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周礼》六艺与六经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和技艺,礼是关于礼节、仪式的知识;乐是祭祀等场合的音乐,礼乐往往联系在一起;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这六种才能和技艺在周代称为“六艺”,以教育“国子”即贵族子弟。这六艺是六种知识与技艺。所以说六艺关乎六种技艺,六艺与六经不能等同。六经是六种典籍图书(6),即《礼》、《乐》、《书》、《易》、《诗》、《春秋》。
孔子晚年整理周官典籍,六经非孔子之书。(7)儒家学派是中国第一个私家学派,经历了其学在官府到其学在民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又由民间学派到汉儒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学术经过典籍整理,取得了“经学”的至尊地位,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使中国文化具有了重视礼仪、音乐、等级、形式的复古倾向,它对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异常重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缺乏关注,造成中国艺术的伦理发达,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匮乏。
六经之说见于《庄子·天运》和《礼记·经解》。“经”是不可以改变的经典。经位于中国古代文献图书目录之首。“经”的含义是经常,是不变的途径,是学术研究的经纬标志。其中最重要的义理是“敬”,指对人的尊敬。孟子讲“四端”,人要有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8)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给学生袁振藻题字“庄敬曰强”,就是要求对人要尊敬,就可以自强。六经是儒家的经典,用道家的话说即儒家的道,这个道是可以说明的道,是礼乐文明的人文之道,不是自然科学的自然规律之道。汉代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对六艺的作用解释说: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9)
在位之君子用《诗》、《书》引导人的志向,以《礼》、《乐》传达美好的伦理等级关系,以《周易》、《春秋》使人明白历史与事物发展的规律。
关于经的含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经,织也。从丝巠声。”竖排的纵经线与“织横丝也”的纬线,并称经纬。段玉裁注曰:“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天地之常经。”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在宗教领域里,凡是教主撰作、阐述的典籍也称之为经,如佛教的《金刚经》、老子的《道德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经具有传播贯穿古今之“道”的重任。张华《博物志》曰:“圣人制作曰经。”孔子撰写或整理过的书,也就称之为经。汉代班固《白虎通》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10),故曰五经,言不变之常经也。”经有常的含义,经书是记叙天道常理的书。刘熙《释名·典艺篇》说:“经,径也,典,常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桓谭《新论》曰:“经者,常行之通典。”经是指记叙天道、人事、常理的书。《说文》曰:“丝织纵也。”段注:“古所谓横直曰衡。纵,《毛诗》云‘横从其亩’是也。本不作纵,后人妄以代之。织之纵之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周易》有“五经”之首的称誉,又名《易经》,对中国古代历史、诗歌文学、天文历法、算术、地理、中医、艺术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可以从《易经》中得到解释。《尚书》记载有珍贵的上古艺术文献,《诗经》与音乐、舞蹈有关。《周礼》、《仪礼》、《礼记》与民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不读礼无以立,不读诗无以言,中国艺术学研究要重视读经,才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经学是记录先秦时期中国关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思想成果,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经典文献,引领着千百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史和方法论。
不了解经学就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源头,经书中有大量关于艺术的文献史料。儒家经书有十三部著作,称为《十三经》。《十三经》分别是《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约65万字左右,历代学者的注释极其丰富,是国学的精华。经书文献散佚也很多,现存约3900部,近5万卷。存世著作有《十三经注疏》。孔子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礼,修春秋”,删定六经。孔子自己说删《尚书》,整理《诗经》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述而不作”。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说:
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于国史。
由于《乐经》散佚,或说《乐》本无经,所以到汉武帝时改为“五经”,设置五经博士,故有“五经六艺”之说。后合《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三传成为九经,唐开成中有“九经”之刻石。宋代李至、刘敞各有“七经”之说,其后或为“十经”,或为“十一经”。后来又以《尔雅》、《论语》、《孝经》、《孟子》并入,成为“十三经”。中国古代学者对经的研究方法或为传,或为记,或为笺注,或为疏解,或为章句。
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为四民之首,《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知识与技能是周代士子即预备官吏必须掌握的本领。礼、乐教育培养了政治礼仪与封建等级制度观念;射箭、御马的教育培养了军事体育才能;《尚书》与《周易》是学习上古历史知识研究推算事物发展规律,培养从政办事能力与辅助君主治国的政治智慧的课本。以礼、乐为德,以射、御为武,以书、数为文,六艺可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周代士子素质教育。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原儒》说:
孔丘,他是殷民族的遗民,他们那一圈子的人,都是依靠着殷民族的文化遗产在过着“儒”者的生活:(一)他们是很贫穷的,往往在“陷于饥寒,危于冻馁”;这是因为他们不务农,不做劳务,是一种不耕而食的寄生阶级。他们每每受人轻视与嘲笑,但他们却保留一种倨傲的遗风。(二)他们有他们的职业,那是一种宗教的职业:他们熟悉礼乐,人家有丧祭大事,都得请教他们。因为人们得请他们治丧相礼。所以他们虽然贫穷,自有他们的崇高的社会地位。
