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因应:国际汉语教师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

朱瑞平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这些年,汉语在世界范围内“有点热”。中国中央电视台2012年4月8日的一个报道援引权威数据称,全球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大约为5000万人。同年底,北美《世界日报》的报道则认为,截至2010年底,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已达1亿人,并称有专家估计到2013年底会达到1.5亿人。[1]

0.5亿也好,1.5亿也罢,都是不小的数字。随着汉语学习者的急剧增加,汉语教师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根据有关方面估计,全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的缺口为500万。[2]所以,可以说,世界各国缺国际汉语教师,更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而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则是奇缺。

2011年12月15日,在全国孔子学院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完善面向2020年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

截至2012年底,孔子学院总部在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00个孔子学院,535个孔子课堂。但是,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在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外国友人曾善意地批评目前的“孔子学院无孔子”。换言之,现在的孔子学院除了教授汉语之外,对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甚少。

许嘉璐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联合举办的2012年新年联欢会的致辞中提出,汉语国际推广从2012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以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为主的阶段。[4]

如此看来,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到目前阶段,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教学问题,更涉及文化的问题。具体地说,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问题,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问题。

但是,无论是要打造中国国家“综合文化交流平台”,还是要扭转“孔子学院无孔子”的尴尬局面,抑或是进入汉语国际教育的“第二阶段”,要解决好文化这一核心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人,亦即国际汉语教师,他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成为一切问题的关键。

二、市场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如果说“对外汉语教师”[5]的教学任务相对单一的话,那么“国际汉语教师”面对大量世界各国的、以未成年人为主的教学对象,面对众多学习者各种各样的新需求,必须具备更为全面的教师素质和能力。

海外市场有无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我们一厢情愿闭门幻想出来的,还是客观存在?如果有这种需求,这种需求大概会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最近两年各国向孔子学院总部报送的国际汉语教师(含志愿者)需求情况中获得重要信息。[6]

根据2012年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264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向孔子学院总部发出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公派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有582个职位需要孔子学院总部提供汉语教师。此外,47个国家或地区有114家其他机构(包括大学在内)有138职位需要孔子学院总部派遣汉语教师。在这720个职位中,384个职位的用人单位对教师的“文化”方面有要求,占总职位数的53.3%。有129个职位用人单位对教师文化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在这129个职位中,14个职位要求教师能“用外语讲授中华文化”,6个职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文化传播能力”,17个职位干脆要求专业(武术、中医、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720个职位中,有554个职位教学对象是成年人或包括成年人,所以用人单位对教师中华才艺的重视程度不及志愿者,而是更重视教师是否“精通中华文化”,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否“文化功底深厚”,是否“能讲授中华文化”。

在2012年,有77个国家和地区向孔子学院总部申请派遣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1188位。1188个职位中有828个明确要求志愿者掌握至少一门中华才艺,不少需求信息表更明确要求所派志愿者必须“多才多艺”,或者表示“无(中华才艺方面的)专长不用”。志愿者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未成年人,中华才艺是让这些未成年汉语学习者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志愿者是否具备一定的中华才艺,并能将之用于教学,备受用人单位的重视。

在2013年的志愿者需求信息中,6大洲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212个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向孔子学院总部申请1166个志愿者职位(留任236个,新增930个)。其中886个职位对“中华才艺”有要求,另有21个是专门进行中华文化教学的职位,19个专门做中华文化推广活动的职位,还有中医职位6个,武术教师职位5个,民间舞蹈、民族乐器教师职位各1个,合计13个专业职位。与上一年相比,用人单位对志愿者在中华文化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比例更大(与上一年相比增加11%),所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从简单才艺到专门文化教学等)。

此外,根据我们对完成海外工作返回国内的志愿者的一项调查,[7]志愿者在海外任职期间,外国人和志愿者经常交流的话题依次是:“中国人的生活”(94/120)、“中国文化”(87/120)、“中国旅游”(55/120)、“汉语学习”(51/120)、“中国社会发展”(51/120)。[8]由此可见,汉语教师赴外工作时,对包括国情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了解是十分必需的。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与当地人日常交往的需要。

从上述公派教师及汉语志愿者需求信息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外不同市场对于汉语教师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华文化素养。应该说,不具备中华文化素养,或者中华文化素养不能适应需求,就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目前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对于教师中华文化素养的需求还处在“初级阶段”,比如说,不少用人单位还仅仅要求教师有中华才艺。可以预见,随着世界各地汉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中国了解的不断加深,汉语学习者对更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也会越来越迫切,用人单位也势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传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目前及未来的需求,作为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母国,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摆着我们目前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因应市场需求

最近三年来,笔者带领一个团队每年为孔子学院总部研制、修订“国家公派汉语教师选拔标准及选拔系统”。为使该系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以国际汉语教师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为基础,通过定义胜任标准、分析岗位需求、分析成功语言文化传播者的案例,最后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有了这样一个素质模型,我们可据以建构人才培养培训的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改、完善。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无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还是中国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志愿者或海外来华汉语教师的培训,尽管被培养培训者的身份、现有基础、培养培训目标等不尽相同,但是,因为同样是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对他们进行培养培训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的。具体到国际汉语教师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我们可以从内容、做法、资源等三个方面来谈。

