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小课 限制时长专注预习法

首先,每天每门功课的预习时间不宜过长,我的建议是高效无干扰预习15—30分钟即可。

限制预习时长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我们的日常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果预习占用的时间过多,我们用于完成当日作业和其他学习任务的时间势必将被压缩,甚至熬到深夜还可能没法收尾,导致身心俱疲,影响更长期的学习状态。

二是因为预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预习毕竟不是“深度学习”,完全无须面面俱到、锱铢必较。别忘了,上课听讲,以及课后的作业与复习才是学习过程中的重头戏。预习时弄懂每一个知识点非但不现实,还可能因为自学不力而感到挫败。

另外我也必须提醒大家,预习一定安排在完成当天作业和复习之后进行,因为知识点是逐步递进、环环相扣的,只有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夯实好了,才能为接下来的预习打下牢固基础。

在读初中和高一时,由于总体课业量尚且不大,难度也比较能接受,我每天分配给预习的时间是平均每天每科20分钟,大概能通过预习初步学会60%—70%的新课内容。进入高二理科重点班后,课业量陡增,再加上兼顾学科竞赛等课外活动,可用于预习的时间显著减少,但我提高了整体时间利用效率,平均每天每科坚持预习至少10—15分钟。哪怕在最忙的时候,也坚持抽出8—10分钟(每天每科)做快速浏览,为第二天的学习预热。

高中毕业后,我把预习习惯带到了耶鲁校园。由于耶鲁本科通识教育的学分硬性要求,我需要在大一时修完写作和历史等人文社科领域的课程(即使之后的专业是经济学)。这些文科课程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中国理科生来说,起初的难度确实不小。为了保证上课时能跟紧教授节奏、不被难点困扰,我每天背着满满一书包的阅读文献到耶鲁唯一通宵的图书馆,在完成当天的作业后做好预习,提前“开啃”最晦涩难懂的部分——不管到多晚都咬牙坚持。这份执着和努力,帮我实现了开学时暗暗许下的“野望”——大一学年的课程拿到全A,获得GPA满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