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根据描述冠状病毒基本属于亲脂类病毒,可选择的消毒剂种类比较广泛,物体表面消毒一般推荐含氯消毒剂和75%乙醇。当发生感染暴发时,应强化清洁与消毒,目前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鉴于目前国家对其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建议清洁与消毒时提高日常消毒剂浓度或者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同时增加消毒频率,从环境上阻断病毒的传播。当国家疫情防控管理级别降低时,可进行调整。下面主要分诊疗区域和公共区域阐述物表、设备仪器清洁与消毒操作流程。

(一)诊疗区域

1.预检分诊处
对门诊大厅分诊台、各口腔科室预检分诊点、门诊部和口腔诊所分诊台所有物品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每天不少于4次,可选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如人流量增多,特别是暴露于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或有流行病学史的人员后,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次,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门诊科室
诊室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每天2次,作用30分钟。如发生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清洁污渍;如被大量(≥10mL)患者体液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湿材料清除污染物,再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每位患者结束治疗后,做好两名患者间的诊间消毒,对物体表面、仪器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可选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对于高频接触的表面(如口腔综合治疗台调灯把手、口腔综合治疗台控制台板按键、光固化灯把手等)可选用一次性薄膜覆盖,每位患者结束治疗后更换,并进行表面消毒。对于诊疗操作中反复使用的医用隔离眼罩/面罩,应在每次诊疗结束后,用75%乙醇进行清洁与消毒,并晾干放置在清洁区域。疫情期间候诊区可以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的方式进行地面消毒。
3.住院病区
严格按照《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10—2016〕做好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应保持通风良好,物体表面应每天至少2次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在住院病区执行清洁与消毒时,除按照先上而下、由洁到污的顺序进行,在由多名患者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的原则实施清洁卫生,可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时间为30分钟。病区医生、护士休息室建议使用常规清水湿式清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楼梯扶手、水龙头、饮水机把手等是消毒的重点区域,应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消毒时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为10~30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4.医技及辅助科室
对于医技及辅助科室也应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分诊台按预检分诊的消毒频次执行,例如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等部门工作区域,建议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擦拭。对于精密仪器,应根据仪器说明书,使用兼容性好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对于科室,可定期采用紫外线消毒。
5.接诊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者隔离区域
如若收治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对诊室和隔离区采取终末消毒,推荐采用有效浓度的高水平消毒剂,按照全面喷雾→作用30分钟→常规擦拭清洁消毒→再喷雾→作用30分钟→通风的流程进行。物体、仪器表面应彻底清洁消毒,一般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30分钟以上。空气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剂超低容量喷雾或熏蒸方式。

(二)公共区域

1.行政办公区域
地面以清水湿式清洁为主,接待患者的行政科室可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办公室门把手、使用的电脑键盘和鼠标定期用75%乙醇清洁与消毒,电脑其他部件表面先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大于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的湿抹布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其他办公设施如传真机和打印机的清洁与消毒也可用上述方法处理。
2.公共卫生间
应经常清洁与消毒,及时处理生活垃圾,每2小时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洗手池、地面、便池、隔板等。
环境清洁过程中使用清洁干燥的地巾和布巾,使用后的地巾和布巾不应重复浸泡在清洁用水、使用中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内。原则上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但是对于特殊疫情时期的防护,可进行强化清洁,减少病毒的传播。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应注意避开人群,错峰时期消毒。含氯消毒剂应现用现配,计算配比浓度,切勿使用过高浓度,造成人员的呼吸道刺激,参考配比方案见表5-2。
表5-2 常用含氯消毒剂的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