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眼附属器
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具有保护、支持和协调眼球运动等作用。
一、眼眶
眼眶是由上颌骨、腭骨、额骨、蝶骨、颧骨、筛骨和泪骨等7块颅骨构成,呈四棱锥体形,其底向前,尖朝后,有上、下、内、外四壁。眼眶外侧壁较坚硬,其他三壁骨质菲薄,周围与额窦、上颌窦、蝶窦、筛窦相邻(图2-9)。所以鼻窦的炎症或肿瘤可以波及眶内。
眼眶有孔、裂与颅内相通。
1.视神经孔
位于眶尖部,有视神经及眼动、静脉经此通向颅中窝。
2.眶上裂
位于视神经孔外上侧,有第Ⅲ、Ⅳ、Ⅵ脑神经及第Ⅴ脑神经的眼支和眼上静脉通过到颅中凹,此处病变可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图2-9 眼眶示意图
3.眶下裂
位于眶外壁与下壁之间,有第Ⅴ脑神经的上颌支和眶下动脉及眼下静脉的分支通过。
4.眶上切迹及眶下孔
眶上切迹在眶上缘内1/3与外2/3交界处,有眶上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及眶上动脉通过。眶下孔位于眶下缘内1/3距鼻翼旁1cm处,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眶下动脉由此通过。
眼眶内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泪腺和筋膜外,其间的空隙被眶内脂肪充塞,起软垫作用。眶内无淋巴管及淋巴结。
生理特点:
1.眼眶周围与副鼻窦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鼻窦的炎症或肿瘤常可侵及眼眶内。
2.眼眶内有一些裂或孔其间有相应的血管神经通过,如发生病变,可出现相应症状。
二、眼睑
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其游离缘称为睑缘,睑缘分前后两唇,前唇圆钝,排列整齐的睫毛由此而出,睫毛旁有皮脂腺和变态汗腺;后唇呈直角,使眼睑与眼球接触良好,有利于泪液沿眼球表面流入泪道。皮肤与睑结膜在睑缘相遇呈一灰线。其后方有一排黄色小点,是睑板腺的开口。上、下眼睑间的裂隙称睑裂。正常平视时,睑裂高度约7.5mm,上睑缘可遮盖角膜1~2mm。上下眼睑相连处为眦。靠近鼻侧为内眦,靠近颞侧为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为泪阜;泪阜周围的浅窝为泪湖;泪阜外侧有一淡红色纵行皱褶,称半月皱襞。近内眦上下睑缘的后唇各有一小孔,分别称为上下泪小点,与眼球紧贴(图2-10)。
图2-10 眼睑结构图
眼睑由表及里分五层:
1.皮肤
是人体最柔薄的皮肤,易形成皱褶,血管丰富,营养供应好,若有裂伤,易于愈合。
2.皮下组织层
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有炎症时易发生水肿和淤血。
3.肌层
有两种肌肉。一为横纹肌:①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闭合;②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司上睑提起。二为平滑肌即Müller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睑裂增宽,如惊恐。
4.纤维层
由睑板和眶隔两部分组成,睑板为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质硬如软骨,是眼睑的支架,内有睑板腺。眶隔是一层薄的纤维膜,一面与眶缘的骨膜相连,一面与睑板衔接。
5.睑结膜层
是紧贴在睑板后面的黏膜组织,不能移动,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细血管分布,距睑缘2mm处,有一与睑缘平行的浅沟,称睑板下沟。此处易停留外来异物。
眼睑的血供:
有浅部和深部两个动脉血管丛,分别来自颈外动脉的面动脉支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支。静脉回流到颈内和颈外静脉,深部静脉最终汇入海绵窦。由于眼睑静脉没有静脉瓣,因此化脓性炎症有可能蔓延到海绵窦,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眼睑的淋巴:
与静脉回流伴行,眼睑外侧引流到耳前、腮腺淋巴结;眼睑内侧引流到颌下淋巴结。
生理功能:
1.保护眼球,避免异物和强光对眼球的损害。
2.由于经常瞬目,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泽并可清洁结膜囊内灰尘及细菌。
三、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部结膜三部分,构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称结膜囊(图2-11)。
图2-11 结膜结构示意图
1.睑结膜
覆盖于上下睑的内面,和睑板紧密相连,不能被推动。
2.球结膜
覆盖于眼球前部的巩膜表面,与巩膜前面的球筋膜疏松相连,极易推动。
3.穹窿部结膜
为睑、球结膜的移行部分,多皱褶,便于眼球活动。
结膜血管丰富,静脉多于动脉。其血供来自后结膜动脉,属结膜血管系统,充血时称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供来自前结膜动脉,属睫状血管系统。充血时称睫状充血。两种不同充血对眼部病变部位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由于结膜血管是人体唯一用肉眼能直视的血管,其形态和血流的变化不仅与眼病有关,亦可能是某些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映。结膜血供丰富,抵抗力较强,故受损后修复愈合较快。
生理功能:
结膜囊表面光滑而湿润,可减少接触面的摩擦,具有保护眼球的功能。
四、泪器
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两部分(图2-12)。
图2-12 泪器剖视图
(一)泪腺
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睑缘之后,正常时不能触及。被上睑提肌腱膜将其分隔为较大的眶部泪腺和较小的睑部泪腺。排出管约10~20条,开口于外上穹窿部结膜。
生理特点:
分泌泪液可湿润眼球及清洁结膜囊,杀菌。
(二)泪道
泪道是排泄泪液的通道。自上而下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1.泪点
是引流泪液的起点,位于上、下睑缘内侧端乳头状突起上,直径约0.2~0.3mm。孔口与泪湖紧靠,利于泪液进入泪点。
2.泪小管
是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长约10mm。开始约2mm与睑缘垂直、后与睑缘平行,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多先汇合成泪总管然后进入泪囊。也有上、下泪小管各自分别进入泪囊者。
3.泪囊
位于眶内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是泪道最膨大的部分。泪囊大部分在内眦韧带的下方,上端为盲端,下端与鼻泪管相接,长约10mm,宽约3mm。
泪液随瞬目运动遍布眼球前表面,并逐渐汇集到内眦部泪阜与半月皱襞间的泪湖,随虹吸作用而入泪点。经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到达下鼻道。
生理特点:
排出泪液。泪道易发生暂时或永久性阻塞而引起溢泪或流脓。
五、眼外肌
每眼共六条眼外肌,即上、下、内、外4条直肌和上、下2条斜肌,司眼球的运动(图2-13)。
图2-13 眼外肌示意图
下斜肌起自眼眶下壁的内下缘,经过下直肌下方,到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其余五条肌肉皆起自眶尖的视神经周围的总腱环。各直肌附着于眼球赤道部前,距角膜缘不同距离的巩膜上。上斜肌则沿眶上缘穿过滑车向后外转折,经过上直肌的下面,到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外上方。
当某条肌肉收缩时,能使眼球向一定方向转动。内直肌使眼球内转;外直肌使眼球外转;上直肌主要使眼球上转,其次为内转、内旋;下直肌主要使眼球下转,其次为内转、外旋;上斜肌主要使眼球内旋,其次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主要使眼球外旋,其次为上转、外旋。由于双眼各条肌肉的相互配合及协调一致,以随时调整两眼的位置,使两眼同时集中到一个目标,从而实现双眼单视。如果某条肌肉麻痹,则可产生眼位偏斜而出现复视。
神经支配:
除外直肌受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外,其余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
由眼动脉的肌支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