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Rood技术

一、概述
Rood技术又称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或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一名具有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双重资格的Margaret.Rood提出。Rood疗法是在皮肤的特定区域利用不同的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按照个体发育顺序,促进或抑制该区域的皮肤感受器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诱发出有目的的较高级的运动模式。人体的运动模式是从出生时就已存在的基本反射模式中发展出来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被应用,并通过反复的感觉刺激不断地被修正,直到大脑意识水平达到最高级控制。
Rood的主要治疗理念是应用外感受性感觉刺激使机体产生运动性和稳定性。运动性是以保护人体本身的迅速反应和离开刺激为特征。稳定性是以加强运动控制和避免运动过度为特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躯体运动系统具有促进运动性和稳定性的作用;躯体感觉系统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异性成分有保护和辨别功能,与运动有关。非特异性成分有静态和维持性质,并与运动系统的稳定成分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成分对机体变化敏感,并产生明显的躯体运动样间歇反应,它的副交感成分具有反复的使躯体稳定的功能。Rood的治疗方法是与躯体、自主神经、精神因素相互联系,通过影响本体感受器、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达到易化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Rood把神经生理学和动作发育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如小儿脑瘫、成人偏瘫以及其他运动控制障碍的患者。她一生致力于临床治疗和教学,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二、基本原理

(一)感觉的传导通路

正确的感觉刺激可诱导出人体正常运动模式和肌张力。人体感觉刺激是通过两种感觉传导通路发生作用的。

1.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是指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一般皮肤感觉有4种,即对皮肤的机械刺激产生的触、压觉;温度刺激产生的冷、热觉以及伤害性刺激产生的痛觉。浅感觉传导通路是与γ传出无关的皮肤-肌肉反射通路。即刺激皮肤上的毛发,通过毛发感觉传入神经,经脊髓-丘脑束到达大脑皮质运动区,引起锥体束始端细胞兴奋后,经皮质脊髓束传到脊髓,再由α纤维传出到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效果。

2.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与γ传出有关的皮肤-肌梭反射通路。即当刺激覆盖肌腹、肌腱附着点上的皮肤,将冲动传入脊髓,通过γ纤维传出到肌梭,根据不同的刺激和方向对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的效果。
人体的肌肉分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在完成某一动作时,它们大部分情况下是协同收缩。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患者,大都是肌张力失去平衡。因此调整肌肉张力可以改善运动功能,Rood技术通过输入正确不同的感觉刺激来诱发人体预期的肌肉反应和正常的肌张力。临床中进行感觉刺激时应注意,①感觉刺激适当:人体感觉性运动控制是根据个体的发育水平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逐渐发展到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不同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诱发不同的肌肉反应,而肌肉的反应又可以提高脊髓以上中枢对这些反应的控制能力。所以,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选择正确的刺激手法,才能引起肌张力正常协调发展。②完成动作具有目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体完成某一动作时,是大脑皮质的高级中枢发出指令,通过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皮质下中枢,使人体的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协调收缩完成的,因此,治疗师在训练患者时应选择适当的刺激方式作用于治疗部位,通过选择性的强化肢体主动肌的收缩或拮抗肌的抑制使肢体有目的伸展或屈曲。③反复强化感觉运动反应:人体大脑皮质并不直接支配和控制单一肌肉,患者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在运动的目的上,诱发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对动作的控制能力。治疗师给患者治疗时要提醒患者反复感觉,仔细体会刺激后的肢体运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患者在训练中反复掌握动作要领,才可达到理想目的。

(二)根据人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

Rood按个体发育规律来说,人体从整体考虑是从仰卧位屈曲-转体-俯卧位伸展-颈肌协同收缩-俯卧位屈肘支撑-手膝位支撑-站立-行走这样的顺序发展。从局部考虑一般是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先尺侧偏斜、后桡侧偏斜,最后旋转。在远近端孰先孰后方面为肢体近端固定-远端活动→远端固定-近端活动→近端固定-远端活动技巧的学习。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从发育的观点以及患者实际情况按照发育的顺序从低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进行治疗。

