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面风痛指以局限在面部,或左或右,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疾病。常由外感风寒之邪,循经上犯巅顶、清窍引起本病,精神因素亦可诱发。包括西医学中的三叉神经痛。
刘老认为,本病以风、瘀为主要病因,治疗重在柔肝缓急、祛风止痉,病久者尤当注重活血化瘀之法。其病久者尤为难治,以下两案皆属此例。
肝风夹瘀
案1
康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08年4月21日。
左侧面颊疼痛2年。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面颊疼痛,痛剧如刀割,甚则面肌痉挛掣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止痛药仅能短时间缓解疼痛,须增大药物剂量,但又出现头晕、行走不稳,特来求治。刻下症见:左面颊疼痛阵作,如刺如灼,刷牙、洗脸即可诱发;面色黯红,口干不欲饮;舌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数。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
面痛倏忽而来,戛然而止,善行而数变,此风邪为患也,迁延日久则恐伤阴入络,宜早用柔肝通络法。
处方:白芍30g,甘草10g,全蝎10g,蜈蚣2条,三七片10g,醋延胡15g,泽泻10g。7剂,水煎,早晚分服。
服药后,面痛明显缓解;以此方加减,坚持服用1个月余,面痛消失,其病告愈。
本病发病部位在颜面一侧之口-耳-鼻-眶区域,为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在头面部的循行区域,而足厥阴肝经与胆、胃二经经气相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故肝胆火盛,或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引胃胆二经之气血升腾上逆,挟痰瘀等络之伏邪阻于面部,发为面痛。本例患者年过六旬,肝肾已亏,素有高血压病史;面色黯红,舌有瘀斑,疼痛如刺如灼,乃血瘀之象;面痛忽作忽止,风也。故辨为肝风夹瘀证,治以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三七、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止痉散(全蝎、蜈蚣)缓解面肌痉挛。患者口干不欲饮,服止痛药头晕,舌苔薄白,虑有湿邪,取五苓散之意,加泽泻10g。
风瘀阻络
案2
肖某,女,42岁。初诊日期:2009年5月13日。
突发左侧面颊剧烈掣痛,时作时止半年。
患者于半年前突发左侧面颊掣痛,时作时止,疼痛甚剧,难以忍受,每于刷牙时必作痛,遂不敢刷牙。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经江西病友介绍来诊,就诊时见:面色晦暗,左侧面颊皮肤粗糙;检查时引发疼痛,口角亦稍歪斜;舌下脉络迂曲,苔白,脉弦。
此风瘀阻络之证,宜祛风通络。
处方:川芎30g,白芍15g,细辛5g,全蝎10g,露蜂房15g,白僵蚕10g,夜交藤30g,白芷10g,三七片10g,醋延胡索15g,甘草10g。14剂。
二诊(6月15日):服上药后痛减,痛发已可忍受;服药1周后,疼痛每周发作二三次,半月后仅每周偶作1次。因在外省居住,来诊不易,故自取原方10剂,服后痛止,遂停药。
后因他病来诊,云面痛未再发作,且素有血崩之症,但药后月经量正常。忆有“华佗治崩中神方”,用川芎一味治“血崩各药不效者”,确有据也。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风痛”、“头痛”范畴。本病时作时止,属风无疑;患者面色晦暗、皮肤粗糙、舌下脉络迂曲,是为有瘀。故当祛风止痉、活血化瘀。方选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中川芎配白芷、细辛、露蜂房祛风止痛,川芎配三七、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芍药合甘草柔肝缓急;因口角亦稍歪斜,以牵正散之僵蚕、全蝎治之,通络化痰,祛风止痛,息风止痉。
《杂证总诀·头痛》认为:“(头痛)病初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气血瘀痹而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故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虫类药,如全蝎、僵蚕、蜈蚣、蜂房、蝉蜕等。本案川芎、全蝎、蜂房、细辛均用量较大,未见不良反应。患者血崩未言明,得川芎等活血化瘀而意外获愈,其因瘀致崩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