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张继只存在了一夜

严格地说,作为一个诗人,张继只存在了一夜,只是个“一夜天才”,而在他那生卒年不详的、其他岁月的日日夜夜里,他都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灵性的凡夫俗子,至少对于诗歌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所有才华,似乎只是在《枫桥夜泊》里获得了仅仅一次的认证。尽管这次认证使得他“十年寒窗无人问,一夜成名天下知”。

对此,张继自己似乎也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他后来曾有过一个可以被看作是知恩图报的行为——又写了一首关于苏州的诗歌《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由于他的生平不详,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他是在“枫桥夜泊”多少年后又重返苏州的。但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只要拿这首同样是由二十八个字组合的诗歌与此前的那首神作相比,一眼就能看出,新作字字透露着平庸,仿佛揭短般地证明着他的诗才未能像他的名字那样能够继续下去。这首诗仅能说明的,就是他后来又回到过苏州这个属于他的福地,并在因他的“广告”而声名更大的姑苏城游览过新的景点——阊门,并有可能还寻访过当年遗落在枫桥、寒山寺和一河冷水中的旧梦……

的确,有时候,一个人一生养育的才华,仅仅只够在某一命定的时刻爆发,并炸裂净尽,余下的全是灰烬。喷发、炸裂过后,那曾经的灵光与辉煌只是昙花一现、不会复得,甚至连一抹余晖、一丝回声也找不回来。张继“夜泊枫桥”那晚不可思议的“诗神附体”即是如此,过后,便不可重演。

所以,对于张继来说,如果没有那一夜的诗神附体、灵感乍现,并创作出天才之作,那么,人们就不会把他从科考榜上坠落的名字推上诗坛的光荣榜;后人也就根本不会知道,在大咖拥挤的唐朝诗人中,还有一个吃瓜张继的存在,更不可能让那个草根的名字闪耀在大唐诗歌光芒四射的长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