(三)根据特定的感受器引发特定反应

Rood认为人体特定反应有三条通路:通过自发神经系统引出的自稳态;通过脊髓的反射性保护反应和脑干的适应性反应;这三条通路是通过四种方式来诱发运动反应的。①快速重复性的感觉输入产生持续的反应,如电动毛刷,它激活非特异性感受器沿c纤维和γ纤维将冲动传给支配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肌梭;②简短刺激引起同步运动输出,可以证实该神经的反射弧是完整的;③持续的感觉输入可以产生持续的反应,如重力,无论是坐、站、卧、还是皮肤的外在感受器与支撑面接触,释放冲动给大脑来强化重力的存在;④缓慢、有节律地重复刺激可以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如摇椅上缓慢的运动、听轻音乐、对足底和腹部等部位的按压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放松。
三、Rood疗法与运动控制

(一)运动控制形式方面

Rood将运动控制分为活动控制、稳定性控制、在稳定基础上活动、灵巧性技能活动四个水平。即是交互支配、协同收缩、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发育的过程。

1.交互支配

是一种出生后早期具有保护作用基本的运动形式,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而完成,这种运动模式是脊髓和脊髓上位中枢控制的,如新生儿翻身动作。

2.协同收缩

是人类运动发育最初的重要功能,是一种静态的主动肌与拮抗肌共同收缩形式,它使人体能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体位或稳定一个物体。

3.粗大运动

是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即人体一边支撑体重一边活动,它的活动形式表现为远端关节固定,近端关节活动,如四点跪位时身体的前后摆动,此时腕关节和足部远端是固定的而肩胛带和骨盆是自由活动的。

4.精细运动

它是运动的最高级形式,是一种技巧性运动,它要求近端关节固定时远端部位是活动的。如自由行走、手随意的活动等。

(二)运动控制发育的水平方面

Rood将人体运动控制发育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1.关节的重复运动

它最初出现的是肌肉的反复屈伸,全范围收缩。是支撑体重时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完成的运动模式。如新生儿仰卧位自由的活动。

2.关节周围肌肉的协同收缩

此阶段是各肌肉的共同收缩下能支撑体重,表现为肢体远端关节活动,近端固定,是改善远端关节,固定近端关节功能的基础。

3.远端固定,近端关节活动

即人体一边支撑体重一边活动,如婴儿在四肢处于手膝位支撑阶段,未学会爬行以前,先手脚触地,躯干作前后摆动,颈部肌肉同时收缩时头部活动,上肢近端肩关节,下肢近端髋关节移动,远端双手和双膝紧贴地面固定。

4.技巧动作

此阶段是表现肢体近端关节固定,远端部位活动,是一种技巧性运动阶段。如行走、爬行、手的使用等。

(三)运动控制模式的应用

Rood运动控制模式的应用主要是运动控制障碍的脑损伤患者,根据人体发育规律常有8种运动模式(图2-4-1)。

1.仰卧位屈曲回缩模式(屈曲逃避反射)

仰卧位时以第十胸椎为中心的肢体屈曲,上肢在胸前交叉,下肢屈曲,双侧对称,交叉支配。身体前面被得到保护。是一种防御姿势。Rood用这种模式治疗屈肌张力低和伸肌张力高的患者(图2-4-1a)。

2.转体和滚动模式(翻身)

身体同侧上下肢屈曲,此时人体躯干侧屈肌群被激活,完成转体或滚动动作。临床用于仰卧位时张力性反射占主导地位的患者(图2-4-1b)。

3.俯卧位伸展模式(腹部支撑)

仰卧位时以第十胸椎为中心的头、颈、双肩、躯干、双下肢充分伸展,它是人体站立时伸肌群稳定过渡阶段,这种姿势最稳定,但一般很难采取和保持这种体位。伸肌张力高的患者应避免用这种模式(图2-4-1c)。

