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这个概念,诞生并不太久,对于大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由于当下的中国,正在兴起了一股智慧热。在智慧城市试点的背景下,国家政策的倾斜、各级政府机构的推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试水,让一个个智慧系列的概念,不时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说它陌生,是由于智慧养老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技术和标准都有待完善,再加上具有中国国情特色养老观念和消费习惯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陈志峰和刘俊秋团队是这里面既努力践行而又善于总结提升者,唯此我欣然作序。

在当前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背景下,智慧养老仍旧是信息化社会和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下,养老行业的必然发展之路。

什么样的养老可以称为智慧养老?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如果老人摔了一跤,手机或者其随身的便携监测设备可以通过重力感应器来判断是否摔倒;如果确认摔倒,又一定时间内没有感知到其爬起来,会自动与120平台联系,平台可以根据GPS定位,派出救护车,同时通知老人的家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智慧养老可以让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更加安全,让从业者的服务更加高效,从而让社会环境更加和谐。此外,智慧养老还具备绿色、舒适、智慧、创新等要素,目的就是让老人、家庭、社会都能享受到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红利,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反过来继续促进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不过,谈及智慧养老,我们无法回避它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标准不统一、缺少整体的规划、企业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我曾经在有一次接受有关“智慧城市”的采访中也阐述过相近的观点。在我看来,现有的一些标准,很多是企业机构在摸索中形成的,各自为阵,有待整合和完善,形成统一的、经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认可的标准。关于整体的规划,我建议如果从人的生命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考虑智慧养老的规划,这将是一种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路。比如我得知,本书的一位主要作者所在的养老机构,也是本书实践案例中所提到的、在全国范围第一个提出“虚拟养老院”概念的苏州居家乐,正在酝酿建立一个智慧居家养老、智慧社区养老和智慧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完整体系,让养老服务员与养老对象能够形成固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养老服务员在老人生活能够自理或者半自理时,为老人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建立长期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等到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入住养老机构时,还是由原先的服务员提供服务。这个设想,从理论上说,一方面,做到了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或许可以扭转现阶段,由于智慧养老的高成本所带来的,智慧型养老机构入住率极低的现状。至于第三个问题,企业参与度有待提高,我认为如果解决了前两个问题,标准统一、规划整体,同时有益民生又符合经济发展形势,这必然能够让企业看到前景,愿意更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些专家提出智慧养老在我国需要采用医养结合的方法,可是应该如何结合?结合到何种程度适合?是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探讨的。

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在这本书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尝试解答。通读之后,我感觉,书如其名,可圈可点,有投石问路的探索、有产教结合的实践。本书著者分别来自科研机构和养老企业,他们组成的团队长期合作,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些都成就了这本书,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官产学研用这条发展智慧养老的重要路径。

最后,有个期许,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对于我们智慧养老的研究者来说,不断扩大视野,加快引入和融合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不知道养老业的下一场革命会在何时、借助何种技术、以何种方式到来,不过,即便是现有智慧养老所涉及的物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中的任何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将智慧养老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比如说,电子通信领域的“太赫兹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在智慧养老的医疗和日常监护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