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船史
  • 杨槱
  • 1026字
  • 2021-04-04 07:20:02

第五节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船舶

人类最早的航海活动可能是从东南亚和太平洋开始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西到西印度洋距非洲很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东太平洋离南美洲不太远的复活节(Easter)岛,中间的广大地区岛屿上的南岛语民族是伟大的航海民族。他们可能早在6000年前就从中国内地迁到台湾地区,随后(约5200年前)到菲律宾,并向东方的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和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岛屿前进,3500年前到达了斐济(Fiji)、萨摩亚(Samoa)和汤加(Tonga),然后再向广阔的东太平洋迁徙。

南岛语人向波利尼西亚诸岛的进军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300年到达马克萨斯(Marquesas)群岛,公元400年到达最东端的复活节岛(见图2-31)。此后,在公元500年到达社会群岛(Society Is.)的塔希提岛。然后,有些人就去夏威夷群岛定居。到公元900年左右,他们到达新西兰。这些迁徙过程跨越广阔海域,航程长达几千公里。有的还是逆风逆流,而且往往遇到大风大浪。

图2-31 复活节岛上神秘的石像

那时,他们仅有的水上运载工具是独木舟。原始独木舟船身狭窄,易于倾覆。于是人们把两只独木舟用木材支架连成一体,或在独木舟舷边扎一支架和一较小的浮体连起来,成为双体船。这样,船的横稳性大为增强,在狂风巨浪的袭击下,亦无翻沉之虞。

1773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到达汤加时,看到几艘由2只较大的独木舟、中间隔一定距离、上部用木结构连成一体的双体船(见图2-32)。船上有一根有绳索拉住的桅杆,挂有一面由两根木杆支撑的大帆。这些船既可以驶帆,也可以划短桨前进。当地酋长的座船能载50人,其中有20名划桨手(见图2-33)。

印度尼西亚的Pras,也称Prahu,是当地最有名的船。这种船大的长28米,宽5米。小的长10余米,宽3米。船体瘦长,首尾高翘,是一种快速划桨船。划桨方式和欧洲人一样,即划桨手面向船尾,列坐拉桨前进。在有风时,可把船上的桅杆竖起,张一面三角纵帆。明代名将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曾从东南亚引进这种快速船,作追逐、哨探之用,称为“叭唬船”(见图2-34)。印度尼西亚船的种类很多,有单体的和双体的,有主要靠划桨推进的,也有基本上是驶帆的海船。

图2-32 汤加的双体船

图2-33 库克船长见到的双体船

图2-34 “叭唬船”

菲律宾船和马来西亚船都较小,很多是舷外有支架浮体的双体船,但单体船也不少。船上竖立一根木桅,上挂一面方形的斜桁帆(sprit sail)。

西至密克罗尼西亚的加罗林(Caroline)群岛,北自夏威夷,南到塔希提岛的广大地区都采用双体独木舟,船上挂有各种形式的帆装,但主要是很大的上面张开的“蟹钳式”帆(见图2-35)。

图2-35 “蟹钳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