4.颈肌协同收缩模式

俯卧位时能抗重力抬头,此时患者颈部屈肌群和伸肌群必须有良好同时收缩功能才能保持头后仰,它是先于躯干和四肢的同时收缩最早出现的模式,它可以促进头部的控制,诱发紧张性迷路反射。临床用于弛缓型脑瘫患儿,以训练头的控制(图2-4-1d)。

5.俯卧位屈肘支撑模式

俯卧位,肩前屈,肘关节负重,此时脊柱被充分牵张,同时加强了肩关节的稳定。这种体位可以开阔患者视野,并获得患者移动的机会,临床用于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图2-4-1e)。

6.膝手支撑模式

当患者颈和肩能保持稳定时,利用该体位可以促进躯干和下肢共同收缩。支撑时由静态开始过渡到动态、支撑面由大到小、支撑点由多到少。静态时躯干由于重力的影响,脊柱、双肩、骨盆都得到了牵张,动态情况下练习重心左右、前后、对角转移,可以诱发平衡反应(图2-4-1f)。

7.站立保持

人体能够站立,双下肢要能均匀的负重、身体重心在双下肢之间转移。这种模式需大脑有较高水平的支配能力。如调整反应和平衡反应。临床训练时先双下肢站立保持稳定,然后单腿负重再重心转移。站立姿势可使上肢被彻底解脱负重后,能够用手从事一些功能性活动(图2-4-1g)。

8.行走

步行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体协调性、稳定性和技巧性能力的体现。正常步行是能够支撑体重、保持身体平衡,一侧肢体固定另一侧肢体移动。它是一个复杂而身体各个部位又相互协调,连续的组合过程。行走增加了人体的活动,训练步行时,首先要详细的对步态进行分析,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图2-4-1h)。
图2-4-1 人体发育的8种运动模式
a.仰卧位屈肌回缩;b.翻身;c.腹部支撑;d.颈部肌肉共同收缩;e.俯卧位肘支撑;f.卧位膝手支撑;g.站立保持;h.行走
四、治疗常用工具

(一)毛刷

各种硬度。若使用电动毛刷,要注意转数,转数超过360转/s有抑制神经系统的作用。

(二)冰

诱发时-17~-12℃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抑制时无特殊限制。

(三)振动器

振动器频率应适中,不要太高,否则神经纤维无反应(Ⅰα纤维450Hz以下,Ⅱ类纤维250Hz以下才有应答)。

(四)橡胶物品

各种弹性橡胶,如自行车车胎、带状生橡胶、可改变负荷的橡胶等诱发肌肉收缩。

(五)仿锤体筒

圆棒(抑制手指、脚趾屈肌紧张)支撑器。

(六)压舌板(抑制舌肌紧张)

婴儿舔弄的玩具(进食训练初期使用)。

(七)音乐刺激

各种诱发嗅觉的物品。

(八)沙袋(有利于固定体位诱发运动)

各种不同重量的球。
五、治疗原则
通常按人体发育顺序刺激由近端开始向远端发展;从头部开始向骶尾部结束;先进行双侧运动,过渡到单侧运动,最后旋转运动;先进行外感受器刺激,后进行本体感受器刺激;先诱导早期的粗大运动开始,逐渐发展至精细运动;诱发反射运动开始过渡到随意运动。
六、治疗方法和技术

(一)经皮易化技术

是对皮肤外感受(痛、温、触觉感受器)给予刺激的方法。Rood利用冰、毛刷对皮肤感受器进行刺激,将能量产生神经冲动,其传入纤维由后根外侧(细纤维部分)入脊髓在后角胶状质区更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分别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到丘脑。引起与刺激相适应的反射活动。神经冲动最后到达大脑皮质一定区域,发生作用。

1.触觉刺激

包括快速刷擦和轻抚摸。

(1)快速刷擦:

临床上一般用徒手或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硬度的毛刷对被易化肌肉的同髓节水平的皮肤感觉区给予快速刷擦,以刺激c纤维诱发主动肌,抑制拮抗肌的手法。这种方法使用后维持30min效果最强,宜在其他刺激手法之前使用。刷擦方法分为两种。刷擦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行,使用电动毛刷时要选择适合的频率,超过360转/s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1)一次刷擦:

在相应的肌群脊髓节段皮区刺激(皮肤感觉区,脊髓水平的促进肌群及功能)(表2-4-1)。若30s后无反应,可重复3~5次。
表2-4-1 脊髓节段分区与促进肌群及功能
图2-4-2 轻触摸手指背侧皮肤

2)连续刷擦:

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进行3~5s的来回刷。诱发小肌肉时每次小于3s,休息2~3s再重复,每块肌肉刺激1min,诱发大肌肉时间隔小于3s。

(2)轻抚摸:

又称轻刷,是指用驼毛刷子、棉棒或手指对患者手指或足趾间隙的背侧皮肤、手掌或足底皮肤刺激以引出受刺激肢体的回缩反应(图2-4-2),一般刺激频率2次/s,重复10次,每次治疗3~5回,每回间隔30s。反复刺激这些部位还可以引出交叉性反射性伸肌反应。

2.冰刺激

临床上用的冰是刚从冰箱取出的(温度-17~-12℃)。冰刺激方法有一次刺激法和连续刺激法两种。
一次刺激法:一次快速地用冰擦过皮肤。
连续刺激法:将冰按每3~5s 5次放在皮肤局部之后用毛巾轻轻擦干,防止冰化成水,直到皮肤发红,一般30~40min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冰可以引起交感神经保护反应使血管收缩,应避免在背部脊神经后支分布区刺激;用冰刺激手掌和足底或手指与足趾之间背侧皮肤时,可引起与轻抚摸相同的反射性回缩,当出现回缩反应时,可对运动肢体给予适当地加压,来提高刺激效果。

(二)本体感受性易化技术

是指通过刺激人体肌梭、肌腱、关节内本体感受器达到促进肌肉收缩,稳定关节的技术。

1.叩打

轻叩皮肤可刺激低阈值的α纤维,引起皮肤表层运动肌的交替收缩,低阈值的纤维易于兴奋,通过易化梭外肌运动系统引出快速、短暂的应答。用指尖轻叩患者手背指间或足背趾间皮肤及掌心、足底(图2-4-3),通过3~5次叩打均可引起相应肢体的回缩。重复刺激这些部位还可以引起交叉性伸肌反应。轻叩肌腱或肌腹可以产生与快速牵拉相同的效应。

2.牵伸肌肉

快速、轻微地牵拉肌肉,可以立即引起肌肉收缩。利用交互神经支配的原理牵拉内收肌群或屈肌群,可以促进该群肌肉而抑制其拮抗肌群。牵拉手或足的内部肌肉可以引起邻近固定肌的协同收缩,例如用力抓握或用力使足底收紧可对手和足的小肌群产生牵拉,如果这一动作在负重体位下进行(肘、膝跪位),还可以促进肘、膝肌群的收缩(图2-4-4)。
图2-4-3 刺激足背区域
图2-4-4 肘、膝跪位牵伸

3.挤压关节或骨突处

用力挤压关节可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使关节间隙变窄;挤压肌腹可引起与牵拉肌梭相同的牵张反应。例如患者处于仰卧位屈髋屈膝的桥式体位、屈肘俯卧位、手膝跪位、站立位时抬起一个或两个肢体而使患侧肢体负重等。若对骨突处加压具有促进与抑制的双向作用,如在跟骨内侧加压,可促使小腿三头肌收缩,产生足趾屈动作;相反,在跟骨外侧加压,可促进足背屈肌收缩,抑制小腿三头肌收缩,产生足背屈动作(图2-4-5)。

