,常可引起口眼 斜,或目珠偏斜。

5.暑邪致眼病的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伤目,易出现目赤、眵泪等阳热之候。

(2)暑多夹湿:

夏季多雨,气候炎热,暑湿蒸郁,且常饮冷纳凉,湿邪内停,故暑邪常与湿邪合为病。

(3)暑性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属阳热之邪,热气犯目,易耗损目中阴津,同时全身症状也较为突出,且有明显的季节性。

6.燥邪致眼病的特点 (1)燥邪易伤津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故燥邪犯目,容易伤阴耗液,津液亏损,则出现眼目干涩。

(2)燥属阳邪,其性温和:

燥邪害目,其病多起病缓,症状轻,难速愈。

(3)燥邪易先犯肺:

燥为秋令之主气,易犯肺经,故出现白睛红赤失泽,白睛涩痛,目眵干结等。
综上所述,六淫致眼病多具有季节性、地域性,有一定的致病途径,所致眼病有一定的传变规律;且六淫之间常相兼为病,或互相转化,如风寒、风热、风湿、湿热、暑湿、寒湿等相合而病,或寒邪郁伏可以化热,暑湿相兼可以化火化燥,热极可以化火生风等。《银海精微》将六淫导致目病的特点概括为:“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

(二)疠气

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疠气致病,来势急猛,传染性强,其所致目病的临床表现与风火上攻的外障眼病相似,如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所表现的目赤肿痛等。

(三)七情失调

七情失调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过度变化,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范围,从而导致气机紊乱、经络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故亦称七情内伤。七情失调常以忧郁、愤怒、悲哀对眼的危害为甚。七情的致病特点为:

1.有明显的情志失调史

七情失调所致目病均有明显的情志失调史。如过度忧郁、悲哀,使气机不畅而发生青风内障;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于目,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而发生络阻暴盲等。

2.直接损害脏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太过,脏腑内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所养,则可发生视瞻有色、视瞻昏渺、青盲等。

3.影响气机运行

《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即七情太过,则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出入失调,则可致多种内障眼病。如暴怒伤,肝气冲逆于上,闭塞清窍,或气火冲逆,气逆血壅,则可致络阻暴盲、目系暴盲等;升之不及,则气血津液不能上输于目,目失所养,则可致视瞻昏渺、青盲等;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上犯,则可致多种痰湿性眼病。
综上,内伤七情,以心、肝、脾三脏的病理变化多见,且常有化火、夹痰、伤阴等不同的兼证,故眼科临床以肝郁气滞、肝郁化火的证候较常见;郁火久留,易耗伤阴血;肝郁犯脾,易致脾虚不运,聚湿成痰而出现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各种兼证。眼病之郁证,多为因郁而病,或因病而郁。正如《审视瑶函》所说:“久郁生病,久病生郁。”

(四)饮食失宜

饮食以适量为宜,若饮食失宜,则可成为致病因素。中医历来重视饮食失宜与眼病的关系,尤其是清代医家顾锡所著《银海指南》更是专列“食病论”,阐述饮食失宜所致目病的证治。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饥饱失常、饮食偏嗜及饮食不洁三个方面。

1.饥饱失常

若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容易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水液输布障碍,水湿内停,上泛清窍,出现胞虚如球,眼内水肿、渗出等证;或致运化水谷精微失调,气血生成生化乏源,目失濡养,发生疳积上目等虚损性眼病。

2.饮食偏嗜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若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煎炸,或嗜食烟酒、生冷滞腻,均可致使脾胃积热或湿热内盛,导致针眼、胞生痰核等实热或湿热性眼病。

3.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肠道染虫,日久则可导致寄生虫性眼病;若误饮假酒,可致暴盲等眼病。

(五)劳伤

《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若入房过度,则伤肾。”眼科的劳伤主要指目力、脑力、体力和房事等过度。目力过度,损伤肝血,最易出现肝劳、能近怯远等眼病;脑力过度,暗耗阴血,目失所养,可致虚损性眼病;体力过度,外损筋骨,内伤脏腑,导致脏腑功能下降,也可致虚损性眼病;房室不节,肾精耗损,瞳神失养,可致视瞻昏渺等内障眼病。

