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病例解析
- 张建
- 3888字
- 2021-04-05 01:29:15
病例8 间断呕吐、意识不清40余天——尿素循环障碍
【病例资料】
患儿,女,4岁8个月。间断呕吐、意识不清40余天。
病史
入院前40余天,患儿高蛋白饮食后出现腹部胀痛,纳食减少,精神反应减弱,伴恶心,喷射样呕吐,为胃内容物,每天1~3次不等,逐渐出现嗜睡及烦躁交替,伴多种不自主活动,包括双臂上举、蹬腿,反复咀嚼样动作。入院前30余天,就诊于当地县医院,查肝功能异常,予患儿口服中成药保肝治疗,患儿精神反应逐渐减弱,入院前26天,患儿出现昏迷,予甘草酸苷注射保肝,头孢哌酮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甘露醇静脉滴注降颅压等治疗。入院前25天,患儿意识渐清,可回答简单问题,追光追物可。此后患儿仍有夜间烦躁、伴多种不自主活动。入院前16天,患儿再次出现明显夜间烦躁,重复词语,不自主活动增多,表现形式大致同前,伴间断胡言乱语,呼之不应。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患儿意识模糊,可纳食,二便基本正常。入院当天,患儿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出现昏迷,我院急诊以“意识障碍原因待查”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患儿自发病以来,纳食差,二便少,夜间不能安睡。
既往史:母孕1产1,足月顺产,患儿出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3900g,新生儿期体健。出生后母乳喂养,8个月开始添加辅食,3岁断奶,曾服用鱼肝油及钙剂。3个月会抬头,6个月可独坐,1岁可独走,能叫“爸爸”“妈妈”。现上幼儿园,学习可。
重要提示(采集临床资料时需注意)
◆ 病史
(1)可于新生儿期至成年各个时期发病,个体差异很大。
(2)诱因:高蛋白饮食、发热、疲劳、饮酒、药物等。
(3)发病前智力发育可正常。
(4)病程呈间歇性或慢性进行性。
(5)高氨血症是各型尿素循环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6)临床表现复杂,与原发病类型及酶缺陷程度有关。常见呕吐、嗜睡、易激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抽搐、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等。
◆ 体格检查
重症患儿出现昏迷,可有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肝脏肿大等表现。
◆ 辅助检查
(1)血氨常>200μmol/L。
(2)血气分析,可见呼吸性碱中毒。
(3)血及尿液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各型有不同改变。
(4)头颅MRI有脑水肿、脑萎缩改变。
(5)必要时可行基因检查。
体格检查
体温36.4℃,呼吸17次/分,脉搏86次/分,血压90/60mmHg。神志不清,Glasgow评分3分,压眶无反应。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咽反射减弱。颈无抵抗,四肢肌张力增高,腹壁反射未引出,双肱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布氏征、克氏征阴性,双巴宾斯基征阳性。内科查体: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肋下及边,脾未及。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1)血氨:278μmol/L,明显升高。
(2)血气分析:pH 7.485,PCO 2 26.4mmHg,PO 2 58.7mmHg,HCO 3 - 22.7mmol/L。
(3)凝血五项:各项正常。
(4)生化:钾4.14mmol/L,钠133.2mmol/L,氯102.6mmol/L,白蛋白40.7g/L,
球蛋白17.5g/L;尿素氮4.04mmol/L,肌酐30.70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2.0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1.0IU/L,总胆红素19.10μmol/L,结合胆红素3.90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5.20μmol/L;肌酸激酶70.0I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25.0IU/L。
(5) 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测定值6.4)。
(6)TORCH-IgM:各项均为阴性,不支持近期TORCH相关病原体感染。
(7)铜蓝蛋白:172.0mg/L低于正常值。
(8)毒物筛查:阴性。
(9)尿筛查:尿素循环异常,发现尿嘧啶及乳清酸的尿中排泄超出正常范围外,酮体也有轻度增高。
(10)血筛查:His、Pip、Gln:Cit、Glu:Cit、Met:Phe、C3/C0增高;Hcy、Thr、C0降低,但未发现其他异常。结合尿筛查结果回报,提示尿素循环异常,鉴于本次尿素循环成员氨基酸均正常,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陷可能性大,确认需要酶学和基因学检查。
(11)脑脊液生化:氯化物113mmol/L,略低于正常,糖3.11mmol/L,蛋白131.0mg/L,糖、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
(12)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潘氏实验阴性,未见红细胞、白细胞。
(13)脑脊液TORCH-IgM,TORCH-IgG:均为阴性,不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病原体感染;
(14)脑脊液IgG 0.006g/L略降低,未见寡克隆区带。
(15)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0.67nmol/L略高于正常。
(16)裂隙灯检查双侧角膜K-F环:阴性;眼底检查:双视盘边、色正常,C/D=0.2,视网膜血管比例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
(17)头颅MRI:双额顶岛叶沿皮层可见线样稍长T 2信号,部分区域并弥散受限,以左侧中央前沟周围及胼胝体压部为著;脑沟弥漫增深增宽,脑室轻度扩张;弥散相:脑桥背盖对称分布点状高信号。
(18)视频脑电图:异常小儿脑电图,睡眠期双侧前头部可见阵发慢波发放。
(19)腹部B超:目前腹部实质脏器未见异常,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20)心电图:窦性心率,P-R间期延长,左室高电压。
(21)心脏彩超: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22)OTC基因检查:发现1个异常位点,c.698C>T(p.Ala233Val)(彩图1-1-27)。文献报道该突变会导致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缺乏症,提示先证者与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缺乏症密切相关,支持患儿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缺乏症诊断。