4.振动刺激

振动刺激可以解除皮肤过敏,抑制伸张反射,使肌群发生整体的紧张程度变化。刺激一般作用于肌腹,起到促进该肌收缩和抑制拮抗肌的作用。振动频率为每秒100~300周,如用高频振动的按摩器会得到更大的效果。使用50~60周/s或低频振动电按摩器,可使刺激沿脊髓后索上行,向高层神经中枢传导。使用振动刺激时应注意:
(1)振动器与皮肤接触不得过度用力,以免影响振动效果。
(2)刺激时间以不产生热和摩擦感的状态下,停留1~2min为宜。
(3)患者应取适当的体位,振动屈肌群宜取俯卧位,可增加反应强度。
图2-4-5 挤压关节
a.站立位患肢负重;b.跟骨外侧加压
(4)室内温度应适宜,冷的环境可使肌肉收缩,热的环境对皮肤进行振动刺激效果最好。
(5)儿童不宜在关节附近使用振动疗法。对3岁以下小儿不宜使用振动刺激。
(6)65岁以上的老人容易对振动过敏,使用应慎重。
(7)有锥体外系或小脑障碍的患者,使用振动刺激时应在评估后进行。

(三)感觉刺激抑制技术

适用于痉挛和其他肌张力增高的患者。

1.轻轻地压缩关节以缓解痉挛

该方法可使偏瘫患者因痉挛引起的肩痛得以缓解,在治疗偏瘫患者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时,治疗师站于患者患侧,一手托起患侧的肘部,使上肢外展35°~45°、患肘伸直,另一手将患者上臂向肩盂方向轻轻地推,使肱骨头进入盂肱关节窝,并保持片刻,可以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图2-4-6)。
图2-4-6 挤压肩关节

2.缓慢的轻擦背部

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师用指尖施加压力从其后头部开始沿背部脊椎两侧直到骶尾部,缓慢、反复的对后背脊神经支配区域进行刺激,两手交替进行,即一手到达脊柱底部,另一手从头部开始施以手法,一般连续3min。可反射性的使全身的肌肉放松。

3.加压肌腱附着点

在痉挛的肌肉肌腱附着点持续加压可使这些肌肉放松。如在手的屈肌腱上加压可缓解手的痉挛(图2-4-7)。

4.持续的牵张

持续的短时间牵拉或将延长的肌肉保持在某种位置数分钟、数天甚至数周,可以减轻痉挛。如屈肌痉挛明显的患者,可通过系列夹板或石膏托固定于肌肉延长的位置持续牵拉,必要时更换新的夹板或石膏托使肌腱保持延长状态(图2-4-8)。
图2-4-7 加压肌腱抑制肌张力
图2-4-8 持续牵张腕关节
图2-4-9 缓慢的翻身

5.旋转躯干

治疗师一手置于患者肩胛骨,另一手置于骨盆,缓慢地将患者躯干由仰卧位转向侧卧位,使躯干得到放松(图2-4-9)。

6.温湿刺激

中温刺激(水温30~35℃);不感温局部浴(水温34~36℃);热湿敷等。可以使患者肌肉松弛,痉挛、强直的症状缓解。治疗时间一般10~20min,1次/d。
图2-4-10 头颈部的放松摆动

7.缓慢摆动肢体

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头上方,右手掌放于患者后头部,左手放于头顶部,将颈部轻度屈曲,使患者头部呈画圈样缓慢的有节律的摆动(图2-4-10)。在摆动的同时给予颈椎关节施加轻微的压力。缓解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时,治疗师可对患者的肘关节进行被动缓慢的屈伸摆动;缓解下肢伸肌痉挛时,治疗师可握住患者踝关节牵拉并摆动双下肢。

8.远端固定,近端运动

让患者取手膝跪位,手部和膝部位置不动,躯干做前、后、左、右和对角线的活动。如果痉挛范围较局限,可缓慢地抚摩或擦拭皮肤表面,同样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四)特殊感觉刺激

Rood常用一些视觉、嗅觉和听觉刺激来促进或抑制肌肉;治疗师说话的音调和语气可以影响患者的动作、行为;视觉和听觉刺激可用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环境可以产生促进效应,而光线暗淡、色彩单调的环境则有抑制作用;节奏舒缓的音乐具有抑制作用,而明快的音乐则具有促进的作用。
七、常用诱发部位
Rood技术的躯体诱发部位有多种,本文列出了临床上常用的、易引出反应的诱发部位(图2-4-11~图2-4-14)。
图2-4-11 身体侧面诱发刺激部位
八、临床治疗方案
Rood技术的应用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按照人体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顺序进行治疗。如对肌张力过低的患者采用促进的方法,对肌张力过高的患者则采用抑制的方法。