(六)外伤

眼位于头面部上方,与外界直接接触,故容易遭受意外物体所伤,受伤后不仅眼本身直接损伤,而且还常招致外邪乘机而入,引起眼病。造成眼外伤的因素颇多,主要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大类。机械性的眼外伤有异物伤、钝器伤、锐器伤等;非机械性的眼外伤有化学伤、热烫伤、辐射伤以及毒虫咬伤等。此外,头颅外伤或头颅手术等邻近组织的损伤而致视力下降的,也与外伤病理有关。眼外伤有其本身的特点,因眼珠构造精细,组织脆弱娇嫩,脉道幽深细微,即使是轻伤,有时可造成视功能的严重损害。对于眼球穿通伤,不仅易被风毒侵袭,造成火毒炽盛之候,而且在少数情况下,可影响健眼,出现交感性眼炎。
《银海指南》强调眼部外伤的病因病机是以血瘀为本、兼有气滞,而且首先提出了石灰烧伤及热烫伤的病因病机,认为石灰烧伤是“石本属阳,又因火化灰,其性更烈,目为所伤,则血凝水枯”。

(七)其他因素 1.先天因素

主要是指人出生前因父母体质或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病因。因父母遗传,或其母亲孕期将息不当,邪积胎中,或醉酒嗜饮,或忿怒惊仆,或用药不当等,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以致出现眼部畸形、缺损、异常或其他病变。如胎患内障、高风内障、上胞下垂、青盲、能近怯远、能远怯近等。

2.衰老因素

《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男子……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即人至老年,常呈现脏腑功能不足,气血渐亏,精津衰乏等病理特点。眼科临床常见的圆翳内障、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老年性眼病常与肝肾精血不足有关。

3.药物因素

药物可致过敏或中毒。过敏可分局部与全身两方面。眼局部过敏,常因局部使用汞剂、碘剂、青霉素、硫酸阿托品、磺胺制剂等引起,表现为眼睑皮肤、结膜等部位的过敏性炎症;中毒常因药物过量所致,如冬眠灵所致中毒性白内障、乙胺丁醇所致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奎宁所致中毒性弱视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致代谢失调,出现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青光眼等。
二、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斗争的结果。若人体正气旺盛,邪气则不易入侵,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外邪已入侵,其正气较为充实,即使发病,其病也较轻浅,且病程短暂;若正气虚衰,抵抗力弱者,则外邪易于入侵,其病势深重、容易传变,或者反复难愈。眼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病同样如此。由于眼病的发生受致病因素、感邪轻重、体质强弱、发病部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病机也多种多样。本节主要从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调和玄府功能失调四方面叙述。

(一)脏腑功能失调

眼能够发挥正常的视功能,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之濡养。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常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脏腑病理变化在眼病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明·傅仁宇在所著《审视瑶函》中强调:“脏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而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可谓是对脏腑病机观的强化。一般认为,眼病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除外感病邪及外伤因素可直接害目,气血津液及阴阳的失调,无不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1.心和小肠功能失调

多引起目中血脉及两眦疾病。

(1)心血亏虚:

心主血脉,目得血而能视,且内外两眦属心。若失血过多,或心神过耗,心血亏虚,血不养目,可致视力缓缓下降等内障眼病。

(2)心火上炎:

心火内盛,上炎于目,出现两眦红赤,胬肉壅肿,漏睛生疮,眦帷赤烂等;火邪迫血妄行,可致眼内出血;火邪挟痰上扰,可致绿风内障等。此外,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眦部疮疡常与心火有关。

(3)心气不足:

思虑劳心,或久病不愈,或年老体弱,或汗下过甚,致心气不足,可致视物模糊、不耐久视、能近怯远、神光涣散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脉道瘀阻,可致目中脉道瘀阻。

(4)心阴亏虚:

七情内伤,虚火内炽,营阴暗耗;或肾阴不足,水不制火,相火亢盛;或热病后期,营血阴津受损,导致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火上扰,出现两眦淡红微痛、干涩而痒,或致白睛溢血、神光自现、荧星满目诸症。

(5)小肠实热:

心火下移于小肠,致小肠实热,可出现口舌生疮、小便黄赤、视力下降等。

2.肝和胆功能失调

在肝胆功能失调的病机中,实者,多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或肝胆湿热;虚者,常为肝血虚少;虚实夹杂者,则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多见。

(1)肝郁气滞:

目为肝窍,肝气通于目,肝脉连目系,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主疏泄,喜疏泄条达。若情志不舒,郁怒不解,肝失调达,疏泄失司,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气血失调,可致绿风内障、青风内障、暴盲等多种眼病。若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可致视瞻昏渺等。

(2)肝火上炎:

目为肝窍,位居于上。肝郁日久化火;或暴怒伤肝,气火上逆;或五志过极,引动肝火等,而火性炎上,故目窍最易受肝火所扰。若气火上逆,挟痰生风,可致绿风内障;若肝火上扰,灼伤目中血络,可致眼内出血;若肝火灼伤目系,可致目系暴盲;肝火素盛,复感外邪,则易致黑睛生翳障、瞳神紧小。

(3)肝胆湿热:

多因湿热之邪,随少阳三焦经侵袭肝胆;或脾胃内蕴湿热,侵淫肝胆,内不得通泄,外不得疏解,而致肝胆湿热,循经上犯于目,可致聚星障、凝脂翳、混睛障、湿翳、瞳神紧小、云雾移睛等。

(4)肝血不足:

肝为藏血之脏,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血之生化乏源,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损精血,使肝血不足,则目失濡养,可致目珠干涩、视物模糊、肝虚雀目、疳积上目、冷泪长流等。

(5)肝阳上亢:

若情志不舒,郁怒不解,内耗阴血;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亢,上扰目窍,可致头晕目眩、青风内障、绿风内障、暴盲等。

(6)肝风内动:

肝主风,风主动。若肝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上亢,肝风风动,风动痰生,风痰阻络,可致绿风内障、目睛上吊、风牵偏视等症。

3.脾和胃功能失调

在脾胃功能失调的病机中,尤以脾胃湿热、脾气虚弱、脾不统血等与眼病关系最为密切。

(1)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精气不能上养目窍,可致上胞下垂、目珠干涩以及眼底退行性改变;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内生,湿聚而成饮成痰,水湿痰饮,上犯于目,可致胞生痰核、胞睑浮肿、视瞻昏渺、暴盲等。若脾虚肝热,则可致疳积上目。

(2)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统摄无权,目络中的血不循经,可致眼底反复出血、血灌瞳神等多种出血性眼病。

(3)脾胃湿热: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嗜饮醇酒,或外感湿热,致脾胃湿热。湿热壅滞胞睑脉络,可致胞睑湿烂痒痛、针眼、粟疮等;湿热上犯,蒙蔽清窍,可致瞳神紧小、云雾移睛、眼底渗出、水肿等。

(4)胃火炽盛:

多因热邪犯胃,或平素嗜食辛辣炙煿之品,胃火炽盛。若火邪上犯,壅滞胞睑脉络,可致出现胞睑疖肿、目赤肿痛、眼睑丹毒等;火邪灼熏黄仁、神水,可致瞳神紧小、黄液上冲等;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可致目中出血。

4.肺和大肠功能失调

在肺和大肠功能失调的病机中,尤以风热袭肺、肺热壅盛、肺阴不足等与眼病关系最为密切。

(1)风热袭肺:

肺主表,外感风热,风热相搏,客留肺经,或猝感疠气,上犯白睛,可致风热赤眼、天行赤眼等。

(2)肺热壅盛:

多因外感风热、风寒等循经传脏,郁结化热,致热邪蕴肺。肺热上壅头目,可致头痛视昏、怕热羞明、白睛红赤、眵多硬结;肺热亢盛,迫血妄行,可致白睛溢血;肺经郁热,热瘀血分,滞结白睛里层,则可发为火疳;火邪炽盛,肺金凌木,可致白睛红赤、黑睛生翳。

