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余恕诚先生

张应中[1]

我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中文本科期间,曾选修过余先生的“唐诗风貌”课程,具体内容不大记得了(我记忆力不大好,学习也只会死记硬背),记得的只有余先生的形象,上课有条不紊,态度和蔼可亲,还有就是不占用上课时间板书,课前将提纲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大四时,我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毕业之际,拿了毕业纪念册请余先生题字,余先生先题了李商隐的诗句(我后来才知道的):“骅骝忧老大,鶗鴂妒年芳”,是一行较大的钢笔字,下面一行较小的字是“送应中同学赴南大”,表现了先生的时不我待之感,以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送别情意,令我非常感动。

1994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回母校中文系,因不在一个教研室,兼之我的胆小内向,除了见面打招呼,很少与余先生交往。直到2003年,余先生找我,说我是教当代文学的,又写诗,问我能不能给《绘图本王蒙旧体诗集》写一篇评论,我受宠若惊,又担心自己写不好,一者我对王蒙作品及其人了解并不多,二者我写的是自由体新诗,不懂旧体诗。余老师鼓励我试试,说相信我能写好,并提示我王蒙的诗受韩愈的影响比较大。于是,我先读王蒙的新诗旧诗,再找来《韩愈全集》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还读了唐代其他诗人的一些作品。初稿写成了,忐忑不安地送给余先生过目,不几天余先生就写好了修改意见,并当面对我说明,比如引王蒙的诗不能都摘引几句或片段,要适当引用全诗,使读者对王蒙的整首诗也有个大概的了解,比如说王蒙诗的风格是多样的,我将其单一化了。我点头称是。现在看来,都是很简单的问题,可见我当时多么幼稚啊。修改了两遍,余先生稍感满意,亲自送到学报编辑部。学报于2004年第1期发表,题目为《论王蒙旧体诗的智慧》。这是一个契机,引发了我对旧体诗的兴趣,从此我开始“勒马回缰作旧诗”(闻一多语),并尝试写旧体诗词的评论文章了,虽然迄今尚无像样的成果,但大方向估计是不会变的了。过了两年,我又写了一篇评周啸天教授旧体诗词集《欣托居歌诗》的评论,请余先生指点,余先生夸奖说比写王蒙的那一篇还好,且帮我修改了文章的题目,为《以古出新,雅而能谐》。评现当代旧体诗词的文章难以发表,余先生又帮我把稿子送到学报,推荐发表了。我唯有感激。记得余先生在我的稿子后面还写了几句话,建议我在新诗与旧诗的关系上做些研究。这是一个大的课题,现在都还有研究的价值,但我视申报科研课题和发表文章为畏途,觉得其中没有趣味可言,何况自己不求上进,竟辜负了先生的好意。

1998年,我与几位写诗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民间诗歌组织,不定期编印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夹缝》。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在杨四平老师的建议之下,时为中心主任的余先生同意将《夹缝》收为诗学中心的内部刊物,由我编辑,印刷费由诗学中心出。我大喜过望,经费有了保障啊。此后与人谈起这件事,我得意地说我接受“招安”了。余先生觉得“夹缝”不大气,建议我改一个名称,后来我就接受一位诗友的意见,更名“诗窗”,就这样编了几年,出了七八期。有一期,我登了自己较多的诗词作品,封三还配了我的照片,余先生对我说“有人觉得《诗窗》的个人色彩太浓了”,语气委婉,但我自觉赧然,此后尽量不登本人的作品。余先生太忙了,一般顾及不上《诗窗》。又因为我一个人组稿、编辑、校对,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刊物”,没有太多的时间,心思散漫,更没有考虑怎么增加编辑人员,提高质量,渐渐地刊物也就停止编辑了。这是我觉得对不住余先生的地方。

余先生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近年尤其衰弱,走路一贯缓步而行,有时在去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路上遇到余先生,我招呼一声,余先生微笑着,轻轻点头,没有多话,也就走过去了。8月23日,叶帮义老师短信告诉我余先生不幸去世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不敢发布消息,心想万一是假的,怎么对得起余先生?又想,叶老师是余门弟子,不会搞错的吧?后来得到院里的消息,学校大门口的讣告也贴出来了,心中黯然。我将余先生逝世的消息告诉暂居合肥的孙文光先生(孙先生善诗,现为芜湖诗词学会会长,这几年我一直追陪左右),孙先生叹惋良久,说余先生太累了。我想也是。余先生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身体怎么这么差呢?只能是太累了,他忙于教学、科研、培育人才,无暇他顾,办事严谨,常常事必躬亲,不愿麻烦任何人。太认真,人必累。余先生师德风范,可敬可佩。8月26日,文学院很多老师迎接余先生的骨灰归来,在余先生家与先生诀别。9月2日,学校召开“余恕诚先生追思会”,陈文忠先生发言时,几次哽咽不能语,他说余先生平常走路总是很慢的,这次却走得太匆忙了。是的,余先生这次走得太匆忙了。

谨为一律,送别余先生:

教坛甘愿作人梯,

学术声名泰斗齐。

稳立峰巅高树帜,

不言桃李下成蹊。

批评语善春如沐,

消息秋来意似迷。

记与先生辞别日,

赭山肃穆雨云低。

(原载《芜湖日报》2014年10月8日)

[1] 张应中(1968— ),安徽岳西人,199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