(一)肌张力低下

对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婴儿发育迟缓综合征、感觉缺失和偏瘫患者的软瘫期的患者,采取快速、较强的刺激手法以诱发肌肉的运动,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快速刷擦

图2-4-12 身体前面诱发刺激部位
图2-4-13 身体背面诱发刺激部位
在患者主动肌群或关键肌肉的皮肤区域,利用快速、较强的刷擦刺激促进迟缓肌肉收缩。如诱发患者的腕背屈时,可对患者的前臂背侧皮肤进行快速擦刷;诱发患者的踝关节背屈时,可对患者小腿远端的前外侧皮肤给予快速擦刷。
图2-4-14 头部诱发刺激部位

2.整体运动

当某一肌群瘫痪时,同时影响了肢体的整体运动能力。可以通过正常肌群带动瘫痪肢体来实现整体的运动,促进肌肉无力部位的运动。即当一侧肢体完全瘫痪时可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达到整体运动的目的(图2-4-15)。
图2-4-15 健肢带动患肢运动

3.近端活动,远端固定

固定肢体远端,对肢体近端施加压力或增加阻力以诱发深部肌肉协同收缩,提高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稳定关节。

4.刺激骨突处

选择适当的叩击、快速冰刺激和振动刺激等手法刺激骨突部位引起患者肌肉运动,加强肌肉收缩。

(二)肌张力过高

对于痉挛性脑瘫、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等肌张力过高患者。采用抑制放松的手法为主,利用缓慢、较轻的刺激以抑制肌肉紧张,常用方法如下:

1.持续缓慢的牵拉降低肌张力

此法应用较广并比较有效,特别对降低颈部和腰部的伸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肩胛带肌等的张力是较好的方法。

2.轻刷法

利用轻刷擦来诱发相关肌肉的反应以抵抗痉挛的肌肉状态。轻刷擦的部位一般是痉挛肌群的拮抗肌。

3.正确的负重体位

临床中一般肢体负重的体位是缓解痉挛较理想的体位。如患者做四点支撑时,首先使患者的四肢关节保持在正常位置,治疗师通过对患者负重时关节的加压和加压刺激促进姿势的稳定性,在上肢只有肩关节的位置正确,不内收、内旋,才能提高前臂和手部的负重能力,达到缓解上肢痉挛的目的。下肢髋关节位置正确,没有内收和屈曲,才能达到理想的下肢负重(图2-4-16)。
图2-4-16 手膝支撑位缓解痉挛

4.反复运动

利用肌肉的非抵抗性重复收缩缓解肌肉痉挛。如坐位时双手支撑床面,做肩部或臀部上下反复运动可缓解肩部肌群的痉挛。

5.利用个体运动模式对抗痉挛

选择合适每个个体的运动模式。根据患者的个体发育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如屈肌张力高时不要采取屈曲运动模式,同样伸肌张力增高应避免使用伸展的运动模式。

(三)膈肌运动的诱发

对于膈肌运动减弱的患者可以通过促进的方法扩张胸廓下部改善呼吸功能。具体诱发方法如下:

1.刷擦

连续刷擦胸锁乳突肌可以使胸上部获得稳定性;按一定的方向连续刷擦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注意避免刺激腹直肌。刺激腹直肌收缩后可以引起胸廓下降,反而限制了胸廓的扩张;由锁骨中线向背部连续刷擦肋间肌;连续刷擦脊髓神经后侧第一支支配区域,可以使躯干获得稳定性。

2.冰刺激

在患者胸廓下缘、T 7区域,沿膈肌扩张方向进行一次冰刺激;在腹直肌以外的部位进行连续冰刺激以诱发膈肌收缩。

3.压迫法

治疗师在患者两侧胸锁乳突肌起始部给予压迫;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下,治疗师手持续压在患者腹部或背部各肋间,治疗师的手在患者吸气之前抬起(图2-4-17);患者俯卧位,治疗师手从第12肋缘向下持续压迫,吸气前抬手,诱发腹横肌收缩;沿胸廓下缘伸张压迫诱发腹外斜肌、沿髂骨边缘伸张压迫诱发腹内斜肌收缩。