(3)肺阴不足:

多由久病耗伤肺阴,或燥热之邪伤肺而致肺阴不足。肺阴不足,目失濡养,可致目眵干结、白睛干涩;若虚火上炎,肺失清润,可致白睛涩痛、赤丝隐现、金疳等。

(4)肺气亏虚:

多因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或汗出太过,气随津亏,或久病亏耗,伤及肺气,致肺气亏虚,目失所养,或气虚不固,可致视物昏花、眼前白光闪烁,甚至视网膜脱离等。

(5)肺气不宣:

肺居上焦,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眼为至上清窍,若肺气不宣,不能布散津液,目失润泽,可致白睛干涩、眼珠干燥;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可致咳喘气逆、白睛肿胀、状若鱼胞等;若肺失宣发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可致水湿上泛,出现眼部水肿、渗出等。

(6)大肠积热: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肃降失职,大肠传导失畅,热结大肠,上炎于目,可致白睛红赤肿胀等。

5.肾和膀胱功能失调

在肾和膀胱功能失调的病机中,尤以肾阴亏虚、肾阳不足等与眼病特别是瞳神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1)肾阴亏虚:

多因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阴,或房事不节,阴精劫伤所致。肾阴亏虚,目失濡养,常致头晕目眩、眼珠干涩;晶珠、神膏、目系失养,可致视瞻昏渺、圆翳内障、云雾移睛、高风雀目、青盲等诸多内障眼病;肾阴不足,阳气有余,目中神光不能收敛视近,则能近怯远;若肾阴亏虚,水不济火,虚火上炎,则在外可致目痛羞明、胞轮微红、日久难愈,在内可致神水混浊、瞳神紧小或干缺不圆;虚火灼伤目中脉络,可致眼底出血。

(2)肾阳不足: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阳虚,年老肾亏,或摄生不慎,房劳伤肾,或久病体虚,阴损及阳所致。眼之神光源于命门,皆火之用事。若肾阳不足,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可致能近怯远;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胜阴,目失温养,可致高风雀目、青盲等;肾主水,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于上,可致胞虚如球、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或眼底水肿、渗出,甚至视网膜脱离等。

(3)热积膀胱:

肾与膀胱相表里。热积膀胱,膀胱气化失常,水湿潴留,上泛于目,可致视网膜水肿等。
综上,眼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固然可由一脏或一脏与腑的功能失调引起,但临床上常为多个脏腑的功能同时失调所致。由于脏与脏、腑与腑之间关系密切,常出现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如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肝火犯肺、肝病传脾等,其临床表现有时比较复杂,故应认真分析,力求对其病机有全面了解。

(二)经络功能失调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在生理上,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上输于目,以维持眼的正常功能;在病理上,经络又是邪气内外传注的重要通道。因此,经络为病可累及脏腑,脏腑病变也可从经络反映出来。无论病在经络,或病在脏腑,其证候总是由经络所循行和络属的特定部位显现出来,故经络脏腑病变总有其特定的证候,观察证候表现及其部位可以辨别病属何经。明代医家傅仁宇就十分强调经络与眼的关系以及经络病机对眼病诊治的重要性,在其医著《审视瑶函》卷一“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中指出:“证候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但从临床实践来看,眼科的脏腑病机已基本包括了经络病机,只是在某些情况下,经络失调也可致眼病。在此主要介绍眼病的十二经脉病机。

1.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功能失调

白睛在脏属肺,故手太阴肺经受外邪所伤,经气不利,则可见眼目碜涩、眵多黄稠;若肺经热盛、迫血妄行,则可见白睛溢血或眼内出血。若肺经热盛、肺气不利,则可见白睛红赤壅肿、白睛结节壅滞。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项贯颊入下齿中,故肺热下移、侵及手阳明大肠经,热邪循经上犯,则可见白睛红赤、脉络粗大,并兼见咽喉肿痛、鼻流浊涕、齿痛、大便秘结等症。

