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诗经》之诵、弦、歌、舞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之一,有中国文学之祖的称誉。《诗经》起源于民间歌谣,古代设有采诗官通过采集民间诗歌,得知国家政治与民风民俗的得失。《诗经》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其作者绝大多数已经不可考。周太师是《诗经》编辑者,收集诗歌有三千多首,后经孔子修订,删减为三百零五篇。孔子是《诗经》的整理重订者。《诗经》有经学之诗、文学之诗的不同视角,本节从朗诵之诗、弦歌之诗、歌舞之诗的艺术角度来探讨。
《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十五国风,是各国民谣,以抒情为主。雅、颂以咏事为主。雅分大雅、小雅,雅指正道,所谓雅正。《大雅》中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的传说和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如《生民》、《公刘》、《绵》、《皇矣》等。《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表现了历史借鉴的意义。
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朝贺、宴享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指六舞,儒家奉乐舞为最高典范,认为其音乐中正平和,称之为雅乐。“颂”字含义是舞蹈的容貌,《诗经》有《周颂》、《商颂》、《鲁颂》三颂,是庙堂祭祀之乐。《周颂》简略古拙,传承远古祭祀方式,为颂神之乐;《商颂》、《鲁颂》词繁夸侈,以礼乐的歌乐形式,为颂人之乐。孔颖达说《鲁颂》“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论语·子罕》孔子说: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雅、颂是《诗经》内容分类名称,也是乐曲分类名称。雅乐是朝廷乐曲,颂是宗庙祭祀乐曲,这是雅颂的不同,绝不能相互混用。后来《鲁颂》的辞风与《风》、《雅》相类似,孔子对此非常不满意,于是订正乐章,使其各得其所,以合乎周代礼制要求。《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说:“郑声淫。”当时郑卫新声后起,乐章乖乱,诗无定所。孔子从声乐的角度批评了郑声(33),而不是郑诗的内容。《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孔子把韶乐确定为法定乐舞。
《诗经》对于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论语·阳货》载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在《十三经》中称《毛诗》,系毛公所传,又称毛氏《诗》(34),今《诗经注疏》本即以《毛诗》为底本。《诗经》成为中国文学的话语体系,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研究《诗经》的方法,古代有以传笺注疏的固有模式。晚唐《毛诗指说》率先用论说体。宋代注释《诗经》文献的体裁与方式非常丰富,有集传体、集解体、纂集体、总闻体、讲章体、讲义体、校勘体、图解体等。闻一多《风诗类抄·提纲》将历代研究《诗经》的方法归结为“三种旧的读法”:1.经学的方法;2.历史的方法;3.文学的方法。闻一多是画家、诗人、学者,在《诗经》研究中多有创获。研究《诗经》应该还有艺术的方法、诗歌朗诵的方法、器乐演奏的方法、诗歌演唱的方法、舞蹈表演的方法、绘画的方法、雕刻工艺的方法。中华民族素有诗礼之邦、诗礼传家的文化传统,对于平民百姓《诗经》是以艺术的方法传播教化。《诗经》作为乐舞歌曲,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九“见舞《象箾》、《南龠》者”句下孔颖达疏曰:
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则咏其辞而以声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及其舞则每乐别舞,其舞不同。季札请观周乐,鲁人依次而舞,每见一舞,各有所叹,故以见舞为文,不言之为舞也。
《诗经》是歌舞的歌词,原有曲谱可以歌唱。歌之、舞之、咏叹之,是以舞蹈、音乐形式表达的综合艺术,有雅乐、雅舞,雅舞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朝贺、宴享的舞蹈,六舞又称六乐,分为文舞、武舞两大类,文舞的舞蹈者手执龠(状如排箫的乐器),武舞者手执朱干与玉戚(盾与斧等兵器),文舞是《云门》、《池咸》、《大磬》、《大夏》;武舞是《大濩》、《大武》。《诗经·十五国风》是古代传诵的民谣,《诗经·雅》是西周仪式乐歌,《诗经·颂》是祭祀时赞美祖先的颂歌。《墨子·公孟》说《诗经》是: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诗经》三百零五首有如此丰富的艺术表演样式。诗经朗诵、诗经器乐演奏、诗经歌咏、诗经舞蹈是《诗经》传承的艺术表演形式。古代中国是以艺术的方法进行“诗教”,《诗经》有音乐的翅膀,古代稚童入学是在乐歌声中接受诗教、礼教、乐教、舞教,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艺术素质教育。《诗经》有乐器伴奏的谓之弦歌,孔子弦歌洙泗,教育弟子达到“诗乐”境界。《毛传》曰:
古者教以诗乐,诵之、弦之、歌之、舞之。
诗、礼、乐、歌、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对于诗、歌、乐、舞之间的关系,《礼记·乐记》曰: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35)
《诗经》的艺术性诗与歌的合一,诗与乐的合一达到礼教目的,是对人和社会全身心感化。《诗经》咏唱具有音乐韵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本人是能够演唱《诗经》三百零五篇的: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36)
三百零五篇都是可以弦歌而唱的诗歌。如《韶》乐之优美,《论语·八佾》载,孔子在整理爱情诗歌《关雎》的音乐时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听《关雎》演奏时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是乐的行家里手,能唱,能鉴赏,能评点。《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说的话: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37)
