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四辑)
- 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 4109字
- 2021-04-01 15:05:17
浅谈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以中华女子学院赴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培养实践为例
张燕
中华女子学院对外汉语系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当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当全力打造“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应海外汉语教学的需求,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研究更受关注。本文立足中华女子学院对赴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实践,从建立文化敏感意识、合理设置文化课程、强调地方文化、重视赴教国文化等方面,对志愿者的文化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培养特色技能、利用选修课资源、挖掘地域潜能、加强速成技能等方面,对志愿者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进行培训。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 文化素养 文化传播能力
2012年,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名称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包括了先前的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等专业;当前汉语国际传播已进入第二阶段,当全力打造“综合文化交流平台”;海外继续加强“语言教学,文化先行”的教学实践,但同时也遭遇了“孔子学院无孔子”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无疑强调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对公派教师需求信息来看,近年来对教师能够开设中国文化课、具有中华才艺的要求比例加大,要求也更高。中华女子学院加入了国家汉办东南亚(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培养项目,为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该学院立足学校现有资源,就培养具一定文化素养、文化传播能力和中华才艺的志愿者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汉语教师志愿者对汉语本体学习很重要,毕竟到国外是去教学生汉语的,志愿者自己都搞不清楚“把字句”、“被字句”等语言知识,如何能教好学生?不过,在语言本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些文化问题和困惑是与语言知识或技能无关的。比如,留学生在读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会产生疑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狼吃了救了它的东郭先生,就是坏狼?甚至有的学生说人还吃猪肉、牛肉呢,那不也是坏人?这些困惑和问题在海外汉语学习者中是具普遍意义的,其与语言知识或技能是无关的,而是与学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理解有关。因此,要求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能从语言层面进行讲解,还要从文化层面进行解读,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讲解语言知识。对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素养的培养来说,首先要注意培养其文化敏感意识。
(二)合理设置文化课程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出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汉语教师培养课程有5个模块: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2.文化与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4.教学方法;5.教师综合素质。其中第2个模块“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这个模块着重是培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是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研制的结果,并广泛征求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因而众多院校均以此作为对外汉语专业修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
在文化和交际模块的课程设置中,首先要尽力理顺以下几对关系:汉语语言学课和文化课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基础必修课和专项技能选修课的关系。中华女子学院考虑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除了安排普泛的文学和文化课程,还专门组织了汉语国际教育专家学者研讨会,按照专家的意见,加大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教学课程的安排,如开设的古典文学安排了128课时。同时,根据海外教学需要能讲中华文化专题的教师需求,还注重对专题性、深度性课程的安排。一是充分利用学校选修课和博雅课程,开设《红楼梦研究》、《毛主席诗词赏析》、《莫言研究》、《中国民俗文化》、《汉字文化》、《儒家经典选读》和《英美文化对比》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特色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外国女性文学》等中华女子学院特色课程。三是为使学生紧跟专业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还专门开设国际汉语教学动态研究专题。
(三)强调地方文化
中华女子学院位于北京,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好首都的地理优势,做好做足北京文化专题准备:一是安排老师为学生开展北京文化的专题讲座。二是利用各大博物馆、学会的优势,让学生开展实践调查。主要分专题熟悉北京文化,如北京胡同文化、北京饮食文化、北京戏剧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北京年俗文化、北京庙会文化等。在安排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和进行文献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对北京文化有所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方面的观点及做法与邱军(2009)是一致的。
其次,要求学生学习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中华文化还包括丰富广博的地域文化。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的家乡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而这些文化都是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只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能温习掌握家乡文化知识,了解其特色之处,还能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国家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校团委的资助项目的机会,开展家乡特色文化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并于新学期开学后在课堂上予以展示。如河南籍学生开展豫剧、洛阳牡丹、少林文化等研究,江苏籍学生开展苏州园林、常州梳篦或吟诵研究、楚汉文化研究、《西游记》文化等研究,新疆籍学生开展民族聚居地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等研究。
(四)重视赴教国文化
中华女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后,要奔赴泰国进行教学。文化是双向性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志愿者学习了解赴教国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尽快适应赴教国的生活和教学,并能够轻松应对教学中突发事件。学院要求学生了解东南亚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知识,特别注重泰国佛教文化的讲解,以及中外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赴泰国任教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有的放矢。
二、志愿者文化传播能力的培训
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要求掌握语言学、文化、文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能够响应国家倡导的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政策,具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根据海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要求教师多才多艺,甚至无专长不用,中华女子学院注重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和女生自然优势,开设志愿者才艺的培训系列课程。
(一)及早培养特色技能
中国书画一直备受留学生的喜爱,而书画的修养和技能训练也非一朝一夕所能为。所以中华女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进校门即开设书法课,对学生进行书法理论的熏陶和书写技能的训练,并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促使他们坚持练习,毕业时其书法水平自然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经过几年的书法练习,不仅在毕业前能成功举办书法毕业汇报展,而且在实习时能够很好地运用书法技能进行词卡展示和板书,受到相关实习单位的肯定和好评。此外,在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的基础上,学院还安排学生进行中国花鸟画等方面的训练。
(二)利用选修课资源
中华女子学院的学前教育、艺术设计和播音主持等专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它们在全校或部分院系开设的一些选修课,如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民族舞、太极拳、京剧、服装设计等课程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使未来要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学生具备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学院要求她们在校学习时能够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学生虽然到了二、三年级课时有限、学业较为繁重,但是仍鼓励他们选学民族乐器(古筝)、太极拳、民族舞、京剧等课程,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锻炼一定的才艺。
(三)挖掘地域才艺潜能
无论是对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面试选拔还是以后在所在国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其能展示所掌握的才艺。中华女子学院要求在校学生平时能注意注意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训练掌握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经典歌舞节目。比如,河南籍学生能表演豫剧选段,安徽籍学生会唱黄梅戏经典曲目,苏州籍学生能进行昆曲表演,山东籍学生能进行快板单口相声表演等,以便在今后教学中能够激发国外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
(四)加强速成技能的学习培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学习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基本结束,学生们也完成了教育实习,对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巧以及中华才艺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迫切需要安排一些速成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比如,剪纸和制作中国结,甚至国画入门,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掌握,所以中华女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些课程。通过这些短时间的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在能教语言课的基础上,掌握具有民族元素的手工制作,能够担任文化传播的使者,向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向世界展现独特的中华文化。
三、余论
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学习和培养任务艰巨,其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既要充分吸取国内其他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经验和教训,更要以学校现有资源和特色为基础,结合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不断建设和完善适用于自身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出路。就培养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方面而言,中华女子学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但仍需要理论的指引和方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4]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qtgh/t1122746.htm.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210/xxgk_143152.html.
[7]邱军.北京语境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浸润作用.北京社会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