2.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功能失调

胞睑在脏属脾,脾与胃相表里,足阳明胃之经脉循行于胞睑内眦,故脾胃热毒炽盛、循经上犯,则可见胞睑红赤肿痛、生疮溃脓;若脾阳不升,足太阴脾经之气血不能上荣,则可见胞睑下垂;若脾胃两虚、气血不足,可见胞睑 动等症。因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足阳明胃经火热炽盛,也可循经上犯,而出现白睛红赤、生眵黄稠。

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功能失调

两眦在脏属心,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之支脉经过目锐眦、止于目内眦,故心火上炎,则可见目赤肿痛、眦部生疮溃脓、赤脉传睛;心主血脉,故心火上炎、迫血妄行、血溢络外,则可见血灌瞳神、暴盲等症;手少阴心经其支脉系目系,故气血不足、手少阴心经之经气不利、筋脉失养,可致目系病变、目珠转动牵引目系疼痛。

4.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

黑睛在脏属肝,肝与胆相表里,若肝火炽盛、循经上犯,则可见黑睛生翳;足厥阴肝经之本经与目系相连,故肝火内盛,循肝经上扰、灼伤目系,可致目系暴盲;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一支脉下走大迎,回合手少阳,到达目眶下,而足厥阴肝经循喉咙,向上进入鼻咽部,故肝胆火炽、循经上犯,可出现目眩、目赤、目痛,并常兼牙龈、咽喉肿痛、失音、鼻衄等症。

5.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功能失调

瞳神在脏属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人身之表,其经筋网络目上胞,若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湿内停,上泛于目,致胞睑肿胀,或眼内组织水肿渗出;若外感风邪、直中足太阳膀胱经,则可见眉棱骨痛、眼睑 动、上胞下垂、口眼歪斜。

6.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功能失调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三焦经耳部支脉上交面颊,到达目锐眦,故手少阳三焦经受邪则可见胞睑 动;三焦通调水道,手少阳三焦经气不利、水湿上泛于目,则可见胞睑浮肿、白睛肿胀等症。

(三)气、血、津液失调

眼之视觉功能,主要在于精、气、血、津液的濡养和神的主宰作用。《难经·二十二难》高度概括了气血之作用,并着重指出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各种疾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则进一步指出:“瞳神……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可见,眼与精、气、血、津液和神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功能失调常引起眼病。

1.气的功能失调

眼与气的关系密切,正如《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所言:“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故气的功能失调常致眼病。在气的功能失调病机中,以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与眼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1)气虚: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或劳伤过度,脏腑功能失调,致元气耗伤,不能生化水谷精微、敷布水液、充泽五脏、上灌五轮,目失温养。若泪窍失于阳气的温养固摄,则可致无时冷泪;晶珠失养,混浊变白,则出现圆翳内障;目系失养,通光玄府不利,可致青盲;若气虚不能摄血,可致眼底反复出血;若元气暴脱,可致暴盲;气虚卫表不固,正不胜邪,则眼病迁延难愈。

(2)气陷:

久病体虚,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无力升举,可致上睑下垂、头晕目眩、不耐久视、黑睛翳陷久不平复等气陷性眼病。

(3)气滞:

常因七情太过、湿热、痰火、食滞、瘀血等所致。若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郁,可致头额隐痛、眼珠转动疼痛、视力下降等;若气机郁滞,目中玄府不利,神水瘀滞,可发生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若气滞血瘀,目中脉络阻塞,可致络阻暴盲等。

(4)气逆:

气机升降,不可太过。若盛怒伤肝,怒则气逆,气逆血乱,目中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可致眼底出血、白睛溢血等;若气动化火,气火上逆,玄府闭塞,神水瘀滞,可发生头目胀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

2.血的功能失调

《内经》曰:“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认为:“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古今医统》则进一步指出:“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故血的功能失调常致眼病。在血的功能失调病机中,以血虚、血热、血瘀与眼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1)血虚:

常因血之生化乏源,或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劳瞻竭视,耗损阴血所致。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出现头晕眼花、白睛干涩、黑睛不润;血虚水少,水不养膏,膏不能护养瞳神,则可致视瞻昏渺、青盲等。若血虚生风,上扰于目,可致目痒时作、胞轮振跳、目眩等症。

(2)血瘀:

多因外伤、气滞、寒凝、血热、痰浊、久病、气虚等致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所致。由于眼部结构独特,脉络丰富,故易产生血瘀,脉络瘀阻,壅滞玄府,气血津液不得升降,精气无以上注于目,神光被遏而出现一系列的血瘀性眼病。眼部血行瘀滞,在白睛可致白睛血脉紫赤粗大、虬蟠旋曲;在黑睛常致赤膜下垂、甚至血翳包睛;在眼底可致视网膜血管瘀滞,引起出血性眼病等。血瘀与气滞并见,血瘀与痰浊互结是临床常见的情况。

(3)血热:

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外感邪热,或脏腑郁热不解,热入营血所致;虚证多因阴血亏虚,虚火上炎所致。血热炽盛,可致胞睑、白睛赤热肿痛,或白睛赤脉增多而色红粗大;血受热迫而妄行,溢于脉外,可致白睛溢血或眼底出血。若虚火上炎,入于血分,灼伤脉络,血溢络外,可致白睛溢血或眼底出血,但出血多缓、量少且易反复。
由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少,血瘀则气滞,血脱则气脱,气与血两者常互为影响,临床上常常出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逆等气血同病的病机。故临证时应分清主次,力求全面分析其病机。

3.津液的功能失调

《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津液在目外为润泽之水,如泪液;在目内为充养之液,如神水、神膏。津液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其生成与排泄之间失去平衡,出现津液不足、水液(湿)停聚、痰湿停滞等病理变化,影响眼部而发病。

(1)津液不足:

常因火热燥邪、耗伤津液,或大汗、吐泻不止,或亡血伤津等所致。津液亏耗,液去津伤,目窍失养。在目外则常表现为眼目干涩、白睛不润、黑睛失泽等;在目内常表现为神水不足、神膏失养,不能涵养瞳神,致视物昏蒙或目无所见。若津液耗伤太过,还出现目珠内陷等症。

(2)水液(湿)停聚:

水液(湿)停聚主要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阖失司等有关。在目外,肺失肃降,水道不利,可致白睛浮肿;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上泛于目,可出现胞睑浮肿,若湿聚为痰,痰湿上犯,可致胞生痰核;肾阳不振,膀胱开阖失司,水湿上泛,溢于睑肤之间,也可出现胞睑浮肿。在目内,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所致水液(湿)停滞,均可出现视网膜水肿、渗出等湿聚水停之症。

(3)痰湿停滞:

痰由湿聚。痰湿常与风、火、气、血等搏结于上而为患。如痰湿与风火相搏,可致胞睑红赤糜烂、生疮溃脓;肝风挟痰,上攻于目,常致绿风内障、口眼歪斜、视一为二、眼珠转动失灵等;痰湿与瘀血相搏,可致眼部肿块等症。

(四)玄府功能失调

玄府又称元府。《素问》中所言玄府是指汗孔,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刘完素在此基础上对玄府理论进行发挥,提出玄府是精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道路和门户。即玄府为用,关键在于升降出入有序;玄府为病,关键在于郁闭,在眼主要表现为目中玄府郁滞或闭塞。玄府郁闭之由,可因于外邪、气滞、血瘀、水停等,此乃因实而闭;也可因于神败精亏、真元不足,无以上供目用,而致目中玄府衰竭自闭,此为因虚而闭。如风火痰扰,热气怫郁,玄府滞塞,津液出入失常,神水淤滞,则可发生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如气机郁滞,玄府不通,精微物质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涵养,则可致暴盲、青盲等眼病。因此,中医眼科临床治疗青光眼、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时常在脏腑辨证或气血津液辨证的基础上加开通玄府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