孔子对鲁国大师说出了一番关于音乐的欣赏评价,孔子说乐曲一开始起的时候是五音始奏,翕然而盛;随后纯如一线不绝于缕,继而音节铿锵,如白玉在眼,丽日当空;再之乐曲起伏问答,连续而不断,使得听音乐的人无不受到音乐力量的感染,达到荀子《乐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的道德要求。
《诗经》中的音乐舞蹈资料文献非常丰富。据统计见于《诗经》的乐器有打击乐器21种,吹奏乐器6种,弹弦乐器2种,共计29种乐器。《诗经》的风、赋是朗诵的诗;比、兴是歌唱的诗;雅是丝弦乐器演奏的诗;颂是可以舞蹈的诗。《诗经》有四种艺术的角度来解读:1.吟诵的艺术角度;2.歌唱的声乐艺术角度;3.器乐演奏的器乐艺术角度;4.舞蹈的表演艺术角度。中国古代民间雕花大床上的雕刻往往以《诗经》为题材,那么第五种艺术的方法就是造型艺术的角度,《诗经》还可以从艺术学文献角度研究解读。
《诗经》为什么会失去音乐与舞蹈的翅膀呢?古代史官采集地方歌谣,音乐有乡音,称为十五国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是秦统一天下以前的各国民谣,乡音方言与地方民歌会引起人们的故国之思,秦始皇焚书集中毁灭了古籍文献,第一部书就是《诗经》。消灭诗歌的音乐、舞蹈,各国史书春秋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远不如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究其原因当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也与封建礼制对人的思想情感禁锢有关。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风》是具有地方特点的歌谣,以风俗诗、爱情诗、讽刺诗为多。《雅》是西周的正声雅乐,是仪式乐歌,《雅》以弦歌或配合七弦雅琴而歌,内容以政治诗和史诗为多。《颂》是用于祭祀宗庙的乐歌,以歌颂先公、先王的诗为主。东汉郑玄《周礼注》曰: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赋是直写手法,比是比附手法,兴是比喻手法。南宋朱熹《诗集传》:“赋者,陈其事而直其言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的三个部分是风、雅、颂,三种手法是赋、比、兴,所以诗又有“六诗”之称。《周礼·春官·大师》说: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38)
又有“六艺”或“六义”之称。《诗大序》曰: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六诗是诗的六种艺术表现手法,是风、赋、比、兴、雅、颂,文学的诗文与音乐的诗歌曲谱成为一体,周代以六诗“乐语”对国家培养的士子进行语言和音乐训练。“六诗”中的“风”和“赋”相当于乐语中的“讽”和“诵”。“讽”是原始的记诵、背诵风俗歌谣。刘向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赋与朗诵相通。风与赋的不同是风以方言朗诵,赋以雅言朗诵。“比”在甲骨文中表示二人相随,孔颖达疏曰:“歌者皆和之,故云歌者比于琴瑟也。”比是两个人以相和的形式歌唱,如琴瑟和鸣。“兴”是用正歌与辅歌相互唱和的歌唱方式,以形成民歌“回环复沓”两人以上的和唱效果。《诗经》的六种表现手法是艺术的音乐与歌舞手法。文学的诗唯有插上音乐的翅膀才能够传播四方。礼仪的教化要通过艺术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诗经》的社会教育作用非常之大,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阳货》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39)
学习《诗经》可以涵养性情,文人之间相互唱和为“兴”,通达事务为“观”,应对辞令为“群”,抒发感情为“怨”,在家可以服侍父亲,在国可以为君主服务,了解古代政治、社会、名物、风土民情、爱情婚姻、宗教道德,了解草木鸟兽的名称,这是中国社会上层交流语言的诗意词汇。《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一个人要有教养,不学诗就无法适应社会的礼仪要求,所以说《诗经》是中国艺术学研究必读经典。学习《诗经》对于了解民族艺术传统具有巨大的作用。《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德育教育与《诗经》的艺术教育合为一体。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大量的艺术现象其根源统于《诗经》,《诗经》是中国艺术文献的元典。
《诗经》的节奏、旋律、情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道德体系与语言体系,《诗经》的德育教育作用非常显著,周代有“乐德”之教,教育士子做到以下几点:1.中,为人要忠信;2.和,处事要刚柔相济;3.祗,对人要恭敬礼貌;4.庸,做事要持之以恒;5.孝,对父母要孝敬;6.友,对兄弟姐妹要友善。以此六种品德为“六德”,“六德”即乐德。教育贵族子弟要“以六德为本”。艺术发生与诗歌有密切的关系。音乐舞蹈是时间艺术,时间艺术难以保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流传下来的唯有静止的文字与岩画。古音已失,怎样让《诗经》重新插上音乐的翅膀,使诗三百篇变为可以朗诵、演奏、歌唱、舞蹈的史诗?从艺术的角度破译、修复、还原,用艺术表现的方法再现《诗经》的艺术风采是艺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0)《诗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元典,中国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都与《诗经》有关联,这是艺术学研究要特别注意的现象。《诗经》与音乐的关系,《诗经》与绘画的关系,《诗经》与民俗艺术的关系都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修身为学必须先学《诗经》,故曰:“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教科书,画家孙多慈说:“吾父(孙养臞先生)授吾以《毛诗》,曰:‘此《诗》也,人间之至文也;然亦画也。’”中国艺术自成体系,单学科的研究难以还原古代艺术的历史真相,《诗经》研究需要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民俗等多学科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