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
- 卞庆华 莫秀虹 齐翠红
- 7497字
- 2021-03-26 22:02:46
第一课 拥有健康的心理
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富兰克林
某校曾发生过一起学生投毒事件。常某的父母都是当地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家庭条件较好。常某从小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中长大,他生性比较脆弱,平时不爱说话,性格木讷,爱钻牛角尖,交际能力、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渐渐地变得封闭自己,在同学中不合群、受排斥,自己非常痛苦。就是仅有的能和他谈得来的牛某、李某、石某也经常不理他。于是他产生了敌意,就在牛某、李某和石某饭里下了毒,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个极端的案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反映出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独生子女一族,娇生惯养,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都自尊心很强,容不得微小的反对意见。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标准来衡量事物,凡和自己不相容的,都视为敌人,不会协调关系,不会处理矛盾,不会宽容,不会反思。排他心理的恶性膨胀,使他们看问题偏执极端,做事不计后果。社会中出现的类似事件,大都反映出一些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新的健康观
(一)健康新概念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的健康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仅此而已。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应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体。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肌体的强健和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把健康规定为“躯体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是世界公认的对健康的标准定义,此定义突出强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不可分割。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就是指不能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10年后,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的促进健康新准则。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一种整体的、积极向上的健康观,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指出了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生殖健康5个方面都具备了,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健康概念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人类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健康新标准
根据健康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健康标准,即“五快”(机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
1.“五快”
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排得快——一旦有便意,便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2.“三良好”
个性人格良好——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处事能力良好——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良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含义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三)全面理解和把握健康的内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各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全面理解和把握健康的内涵,就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它与人的生命权、财产权等一样不容侵犯。健康是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求个体具备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
第二,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第三,健康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并通过个体发挥作用的,人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必然要通过个人的健康来支持,以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样维护和保证社会的健康也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不仅要提高健康的社会地位,而且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培养人们共同的社会健康观。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按照现代健康标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健康意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态迎接学习和工作的挑战。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已成为完整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认为其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从狭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此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个体成长观的学者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与完好的一种状态,即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专家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总结出以下衡量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有些人不自信,不能接纳自我,如有的人因为自己的长相(如皮肤黑、眼睛小、体形胖、个子矮等)
而自卑,有的人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而自卑,这些表现都不是健康的心理。我们说,世界上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不完美才是真实的。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又能接纳自己短处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3.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之感。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青少年只有学会合作,善于与人交往,才能获得自身的精神快乐与成功发展。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使自己能够基本上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主流,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但一般不会长久;能适当地表达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5.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虽然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但独立自主,能够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是一个人适应环境和拥有自信的表现。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务,使孩子缺少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因此他们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6.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
能否克服困难,承受挫折,是一个人意志品质是否坚强的表现。无论是对生活的适应,还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获取个人的成功发展,都需要青少年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家长过分的保护,剥夺了孩子们经受锻炼、增长能力的机会。
7.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果我们可以在社会角色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我们也就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是幸福。作为一名学生,乐于学习,能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一定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8.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综合水平,一般智商80以上为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9.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有很多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要相符。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
1.了解自己,充满自信
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形成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情深义重,他们认为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是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于是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庄大道,其结果是充分认识自我,发挥最大潜力。
2.面对现实,积极乐观
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方面,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发现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有能力选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而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
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他人一起不只是可以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人们的苦、乐得到发泄、分享,能力得到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
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它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工作能力表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认,提高自己的地位,工作成绩是与人比较的最好标准。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保持身心健康。
三、心理调适方法
对当代学生比较适用的心理调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暗示法
林肯曾经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其实他讲的就是自我暗示。所谓自我暗示就是自己通过语言动作影响自己心理的过程。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心理紧张,改善消极心境,矫正不良习惯。世界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从影60年,到了晚年仍仪态万方,有人曾问她保持美丽的秘诀是什么,她回答:“每天起来,我总把自己想象成一篮子鲜花。”多么美妙的暗示!这种积极的心态促使她忘记衰老,忘掉忧愁,充满自信。
2.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是精神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是指用生活哲理、榜样力量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首先,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要热爱生活,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会从零开始,心向未来;其次,要正确对待意外事件,长存一颗平常心,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再次,知足常乐,自强不息,要明白物质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学会知足,但在精神上的追求要勇往直前;最后,要相信自己,接受自己,不能被挫折吓倒。例如,失恋了应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想法;找不到工作应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心;与朋友分手应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态度;遇到棘手的问题应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总之,绝不能被困难击败,时时激励自己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3.情境迁移法
当遇到挫折时,可以转移环境,离开引起苦闷或愤怒的环境,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移到积极方面上去,使自己的情绪恢复稳定,如出去散步、听音乐,或去做一些其他有益的事,对于消除烦恼及愤怒情绪非常有效。
4.情绪宣泄法
把自己的委屈、烦恼、痛苦向知己好友倾诉,如哭泣,或者通过唱歌、运动等形式宣泄出来,这样可以减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总之,心理素质的培育过程和心理健康的实践过程,是个人认识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个人不断地与社会相互作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生必将经受一次洗礼,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职校生活你过得快乐吗?
