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重要讲话。在同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它上升为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血肉相连的国家战略,作为人民健康保障的重要依托,是国之大幸、民之大福、中医之大运。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推进中医事业的全面振兴、抓好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上下大功夫、做好文章,是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艰巨光荣的任务。

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中医药的科学普及工作曾经有过被忽视或重视不够的现象,一些人错误地将中医药科普看成“无关紧要的话外题”,将中医药科普工作者说成“不务正业的二道贩子”,将科普作品说成“抄来抄去的小儿科”等,把本来是目标一致的医学科学普及与医学临床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致使许多医务工作者不敢从事科普工作、不愿从事科普工作,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时代发展的呼唤、党和人民政府的号令、人民健康的需求,把科普工作再一次推向了前沿,广大医务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投入科学普及的滚滚洪流之中,成为这支队伍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主力军。他们所传播的知识,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成为健康养生内容的主旋律。在给人们带来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同时,不少医务工作者也因此扩大了自己本职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了各自工作的进步。如在社区做了健康科普讲座的医生,第二天就患者盈门;在电视台录制了健康养生节目的专家,很快招来了大批远方的患者。健康的科普宣传,直接影响老百姓对疾病认知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成为人们热烈追逐健康的风向标和求知的智慧库。科普对医学发展的高效推动、促进作用,让许多人重新认识它、评价它、选择它、喜欢它、拥抱它、利用它,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把科普作为必修课,将科普与临床工作一手抓,并在不断磨炼中成为既精通看病又善于做科普的多面手。

王祚邦主任医师就是这个“多面手”群体中的一员,作为深圳市中医院的骨干力量之一,他不仅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和专业性论文,在针灸、康复领域内大显身手,得到业内同仁和患者的认可,成为深圳市的名中医,而且在科普领域内大有作为,通过科普文章的撰写、科普讲座的举办,成为受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戴的“贴心人”。《中医是什么》的书稿,就是他在从事这一工作中总结出的心得,是他将中医临床与科普有机结合的心血之作。该书通过“中医基础”“中医诊病”“中医经络”“中药”“中医养生”五个方面的数十篇文章,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医药知识奉献给社会,也同时拓展了自己为民众服务的范畴。他的这些文章,既站在专家的高度,从学术上求真,又立足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应用上求实,把诸如“中医的阴阳五行”“中医的精气血津液”“中医脏腑的功能”“针灸不用药,何以能治病”“中医是如何做出诊断的”等老百姓时常关心而又不能完全说明白的问题一下子讲清楚了。该书具有选题精当、立论严谨周密、文笔生动平实、论述深入浅出的特点,通过作者亦理亦趣、亦评亦说的表述,拉近了医生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医学知识与生活需求之间的桥梁。书中不少文章提出的观点还具有新意,可谓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王祚邦主任医师在临床与科普的结合上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他的这种在保持中医学术科学性的基础上用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手段讲好中医故事的做法,值得效法。总结他所经历的路程,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编故事,把中医的知识用喜闻乐见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二是讲故事,把编好的故事用生动活泼的描绘、活灵活现的表述讲出来;三是“卖”故事,把反复锤炼的故事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推出去。这里的“卖”,指的是在传播、普及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价值,当然也不排除其产生的物质价值。他已经走过了编故事、讲故事的两个阶段,如今他要把这些故事汇集成册、公开出版,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并从中受益,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可以相信,这本书的面世必将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该书付梓之际,应作者之约写上这些话,是以为序。

2019年12月,北京

(温长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