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医崛起】
宋室南迁,从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带涌来了大批官宦和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精通医学的,有的还是职业医生,有的则家中自办药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江南一带带来了不少新的医学资源,使发源于北方的医学思想得以在吴地传承与发扬,促进了吴门医派的发展。在南宋,苏州先后出现了医院和药局。现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宋代石刻《平江图》,在图的东南隅上镂刻着“医院”两字。据考证,这所医院创建于宋嘉定年间,后来变成了专治囚犯的“安养院”。这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医院,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实物可考,并且定名为“医院”的最早一所医院。元末明初文人王伟曾言“予观近时言医者,莫盛于吴中”。元代吴门中医进入了初步的发展时期,约有医家58人,其中有九大世医家族,计有53人,如葛氏世医、韩氏世医、昆山郑氏女科等。“儒医多”亦为元代的显著特点,许多文人因战乱而由文转医或因儒通医,如刘岳、倪维德、王国瑛、葛应泽、陆文圭等。元末明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苏州,在其游记中提到苏州“医士甚众”。
明代吴门医派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约有医家392人,存世医学著作68部。在世医、儒医众多的基础上,因明初定都南京,使明代吴门涌现了大量的御医、医官,苏州召至太医院的医家共计72人,并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如盛寅一门,有盛寅、盛宏、盛皑三人;薛铠、薛己与刘观、刘溥父子御医等。学术思想也呈现争鸣之景,易水学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等得以形成、传播与继承,并撰写出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期间,明朝正德年间御医、院判、吴县人薛己为明代吴医之代表。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父薛铠,字良武,为太医院医士,治疾多奇,以儿科及外科见长。薛己得家传,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精通内、外、妇、儿各科。1506年,薛己补为太医院院士,1511年升任吏目,1514年升为御医,1519年任南京太医院院判。薛己离职后,不辞辛苦,常远到嘉兴、四明、下堡、横金等处行医。薛己一生医著颇丰,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他自己的著述,有《内科摘要》2卷、《妇科撮要》2卷、《过庭新录》(一名《保婴金镜录》)1卷、《外科发挥》8卷、《外科新法》7卷、《外科枢要》4卷、《正体类要》2卷、《口齿类要》1卷、《疬疡机要》3卷、《外科经验方》1卷。《内科摘要》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命名学科及书名者,《疬疡机要》是麻风专著,《正体类要》是正骨科专书,《口齿类要》是口腔和喉科专著,都是现存最早的专科文献。第二类是经他校注和增补的著作,有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24卷、《外科精要》3卷、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1卷、王纶《明医杂著》6卷、倪维德《原机启微》3卷、薛铠《保婴撮要》20卷。薛己校书,常附以己见和医案。第三类纯属校刊性质,有滑寿《十四经发挥》3卷、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1卷、徐用诚《本草发挥》4卷、陶华《痈疽神秘验方》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