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左世翔编著
- 3190字
- 2021-02-08 18:04:19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特点
同国内贸易相比较,国际贸易仍然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二者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所要交换商品的运行方式类似,都要按照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来运行。然而,由于国际贸易具有跨国属性,因而在经济社会环境当中的特殊性也将更加明显。
一、国际贸易的环节较多
(一)国际贸易合同的达成过程较为复杂
签订贸易合同是进出口双方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但是达成贸易协议或合同的过程并不简单,往往会涉及国际商务谈判的诸多环节。一般而言,签订贸易合同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交易前的准备、正式的交易磋商及贸易合同的订立。例如,在交易之前,进出口双方需要选择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尤其是进口商需要做好资金准备、出口商需要做好商品准备。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出口双方又会经历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等各个具体环节,最终达成一致。在贸易合同的订立阶段,进出口双方还要确定合同的具体形式与内容,特别是要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最后的确定。可见,签订一份正式的贸易合同是一项复杂而且具体的工作。
(二)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较为复杂
每一份贸易合同的履行,从签订到了结都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站在进出口商各自的角度,贸易合同的履行又可分为出口合同的履行和进口合同的履行两个方面。以出口合同为例,履行过程就包含了“货”“证”“运”“款”“赔”五个环节。货是指出口货物,出口商需要及时备货并向海关和商检报验;证是信用证,出口商为了后续收款的安全,必须联系银行完成催证、审证及改证等手续;运是指国际货物运输,相应的租船订舱、购买保险等工作也要及时完成;款即收取货款,出口商需要严格按照合同及信用证的要求方能顺利制单结汇;赔是指索赔环节,如果发生损失,出口商还需要向相应的保险人、承运人、肇事人等索赔。进口合同的履行与之类似。可见,贸易合同的履行是一项严谨且系统的工作。
(三)国际贸易的业务关系方众多
国际贸易货物往往需要进行跨国的长途运输,货物的进出口手续又较为复杂,因此不是一项仅仅依靠进出口双方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一般而言,国际贸易会涉及国内外的大量关系人,除了进口商与出口商之外,常见的还有海关、商检机构、银行、保险人、承运人及中间人等。加之各个关系人又可能分布于世界各地,相应工作的开展必然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从国际贸易的常用单证中也能看出不同关系方的具体作用。例如,信用证来自进口地银行,海运提单来自国际承运人,保险单来自保险公司,商业发票来自出口商,商检证书来自商检机构,完税证明来自海关,等等。因此,众多的业务关系方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国际贸易程序的复杂性。
二、国际贸易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一)来自自然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自然的力量从来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在国际贸易过程当中,由于商品是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运输,因而运输距离通常较远,需要面对的风险也较多。商品的仓储与物流会随时随地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从而产生出以自然灾害(Natural Calamities)为代表的自然风险。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恶劣的气候、雷电、洪水、海啸及地震等。自然风险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不可控、有周期、危害大和涉及面广,因此,自然风险也是保险人承保最多的风险类型。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自然灾害可以通过购买运输保险来加以防控,但极端的自然灾害往往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需要进出口双方在贸易合同中予以界定并作为免责条款来订立。可见,在国际贸易中,保险只能补偿一部分自然风险,想要彻底消除自然风险是办不到的。
(二)来自商业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商业环境同样复杂多变,其中产生的商业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是国际贸易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
其一,商业风险是指因商业活动的特殊变化而引起经济损失的客观可能性。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商品交易的商业风险无处不在,比如商品价格的跌落、交货质量的变更及结汇单证的不符等。
其二,信用风险是指贸易合同的当事人因种种原因不愿意或无能力继续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从而致使贸易对方或其他相关关系方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也被称为违约风险,常常是因为贸易中的资金链断裂、货源丧失或运输紧张等原因,也是一种常见的国际贸易不确定因素。
其三,汇率风险是指贸易商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环节中,因外汇汇率的非预期性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的计价货币和支付货币常常使用外币,从签订合同到完成收款往往又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汇率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为此,贸易商就需要使用一定的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其四,价格风险是指进出口双方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后,因商品价格波动而对贸易中的一方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的涨跌现象极为常见。为了防范这类风险,进出口商需要选择合理的定价方法和策略,尽可能消除这一不确定因素对自身的不利影响。
(三)来自其他方面的不确定因素
由于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出口企业还需要面对来自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法律风险。所谓政策法律风险,是指因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了贸易政策变化、法律法规修改或者外交关系变更等情况,从而给正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企业带来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政策法律风险有时候甚至会上升为更加严重的政治风险,例如,外国政府采取的没收、征用、国有化等干预经贸活动的强制措施,外国发生战争、动荡和暴力冲突等。由于此类风险难以预测、不易补救,因而进出口企业在同世界上一些高风险国家或敏感地区进行国际贸易时要特别注意。
三、国际贸易的困难较多
(一)语言不同带来的困难
全世界拥有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更是达到数千种。其中,国际常用语言就有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日语、德语及俄语等。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做到完全通用,而从事国际贸易又必然会和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展开交流,所以掌握并使用至少一门外语就成了开展国际贸易的起码要求。在实践中,配备精通外语的翻译人员是克服国内外语言障碍的常见方法,而其他环节的业务人员也应当至少具备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
(二)制度惯例不同带来的困难
世界各国在法律法规、商业惯例(Commercial Practice)、货币与度量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也会使国际贸易的开展困难重重。在法律法规方面,世界范围内有国际法,各国有国内法,各个层次的法规、法令、条例等难免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合法合规才能顺利完成。在商业惯例方面,很多国家或地区已在长期的交易活动中形成了特定的习惯,其中有些做法甚至逐渐成为得到所有参与交易的贸易商公认并遵行的习惯做法。这些惯例的重要性仅次于法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强制性,因而外来的贸易商必须要了解并使用这些惯例。在货币与度量衡方面,国际贸易货款的计价和支付需要在不同货币之间换算,贸易货物的数量也需要在不同度量衡之间换算,来自货币和度量衡的差异也会增加国际贸易的难度。除此之外,各国的海关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商业管理制度等都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障碍和挑战。
(三)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
目前,全世界拥有的人口超过了70亿,民族数量超过了2000个。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适应差异、规避禁忌,这又是一项影响贸易成败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社会文化差异的来源可以划分为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交往互动、道德规范及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包括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共同语言、价值观念及消费习惯等。它们广泛地存在于贸易对象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其影响力是持续的、强烈的和难以改变的。所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相关企业和业务人员都必须要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差异,要在经过认真分析和策划之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国际贸易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