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相关理论探讨

壹、词缀研究概况

汉语附加式构词研究古代即有零星成果,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由马建忠《马氏文通》启其先,后经杨树达、吕叔湘、王力、赵元任、陆志韦等先生的努力,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兴起,但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使其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研究荒漠,直到80年代,又重新开始并迅速繁荣。

谈及附加式研究,不能不提蒋宗许先生,他是20世纪80至90年代词缀大讨论的主要参与者,撰写过多篇词缀考辨及词缀理论的文章,2009年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汉语词缀研究》更是一部系统的附加式构词研究专著,书中蒋先生全面回顾了汉语词缀的研究情况,并对词缀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了词缀的特点及判定标准,同时全面列举分析了自古以来的汉语词缀。蒋先生对词缀研究的回顾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为避重复,以下我们以研究内容为线索略加阐述,同时对蒋书出版后一些新成果加以介绍。

一、附加式构词理论的探讨

附加式构词与其他构词方式有很大不同,也正因此,附加式的内涵、特点、词缀的形成机制、判定标准等是附加式构词研究难以回避的问题,王力《汉语史稿》、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篇》、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张静《汉语语法问题》、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邢福义《现代汉语》、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郭良夫《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等均有论述,在词缀意义较虚、黏附性强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而王绍新《谈谈后缀》所提出的从五个方面判断后缀、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所提出的词缀的游离性及半游离性的特点、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对汉语词缀特点的总结颇具开创性,杨锡彭《关于词根与词缀的思考》所谈及的词缀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亦很有价值。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则探索了附加式构词的动因与机制等。另外,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在诸家之说的基础上作了系统总结,认为词缀是定位的黏着语素,是高度虚化的构词成分,往往有类化的历程,具有标示词性的作用,往往有表达性功能。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对词缀及其特点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2010:267):第一,具有较强的黏附力,能与词根紧密结合,二者形成一词而不能分开;第二,具有很大的活跃性,能与某一类或几类词语广泛结合,而不是偶然的临时组合;第三,词缀的本来意义较有概括性。同时提出了判断标准(2010:276-277):第一,频率标准——应用广泛;第二,意义标准——附加成分去掉而不改变主要意义;第三,类推标准——同类情况普遍而非偶见。

二、个案词缀的发掘及描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力《汉语史稿》、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篇》等著作中发掘了很多词缀。80年代初,任学良《汉语造词法》又发掘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新词缀,但多有不可靠者。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刘瑞明、蒋宗许、姚振武等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起了关于“自”“复”是否为词尾的讨论,对附加式构词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语新词缀的发掘及描写掀起了又一高潮,尤以刘瑞明、朱庆之、蒋宗许、王云路及日本的志村良志等先生为著。刘瑞明《论“持”“迟”应是古汉语词尾》《“拔”字释义评述——兼论“拔”是词尾》指出“持”“迟”“拔”为词尾[1];蒋宗许《古代汉语词尾纵横谈》例举了26个词尾,其中很多都是前人未论及的;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则例举了“应”“已”“云”“伊”“来”“为”“试”“取”等词缀,《谈“摒挡”及其相关词语的附加式构词特点》则对“当”作为词尾进行了细致描写。另外,近些年来很多专书词汇研究都包含了词缀及附加式词语的描写。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等新出著作则较全面地例举了汉语及中古汉语的词缀,其中蒋宗许所例举与中古相关的前缀包括:有、载、爰、曰、言、聿、遹、于、伊、斯、思、其、第、初、阿、为、试、云、祇;后缀包括:若、如、然、其、言、尔、而、斯、焉、乎、兮、子、毒、自、复、当、已、切、为、头、来、馨、生、取、手、云。王云路所举前缀包括:老、阿、伊、为、行、还、有、试、于、载;后缀包括:子、头、家、来、当、取、将、得、其、如、而、然、馨、生、者、复、已、云、应、自、更、手。

自此之后的几年,有一些单篇文章及硕博士论文对专书中的词缀或个别词缀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王宁宁《汉语词缀“老”的研究》、任湛明《〈宋书〉词缀研究》、李燕妮《唐五代笔记小说词缀研究》等。总体来说,以描写为主,观点及方法上创新不多。

三、词缀来源考察

早期附加式研究疏于源头的考察,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对“伊”“子”来源的分析推测多于论证。何融《汉语动词词尾“将”的研究》是早期少见的带有考源性质的文章。80年代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词缀来源考察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和深入的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一定的提高,如赵湜《词尾“头”溯源》对“头”的来源作了考察,杨荣祥《副词词尾源流考察》对“忽、然、自、复、其、地”等副词词缀的来源及发展作了探索;葛佳才《谈词尾“手”的虚化》则对词尾“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同类的文章还有陈宝勤《试论汉语词头“阿”的产生与发展》、郭作飞《汉语词缀历时演化略论——以词缀“老”的形成为例》、董志翘《“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王兴才《“然”的词尾化考察》《“偶尔”的成词与语用考察——兼谈“尔”的词尾化》《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其类推范围》、李小军《副词后缀“为”的形成》等。这些研究文章有些引入了新的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拓了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另外,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对大多数词缀的来源都作了简要分析。

四、对已有研究的商榷

此部分内容与上举三项有重合,因其在研究中占据较重要地位,且与本研究密切相关,故此特别提出。

由于词缀标准的确立及执行多有分歧,近些年,出现了很多附加式研究的商榷文章,如孙雍长《〈楚辞〉中词的后缀问题》对薛恭穆所提出的《楚辞》中的二百多个形容词、副词后缀提出批评;吉怀康《也谈词头和词尾——与任学良同志商榷》对任学良提出的“反”“可”等词缀提出商榷;蒋宗许、刘瑞明、姚振武等对“自”“复”的讨论也属此类。其他尚有白平《“其”非词头辨》,董志翘《“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王云路、郭颖《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刘敬林《论与“取”字词缀说相反的事实》,陈年高《〈诗经〉“于V”之“于”非词头说》,王灿龙《关于“adv.+加+v”结构中“adv.加”是否成词的问题》等。笔者近几年来亦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以及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几篇词缀及附加式词语的考辨文章(见参考文献)。

[1] 我们认为“持”“迟”“拔”均非词缀,这三个语素在蒋宗许先生《汉语词缀研究》及王云路先生《中古汉语词汇史》亦未定性为词缀,考虑到刘瑞明亦参与了《汉语词缀研究》的撰写,间接表明了其态度,故下文未加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