4.叩击法

俯卧位,叩击第1、2腰椎内缘诱发膈肌收缩;仰卧位,患者膝关节伸展,用足跟沿下肢长轴方向叩击,可诱发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锁骨支等脊柱附近肌肉的收缩(图2-4-18)。

(四)吞咽和发音

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因为核上性延髓性麻痹引起吞咽和发音障碍,临床中通常以一些适当的局部刺激方法以诱发或增强肌肉活动为主,治疗时应注意刺激强度要适当。

1.刷擦法

用毛刷轻刷上唇、面部、软腭和咽后壁,避免刺激下颌、口腔下部。对于不能产生吞咽运动,食物含在口中的患者,治疗师可通过用手反复的在患者甲状软骨到下颌下方的皮肤进行擦刷,促进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的运动,从而引出吞咽动作。
图2-4-17 俯卧位吸气模式的诱发
图2-4-18 诱发脊柱附近肌肉收缩

2.冰刺激

用-17~-12℃冰棉签刺激嘴唇、舌头、面部、软腭和咽后壁、下颌部的前面。

3.抵抗吸吮训练

通过适当增加吸吮阻力,提高口部周围肌肉活动。

(五)诱发人体伸展模式(除肩外旋、肘屈曲以外)

俯卧位,治疗师利用连续刷擦的方法,在患者手指背侧和掌指部位诱发手指伸展;在前臂背侧诱发腕伸肌和拇长伸肌的收缩;在背阔肌腱处刷擦使其达到扩胸;在三角肌后部诱发上肢伸展;在颈背部诱发躯干和颈部的伸展;在臀基底部诱发臀大肌的收缩;在足底诱发腓肠肌的收缩。

(六)诱发肘支撑模式

1.俯卧位,患者先将头伸出床外保持住后逐渐使胸廓一半伸出床外,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使上肢屈曲。必要时通过颈部肌肉的共同收缩维持俯卧位肘支撑(图2-4-19)。
图2-4-19 诱发肘支撑身体模式
2.俯卧位,利用连续刷擦的方法,治疗师在患者颈部刺激诱发短屈肌收缩;在脊神经后支区域诱发颈部和背部伸肌;在C 5区域诱发菱形肌;在胸大肌的肌腹等部位刺激诱发肘支撑;先在仰卧位下后在俯卧位下治疗师在患者腋窝前面可诱发前锯肌收缩。
3.利用连续冰刺激的方法刺激患者胸大肌的锁骨部,也可以诱发患者肘支撑。
4.利用强挤压的方法在患者耳上部诱发颈长屈肌和伸肌的收缩;伸张压迫棘上肌肌腹;伸张压迫前锯肌的起始部;伸张压迫胸大肌的锁骨部都可诱发肘支撑。
九、注意事项
1.应用时,根据患者个体运动障碍程度和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水平,由低到高,由近端到远端进行治疗。
2.选择适当的刺激方式 促进技术可选叩打、快速刷擦、快速挤压牵拉等方法。抑制技术可选缓慢的摆动、轻挤压、持续牵张等方法。
3.选择适当的方法治疗 进行冰刺激和刷擦的促进作用仅在治疗即刻和结束后45~60s内有效;对体力明显低下的患者,应禁忌进行刷擦。在耳部皮肤、前额外1/3刷擦时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脑外伤,特别是脑干损伤的患者会加重意识状态;诱发觉醒和语言时,要避免用冰刺激痉挛手。
4.新生儿感觉诱发训练时,先进行口周围的触觉和味觉训练,再进行视觉、听觉训练,嗅觉的诱发放在最后。成人的训练顺序首先是视觉和听觉,其次是触觉、味觉、嗅觉。对帕金森病患者可利用嗅觉刺激激活全身运动反应。
5.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注意适当休息,避免患者出现疲劳。
(宋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