图1-1-27 OTC基因突变:c.698C>T(p.Ala233Val)
【诊断】
1.定位诊断
患儿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故病变定位于大脑。
2.定性诊断
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UCD)。
3.诊断要点[1,2]
(1)尿素循环障碍完全性酶缺陷患儿发病早,哺乳数次后出现爆发性高氨血症,临床表现类似“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
(2)部分性酶缺陷患儿可于婴儿至成年各个时期发病,个体差异很大。患儿多起病隐匿,发病之前智力发育正常,常因高蛋白饮食、发热、疲劳、饮酒、药物等因素诱发发作,病程呈间歇性或慢性进行性。
(3)临床表现复杂,与原发病类型及酶缺陷程度有关。可表现为惊厥、智力体力发育落后、意识障碍或间断呕吐、头痛、嗜睡、昏迷等。
(4)可有异常家族史。
(5)患者血氨多明显增高,血氨测定是发现尿素循环障碍的关键手段。当血氨高于150μmol/L,而阴离子间隙及血糖正常时高度提示UCD诊断 [3]。
(6)血液、尿液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是病型诊断的重要方法。
(7)由于患儿临床症状的波动性,一些患儿缓解期无特殊生化改变,需要采取急性期样本反复检测。
(8)必要时需进行酶学诊断或基因分析。
【鉴别诊断】
1.尿素循环障碍各型鉴别
尿素循环的功能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从而避免高氨血症的发生。该循环是包括6个步骤的系列生化反应,有6种酶参与,依次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GS)、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Ⅰ)、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TC)、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AS)、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AL)和精氨酸酶(ARG)。以上6种酶中任何一种出现结构或功能缺陷,都会影响尿素合成而形成高氨血症,严重者出现发作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这就是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s,UCD)。血液、尿液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是病型诊断的重要方法,高氨血症可以导致血中谷氨酰胺、丙氨酸浓度升高;AS和AL缺乏患儿血浆瓜氨酸明显增高,尤以AS最为显著;AL缺乏者的血和尿液中精氨酰琥珀酸浓度显著增高,其他各型均不能测得;ARG缺乏者血和尿液精氨酸明显增高 [1]。必要时需进行酶学诊断或基因分析。
2.其他代谢性疾病
一些代谢性疾病常常出现高氨血症,需与UCD鉴别。如:①各种有机酸血症:如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异戊酸血症和戊二酸血症Ⅱ型等。②脂肪酸的ß氧化障碍。③高胰岛素血症/高氨血症综合征(HI/HA syndrome)。④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通过检测血、尿液中的氨基酸和有机酸成分有助鉴别。以上疾病的鉴别要点见表1-1-1。
表1-1-1 伴有高氨血症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4]
3.其他
新生儿脓毒血症常被误诊为早发UCD;早产儿可出现一过性高氨血症,其特征是血谷氨酰胺正常。晚发型高氨血症可以被慢性肝衰竭,外源性中毒(如丙戊酸),门腔静脉分流等诱发。
【治疗及转归】
患儿入院后立即停止摄食蛋白质,静脉输入含有电解质的10%葡萄糖溶液和脂肪乳[1g/(kg·d)],以提供足够的热量、水分和电解质。以精氨酸0.2~0.8g/kg加入10%葡萄糖(20ml/kg)内,于1~2小时内静脉输入。患儿血氨下降至80μmol/L、意识状态转清后出院。出院后给予限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约1.5g/(kg·d),口服苯甲酸钠0.25g/(kg·d)促进氨排出,并给予补充精氨酸及瓜氨酸。5个月后患儿再次因高氨血症昏迷入院,经治疗好转出院,继续限制饮食等综合治疗。患儿目前智力、体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
尿素循环障碍急性期应在保证呼吸、循环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排氨、补液及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腹腔透析或血液透析,缓解期根据病情给予个体化饮食与药物干预。国外学者认为,尿素循环障碍最佳治疗是肝移植,尤其对新生儿发病者,因为他们很少能活到成年。UCD患儿的预后取决于发现早晚与长期治疗两方面,如果高氨血症发作频繁,即使早期开始饮食治疗,智力损害仍较为明显,死亡率很高,新生儿发病者预后差;早期治疗尤其肝移植后预后好。
点评
素循环障碍(UCD)是先天性高氨血症的一组主要病因,包括6种酶缺陷。其中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约占半数,瓜氨酸血症次之。尿素循环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尿液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及酶学诊断或基因分析。当血氨高于150μmol/L,而阴离子间隙及血糖正常时提示UCD诊断。血液、尿液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是病型诊断的重要方法,必要时需进行酶学诊断或基因分析。尿素循环障碍急性期应在保证呼吸、循环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排氨、补液及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腹腔透析或血液透析,缓解期根据病情给予个体化饮食与药物干预,最佳治疗是肝移植,尤其对新生儿发病者,即使早期开始饮食治疗,智力损害仍较为明显,死亡率很高,新生儿发病者预后差;早期治疗尤其肝移植后预后好。
(伍 妘)
参考文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5-652.
[2]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5-919.
[3]Summar M,Tuchman M.Proceedings of a consensus con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rea cycle disorders.J Pediatr.2001,138:S6-10.
[4]Häberle J,Boddaert N,Burlina A,et al.Sugges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ea cycle disorders.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20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