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众多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需要每一位大学生认真思考和实践。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来界定心理健康?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远古时代,人们只要有强健的身体能够打猎、充饥、御寒,就能够生存繁衍下来,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健康就是拥有强壮的身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那时的人们只能借助有无疾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后来人们发现,即使身体器官没有疾病的表现,显示人的身体是健康的,人们仍然会有不好的感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美和谐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的新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健康的。这个概念,既考虑到了人的自然属性,也考虑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从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扩展阅读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范畴相当广泛,一般认为躯体、心理常有不适应的感觉,却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被确诊为某种疾病,但有可能趋向于疾病的状态,又称“灰色状态”。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多在20~45岁,且多数是高压力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一般多表现为身体或精神的不适,如疲劳乏力、心神不宁、头痛、胸闷、失眠、饮食欠佳等,但均未达到疾病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日益增多。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只注重躯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二是注重疾病医治而忽视早期预防。正是这些错误认识,使许多人对自身慢性疾病前期出现的“亚健康状态”视而不见,甚至忽略了疾病缓慢渐进的发展过程,直到病情严重后才追悔莫及。

(二)弗洛姆关于心理健康的解读

弗洛姆认为,无论在何种社会,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健康,是否得到正常发展,取决于我们的人性是否健全。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的需要与感情来源于人生存的特殊状况。人虽然脱离了动物王国,但在某些方面,人还是和动物一样有着共同的需要,如吃喝拉撒睡。不过,对于人来说,即使这些方面都满足了,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因为精神坚强且健康的人是需要满足情感需求的。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的需要与他人相关,它需要超越自然和自己,需要生命的根与归属感,需要身份感。

弗洛姆认为只有原始人才是健康的。原始人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原始人不需要经过任何压抑、挫折就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本能需要,他们只需要本能的满足就可以了。弗洛姆认为,真正健康的人具有原创性,热爱生命,能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且能保持自己的自主性。真正健康的人重视生命的存在,顺从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视一切财富如粪土。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去爱他人,爱他人就如同爱自己。心理健康的人能承受人类生存中的不确定性,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又能坚信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心理健康的等级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绝对。因为心理现象是主观精神现象,它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度量界限。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3个等级。

(一)一般常态心理者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二)轻度失调者

轻度失调者常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

(三)严重病态心理者

严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将会恶化,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时刻处在一个以“正常”和“异常”为两端点的连续谱线上。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心理及行为健康的成分和问题的成分不断变化并相互依存、转化。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都需要不断调整来消除和缓解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通常根据严重程度可以把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3个层次。大学生群体具有自己相对特殊的身份,基于各种评价心理健康的依据,我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分为以下8个方面。

(一)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珍惜并热爱生活,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烦恼;对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能够认同学习的价值;学习的主动性强,能够自觉确立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并不懈努力,而不是把学习看作沉重的负担而产生被动、逃避、倦怠等心理;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愿意去工作,在工作中能够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二)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自知之明,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且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对于自己的外表、身材、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既不因自己在某些方面优于别人而沾沾自喜、孤芳自赏,也不因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自惭形秽、自我贬低;对于自己的弱势和不足,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能够正视自己,接受现实。

(三)接纳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够接纳自己,而且能够接纳他人;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别人的优点和不足,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不卑不亢,举止适度,既能与他人保持深厚的友谊,又能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在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四)正视现实,积极适应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积极地调整心态,乐观地应对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自己在现实中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五)善于调控情绪,心情愉悦

情绪是反映心理是否健康的晴雨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能保持心境的平和、愉悦,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经常体验到幸福;虽然也会有沮丧、愤怒、失望、郁闷、烦躁等消极情绪状态,但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反应过度,能够恰当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意志品质健全

意志是个体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坚持不懈,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

(七)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心理健康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八)适应社会生活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地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另外,心理健康者还能观察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变化,注意到这些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扩展阅读

心理能量与最佳状态

一场比赛结束后,教练这样向我们抱怨:“某运动员状态太差,平时训练水平的一半都没有发挥出来”“这个运动员心理状态不稳定,把该赢的球输掉了”。这些运动员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能使运动员发挥出他们的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呢?

心理学家克西逊米哈伊尔经过长期的研究,把处于最佳心理状态的运动员特征归纳为5点:1.动作高度自动化;2.注意力高度集中;3.在比赛过程中不关心结果,没有任何的自我评价和责怪;4.自己感觉到控制着场上的一切;5.运动本身为运动员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反馈。

运动员要使自己在比赛中出现以上特征,有必要先了解心理能量的概念以及它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所谓心理能量就是当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即使身体十分疲劳,也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但一个人若是被迫、不情愿做某些事情,他就很难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心理能量和身体能量一样具有指向性。如果运动员把心理能量消耗在不必要的担心和干扰上,这种心理能量就是消极的。如果运动员把心理能量用在自己的技术动作和战术上,这时的心理能量就是积极的。心理能量和身体能量一样具有连续性,有高低变化。心理能量的高低变化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运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理能量与运动成绩之间呈倒U曲线关系。即随着心理能量的增高,运动员的成绩也随着提高;当心理能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运动员的表现达到最佳状态;但随着心理能量的继续增高,运动员最佳状态就会受到破坏,成绩也会随之下降。

四、正确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准确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以下5个问题。

(一)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患有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状态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如图1-1所示。

图1-1 心理问题的程度与范围示意图

(三)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是衡量健康的标准,也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五)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大学生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