孔子教授学生六经。经文简略,经义深奥,孔子便倾其学识整理修订了六艺,对其含义做了补充和发挥。孔子的学生以及后学接受老师的传授,并且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写定,就叫“传”(读“船”音)或者“记”。《礼记》是汉代经师传授《礼经》(《仪礼》)时的说明、补充材料汇集,是读《仪礼》时的笔记。《乐记》是对《乐经》的理解。“传”和“记”是传授、记录的意思。《史记》记载的孔子六艺与《周礼》六艺与有很大的不同。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孔子曰: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11)
汉代司马迁认为六艺可以解决人世间的众多问题,所谓:“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孔子六艺阐释了六艺的功用归于一个目的即维护社会的次序。以《周礼》节制人的欲望,以《乐记》阐发中和的心境,以《尚书》记载上古的历史,以《诗经》抒发人的情感,以《易经》推算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春秋》之事明了人间道德与正义。孔子六艺删除了《周礼》六艺中的“射、御”二艺,增加了《诗经》与《春秋》二书,加强了历史与诗歌的教育,将诗歌从礼仪、音乐中独立分离出来。
《周礼》六艺与孔子六艺比较表
对于“六艺”有两种解说,《周礼·大司徒》记载的六艺是六种技艺,不全部是书,所以称为六艺,六艺主要是六种知识与技艺,即: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2)
《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整理的六艺是六部典籍,是六部书。即: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13)
孔子治“六艺”将“数”具体为《易》,删“射”和“御”,增《诗经》、《春秋》;而“射”和“御”是射箭和驾御马车的技术,属于“技”的范畴。周礼六艺有射、御二术,为古代征战之术,孔子六艺无射、御二术,改为《诗经》、《春秋》,郁郁乎文哉,孔子以仁爱为核心思想,厌恶杀伐,为中国文化埋下了文弱的病根。此后北宋不敌金人,明代不敌满人,甲午不敌日本,皆重文轻武,重视八股锦绣文章,轻视百工技艺之故,千百年来儒家文化使得中国成为郁郁乎文哉的文明之邦与文弱之国。
儒家文化重礼仪、重伦理、重等级、重名分,好大喜功,具有礼仪音乐的艺术性表演,可以造成歌舞升平的祥和气氛,通过庄重的礼仪形式,彰显统治者无上的地位,具有恢复周礼的复古保守性,却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在六艺之中,礼乐不分,与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礼乐是一个整体,这也是《乐记》保存在《礼记》之中的原因。《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文献。《周礼》文字记载了古代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服装的艺术文献,六艺之中《礼记》、《乐记》、《诗经》与艺术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曰: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源。(14)
《易》,即《易经》,传为伏羲或周文王所作。分为上下篇,主要是六十四卦及卦辞和爻辞。《易传》有十篇,是对《易经》所做的解释,相传是孔子所作。《易经》与《易传》合称为《周易》。《周易》与《春秋》是关于事物发展之“道”的经书。中国古代技术图书文献的数量甚少,无法与经相比较,“重经轻技”成为儒家文化的特征。《直斋书录解题·小学类小序》对书法艺术文献的观点颇可值得玩味:
自刘歆以小学入《六艺略》,后世因之,以为文字训诂有关于经艺故也。至《唐志》所载《书品》、《书断》之类,亦厕其中,则庞矣。盖其所论书法之工拙,正与射御同科,今并削之,而列于杂艺类,不入经录。
书法艺术书籍不能够进入儒家经典,因为书法是技艺,书法与射箭、御马之技相同,不得入经书。今有人误以为六艺之“书”是书法,大谬也。六艺之书是指《尚书》,书法作为技艺之书不得入六艺之列。同样,后世的音乐之书也不得收入经部,经部之乐是宫廷祭祀的雅乐,坊间俗乐不得进入经部,后世乐府不得进入儒家“六艺”。《直斋书录解题·音乐类小序》说:
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
在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七略》中,将《六艺略》放在首位,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贵族子弟必修的课程,学在官府。西周覆亡后,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六艺教授弟子,开创了学在民间的风气。六艺的局限性是以孔子整理的典籍为主,称之为经,非孔子整理的著作不得入经书,《道德经》与《山海经》虽然名为经却不得入儒学经部,《道德经》、《山海经》却真正是“谓之天地之常经”的哲学、历史、民族、地理书籍,《四库全书》将诸子百家放在子部,孔子整理的典籍放在经部,这是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的学术地位。六经典籍书名无一是经,《周易》、《尚书》、《周礼》、《毛诗》、《春秋》内容为古代哲学、历史、礼仪、诗歌,六艺经典没有《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缺少《山海经》的地理与神话。中国经典著作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失,其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王朝的兴替和历代礼仪制度上,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籁之上,而不是自然世界的地籁与天籁,导致中国的自然科学不发达。这是孔子儒家文化的局限。
《山海经》十八篇的作者不详,各篇著作的时代亦无定论,估计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其中有十四篇是战国时期作品,《海内经》四篇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地理及风物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古代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研究有文献史料价值。今天在解读汉画像石时,《山海经》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文献。
六经构成儒家礼教、乐教和诗教的教育体系。历代统治者提倡读经,要求做到彬彬有礼、弦歌不辍、舞乐蹁跹,达到歌舞升平的统治目的。《诗》的内容非常丰富,代表了先秦时代的文学成果。《书》是指《尚书》,记载了上古时代的历史。《礼》是指《礼记》,代表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乐》是指《乐记》,代表了古代士大夫贵族阶层的礼乐修养。《易》是指《易经》,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礼记·经解》说: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良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15)
中国古代的诗教、书教、礼教、乐教以及《易》、《春秋》从诗、书、礼、乐、哲学、史学六个方面进行治理天下的国民教育,其中诗、礼、乐以艺术的形式构成一个载体,表现出易与道,仁与义的治国根本规律。六艺各有其用,相互不能取代。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16)
音乐具有“和”的作用,具有体现社会和谐的教化作用。从“六艺”到“六经”,经过孔子整理,阐明六经的义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天道、人事、常理与艺术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