为方便起见,下文的讨论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及中国输出的汉语教师(含志愿者)为例,而不涉及来华汉语教师的培训。

(一)培养培训的内容

我们认为,作为今天的国际汉语教师,要做好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素养和能力。

所谓意识,是指文化传播的意识。与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师几乎把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作为唯一的目标不同,今天的各国学习者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作为汉语教师,必须具备文化传播的意识。当然,这样的意识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作为汉语教师,既要不失时机积极主动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又要不过分,更不能强加于人。

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中华文化知识。如果能基于中外文化的对比来构建这样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会更科学。当具备这种知识系统的教师未来面对自己的外国学生时,也更容易把相关知识较为准确而少失真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作为赴外工作的汉语教师或志愿者,他们本人就应该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标本”,他们自身的中华文化素养必须是上佳的。因为无论汉语学习者,还是其他赴外工作期间接触到的人,常常会通过汉语教师这样一个特定的个体来体认、感知中华文化。

一个汉语教师有了意识,具备了知识,个人文化素养也不错,还要懂得文化传播的原则、策略和技巧,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这也是我们在培养和培训人才时必须注意的。

(二)具体做法

对国际汉语教师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培训基本可以分三步走:严格挑选可造之材,精心实施培养培训,逐步调整和完善培养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

1. 严格挑选可造之材

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选拔工作由孔子学院总部统一安排。在为孔子学院总部制定的相关选拔标准及考试系统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参与选拔者的中华文化知识、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及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的考察。我们在面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时,也把文化方面的素养作为重要考察指标。因为实践证明,即使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如果选材不好,要使一个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都十分欠缺的受教育者经过两三年的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也非易事。

下表是我们从6530份问卷中抽取出120份所做的一个关于志愿者所掌握的中华才艺的简单统计。仅就“未受训前及受训后能传授给外国学生的中华才艺”而言,经过选拔的志愿者在受训前已经掌握一些中华才艺,人均3.7项。如果选材不严,大家都几乎不掌握什么中华才艺,那培训的任务就会非常重。在经过8—10周的培训后,受训者人均掌握中华才艺5.6项。这说明在选材好的基础上,培训效果也是不错的。

2. 精心实施培养培训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培养培训的模式和课程体系;配备优秀的教师或培训师队伍,并对教师或培训师团队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一批精干的管理队伍,对教师、培训师、受训者及整个培养培训过程实施监管;设计系列问卷,对培养培训的效果随时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逐步完善培养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尤其是志愿者)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通过不同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不断对培训方案及课程体系做调整。笔者主持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培训研究”项目对最近三年在全国各培训点接受储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我们设计了《培训需求问卷》《培养短期效果问卷》《培训长期效果问卷》三套问卷,分别在志愿者培训的第一天、最后一天及结束海外工作回国前夕发放给志愿者。对所回收的问卷经过统计及对比分析,了解培训的需求及培训实效,验证和不断调整我们的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

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自2006年开始试点以来,我们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一直在做微调,每一次调整的依据都是海外实习生反馈、实习用人单位反馈、导师海外巡视及相关研究结论等几个方面。

仍以志愿者培训为例,6530份问卷中抽取的120份经简单统计,相关数据对我们进行培训方案及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了重要信息。比如对于“出国前最应进行的准备”,志愿者在受训前、受训后及赴任回国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上表显示,“丰富自己的才艺、活动设计能力”在受训前受重视程度排第4位,受训后上升到第2位,赴任回国后则升到了第1位。相反,受训前大家普遍认为“学好汉语知识”很重要(排第2位),经过一到两年的海外志愿者工作,其重要性降到最末一位(第5位)。当然,这和志愿者面对的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有关系。

根据短效及长效问卷数据,“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中华才艺”、“赴任国语言”等方面应加强培训,而“培训中应减少的专题”则是“国情与外事政策”。另外,根据长效问卷,“培训内容中除语言教学之外对海外工作帮助最大的专题”依次是“中华才艺”、“赴任国语言”、“海外生存与适应能力”,而“完成海外工作感觉个人最欠缺的”则依次是“教学能力”、“赴任国语言能力”和“中华才艺”。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对培训方案不断进行微调,以适应志愿者赴外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相关资源建设

要培养培训好国际汉语教师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相关资源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既包括内向型及外向型的培养培训教材建设,也包括相关案例库(比如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案例)建设,还有各种其他文化资源库建设(比如文化专题讲座影像及文字资料等)。此不赘。

[1] 据2012年8月27日北美《世界日报》世界新闻网(www.worldjournal.com)题为《汉语热海外学习者已逾亿》的报道:“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已经成为国际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言,2010年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1亿。专家预测,到2013年年底海外学汉语的人数将达1.5亿。”

[2]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07/c25408—4040792950.html

[3] 见2011年12月19日孔院快讯《充分发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重要作用努力开创孔子学院发展新局面全国孔子学院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4] 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5期第16页。

[5] “对外汉语教师”此指在中国本土以成年的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

[6] 以下数据均来自孔子学院总部志愿者中心。特此鸣谢!

[7] 该调查是笔者主持的2009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培训研究”的一部分。

[8] 此处随机抽取120份问卷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