本问卷涉及学习、娱乐、交往等方面的内容,请如实回答,并将选择填写在括号内。
(1)我的学习压力( )。
A.很重 B.还可以 C.没问题
(2)我对我学的大部分课程( )。
A.不感兴趣 B.一般 C.有点兴趣 D.很感兴趣
(3)我( )业余时间在上自习。
A.全部的 B.大部分 C.有一部分 D.很少
(4)我上自习( )。
A.有很多事情做 B.有一部分时间找事做 C.除了做作业无事可做
(5)我平时经常和( )交往。
A.室友 B.老乡 C.好朋友 D.男/女朋友
(6)我认为我的室友( )。
A.很好相处 B.一般 C.不太好相处 D.不好相处
(7)我的心事会向( )倾诉。
A.父母 B.老乡 C.老师 D.知心朋友
(8)我( )感到孤独无助。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
(9)我的人生目标( )。
A.明确 B.时有时无 C.走一步看一步 D.没有
(10)我认为自己的娱乐时间( )。
A.没有 B.很少
C.一般 D.很多
(11)我的娱乐时间常用来( )。
A.上网 B.玩游戏 C.体育运动
D.购物 E.其他
(12)我玩的时候觉得( )。
A.很尽兴 B.一般
C.消磨时间 D.心里不踏实
(13)我对社会活动的态度是:( )。
A.经常参加 B.很少参加 C.冷眼旁观 D.从不参加
(14)如果晚上关灯后,我的室友仍然开着应急灯学习,我认为他( )影响我的休息。
A.太 B.有点 C.不
(15)我认为职校生活( )。
A.丰富多彩 B.一般
C.不像想象中那么好 D.很无聊
(16)( )让我感到不快乐。
A.朋友少 B.远离父母
C.学习任务重 D.竞争压力
E.未遇有缘人 F.未来迷茫
如何培养成功人格的素质
积极且富有创造力的人格,是多种素质的综合。一个人,如果具备良好的素质,他的为人处世没理由不成功。
天才是极少的,但成功的人却不少。那是因为,成功的人知道怎样使自己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质,即使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他们也知道用另一方面突出的素质来弥补缺陷带来的不足。
相关素质的匹配,使人们的人格相得益彰,丰富多彩,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素质匹配的10条原则如下。
(1)尽量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
(2)避免决定性风险。
(3)有基本的把握。
(4)应该与自己的个性及爱好相符。
(5)优先考虑自己的长处。
(6)参考社会需要。
(7)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8)不能忽视服务的对象。
(9)不能僵化地看问题、处理问题。
(10)如果可以,不妨做个小测验,以此来确定计划的可行性。
以上10条原则,关系到人格的体现及创造力的发挥,必须予以重视。我们需要冷静与勇敢,而不是冲动与鲁莽。素质构成人格,人格决定素质,两者辩证统一,不可或缺。我们要成功、要幸福,所面临的选择只有一个,即培养素质,发挥素质,转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实现个人的梦想。
(摘自《心理医生全集》)
热身运动
1.活动目的
这个热身运动能很快地活跃气氛,鼓舞士气,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活动程序
(1)全班一起听音乐《幸福拍手歌》,教师示范动作。
(2)教师解释动作一次。
(3)第二次放音乐,教师带着唱。
(4)第三次放音乐,全班一起唱。
3.活动准备
(1)准备《幸福拍手歌》的音乐(这首歌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课歌,最好在以后的每节课上课前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播放一次,也可以选其他歌曲,但要求是符合本活动的)。
(2)《幸福拍手歌》歌词。
①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手呀,看那大家都一齐拍拍手。(动作:拍手)
②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跺跺脚呀,看那大家都一齐跺跺脚。(动作:跺脚)
③如果感到幸福你就伸伸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伸伸腰,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伸伸腰呀,看那大家都一齐伸伸腰。(动作:伸腰)
④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挤挤眼,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挤挤眼,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挤挤眼呀,看那大家都一齐挤挤眼。(动作:挤眼)
⑤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肩,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肩呀,看那大家都一齐拍拍肩。(动作:拍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