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卫生服务医院感染分级实用手册
- 李明 杜兆辉
- 3459字
- 2021-03-26 17:46:17
第二节 环境清洁消毒
1.何谓清洁、消毒、灭菌?
清洁是指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2.消毒、灭菌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低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或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3.使用紫外线消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
(2)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采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
(4)采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5)采用紫外线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和/或空气中悬浮粒子多时,应加大照射剂量。
(6)消毒时间需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照射后房间应通风换气,关灯后如需再开启,应间歇3~4min。
(7)室内有人时不应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8)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
(9)应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及消毒效果,紫外线强度计每年至少标定一次。
4.紫外线灯辐照度值监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监测方法:
①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特殊紫外线灯在推荐使用的距离处测定,带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的辐照度值。②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的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图1-2)。
图1-2 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照射前、照射后)
(2)结果判断:
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应符合GB 19258要求;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μW/cm 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射强度≥180μW/cm 2为合格。
(3)注意事项:
紫外线辐照计应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测定时电压(220±5)V,温度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强度指示卡应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紫外线灯管如何清洁?
紫外线灯管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灯管表面的清洁,避免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及辐射强度。建议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除。清洁紫外线灯管时,注意切断电源,擦拭时力度适中,忌用机油等有机溶液擦拭。
6.医疗区域布局流程应遵循什么原则?
医疗区域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同时须按照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7.环境与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基本原则有哪些?
(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洁与消毒的工作流程、作业时间和频率、使用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名称、配制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更换频率等。
(3)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4)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选择参考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5)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卫生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6)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7)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同区域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应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正确选择防护用品。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手卫生应执行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8)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铝箔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9)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10)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使用后宜单独洗涤和消毒。手工清洗与消毒:将擦拭布巾和地巾清洗干净,分别置于250mg/L和500mg/L的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自动清洗与消毒: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11)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2)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13)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4)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8.手消毒剂是否可以进行物体表面消毒?
手消毒剂主要以碘类、醇类、胍类、季铵盐类、酚类为原料,以水或者乙醇为溶剂制成。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则主要以氯类、含溴类,过氧化物类、醇类、酚类、季铵盐类消毒剂为原料,并根据物体的特点及表面清洁程度,选择不同种类及相应浓度。手消毒剂与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指标要求均一致,但手消毒剂作用时间更为迅速,而手消毒剂还增加了对白色念珠菌和自然菌的杀灭要求,同时在毒理学指标上,手消毒剂刺激相对较低,更安全。鉴于目前手消毒剂未有物体表面的临床试验且成本高于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因此,不推荐使用手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的消毒。
9.输液室和普通病房的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顺序有什么要求?
进行输液室、病房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时,若有污物应先移除,再清洁擦拭消毒,同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邻近患者的相关区域内所有环境和物体表面为一个清洁单元,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一个清洁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清洁单元的清洁工作。
10.病房内是否可以放置鲜花或盆栽绿植?
鲜花会诱发许多疾病,鲜花中的保鲜剂也是一种过敏原。对于一些呼吸疾患和易过敏人群,接触后可以引起喷嚏、咳嗽、气喘及全身瘙痒等“花粉症”。鲜花的花泥富含营养液,易造成细菌繁殖并飘浮于空气中,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和恶化,危及生命。绿色植物盆栽中的泥土产生的霉菌孢子会扩散到室内空气中,可能侵入人的皮肤、呼吸道、外耳道、脑膜及大脑等部位。WS/T 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中要求:不应在室内摆放鲜花、干花或盆栽绿植。
11.消毒地垫是否能起到消毒作用?
消毒地垫用来对鞋底、进入室内的推车等进行消毒,常用于肠道门诊、发热门诊、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门口等。近年来,消毒地垫已逐步取消使用,消毒地垫潮湿,消毒剂容易挥发,不及时清洗易藏污垢,导致细菌等微生物滋生繁殖,造成地面环境的污染。
12.卫生湿巾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有哪些?
卫生湿巾适用于手、皮肤、黏膜及普通物体表面的清洁杀菌。
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方法打开包装,取出卫生湿巾进行擦拭,使用后丢弃,多片包装打开后应及时封口。其中用于手的作用时间≤1min,用于完整皮肤、黏膜的作用时间≤5min,用于普通物体表面的作用时间≤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