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而真正赢得学生佩服的,是老师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在“素质教育”呼声甚高的今天,教师必然面临着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严峻课题。英国作家笛福曾说过:“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正处在成长中的一代青少年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从学校角度来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讲,就是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教育作为造就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育效果首先且最直接取决于每一位育人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当然这种素质必须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它包括较高的文化层次、良好的心理素养、健康的身体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纠正错误的勇气等等,它囊括了所谓“人格”的全部内涵。尤其在今天,文化水平作为一个硬指标已经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那么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等就成为体现教师素质、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讲得怎么样”了,而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报载,某机构对一部分中学生做了“你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比较集中地反映为:①知识渊博;②平易近人;③理解学生;④讲课生动。这看似简单的四点其实涵盖了当代青少年对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也正是教师人格魅力与自身素质的体现。

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

长久以来,青少年热衷于追星,这种现象往往被成年人嗤之以鼻。但我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却总是隐隐约约地感到这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在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些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可能我们没有发现。后来的一项调查印证了我的想法。我请一部分高一学生回答:拿你心中最崇拜的歌星与一位十分优秀的老师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位?学生的回答大体可以归纳为:①没有可比性;②喜欢歌星是暂时的,崇拜老师是永远的;③让我们崇拜的老师太少了。这一调查结果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第一,学生并没有真正丢失对事物的正确评价标准;第二,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提高了,而这种期待是时代发展赋予他们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去降低标准,而只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我们身边来。

老师吸引学生有着一个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即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老师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一种潜在的影响;老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都会引来学生的评议;甚至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就要求为人师者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为人师表”,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记得那年新高一军训时,其间下起了雨,孩子们在雨中继续操练,这时候班主任们由于没什么工作,去避避雨也是无可非议的,而我毅然走到雨中陪着学生们淋雨,心中似乎有一种更踏实的感觉。同学们纷纷被感动了,一再要求“老师您去避避雨吧,我们一定好好练”。事后学生们反映:“军训时还不熟悉您,但看到您作为岁数最大的一位班主任这样做,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了您,贴近了您。”

前不久,年轻班主任杨洪杰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一位同学在去为集体买奖品时自行车被盗,而且家长表示家庭生活不富裕。怎么办?不赔,于心不忍;赔,该由谁来赔?小杨老师求教于我,我首先提醒她,不要用“赔”这种说法,因为谁也不是直接责任人;作为班主任你首先拿出一点儿钱,在班里发出号召:“某某同学是在为班集体做好事时把车丢了,她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大家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她一把,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我先带头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快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将近200元钱饱含着师生们的情意送到了那位同学手中。我把这件事归纳为一举多得:①受损失的同学得到了补偿;②启发和调动了同学们的爱心;③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杨老师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回报——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凡为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树立各方面的榜样,鼓励学生“像某某某那样刻苦学习”,“像谁谁谁那样关心集体”,在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也会再一次地提起雷锋精神,孔繁森、李素丽、张海迪等时代楷模也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身边最直接的榜样——老师。

实事求是地说,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无非是在学习知识的旅途中比学生先走了一步,好像在道德、情操、人格上不应该对老师有什么苛求,尤其不能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像英雄人物那样成为学生的楷模。但是正像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因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我想这里所谓教师的“威信”就可以概括理解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会超过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所宣传的英雄模范人物。全国模范教师斯霞、丁榕给她们所教过的学生以终生教诲,孙维刚老师拖着重病之躯带领学生摘取的也绝不仅仅是奥林匹克数学奖牌。即使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当选过什么优秀、先进,在教育第一线默默耕耘,我们的敬业精神、良好品格、知识结构乃至高雅的气质、幽默的谈吐等,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校97届毕业生,现北京邮电大学的王强同学在评价他高中时的化学老师时说,“跟着王老师学化学,是我这一辈子的幸运”,因为王老师的思维方式使他终生受益。1993年一学生家长为让我给其孩子补课,硬是往我家放了200元钱,我到银行用这个学生的名字为他立了个活期存折。经过补课,中考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再通过他的班主任把存折交还给了他。家长感动之余告诫孩子“这才是你一辈子该学的东西”。我推崇卢梭的一句名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最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人格魅力需要不断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学生与社会的肯定,而且可以说每一位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人才评价标准的不断提高,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已成为教师真正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否则工作中将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效果。例如,有的老师课讲得十分出色,但由于缺少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常常是把对学生的批评、指责夹杂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对其敬而远之;有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正在教的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其实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降低了自己的威信;有的老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使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缺憾,都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沟通,妨碍着教与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制约着“教书育人”义务的圆满完成。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中有“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之说。我想,作为革命先驱的孙先生当日所言“学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文化知识,何况社会发展到今日,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愈发重要,愈发神圣,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阶梯。对于教育理论的探索、专业知识的研究、思想品德的自律、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以及言行举止的约束、自我形象的调节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把教师的学历称为硬件的话,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软件。硬件由教育主管部门考察,软件则只能经过广大学生的考核和验收。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将不仅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德——师之魂

从教32年,担任了27年的班主任工作。一届届走出校门的学生们用一句“做关老师的学生是我们的幸运”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我十分看重师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才二字,“人”在先,要成“才”先成“人”。教师教会学生做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有明确的做人标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浅可能会误人子弟,而师无德则会害人子弟,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榜样,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到、做好。

当年山东小姑娘杨晓霞因怪病截肢,引发了全社会的爱心大救援。作为一名老师,看到刚刚考上中学的小姑娘在痛苦中煎熬,我不能无动于衷了,于是拿着当时700元工资中的500元到医院去看望了她,紧接着育英中学组织的为杨晓霞献爱心的活动中,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我所带班级的同学们表现最积极,捐款最多,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当时的我已经50多岁,身患较严重的腰椎尖盘突出症,但我坚持每天早晨6:30从家出发,7点左右到校,而且越是恶劣天气我到校越早,用以身作则来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及年轻教师们。在我看来,师德就表现在这样的点滴小事上,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虽无惊天动地之举,但却是为人师者不可缺少之魂。

现在有一些教师在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宴请时心安理得,认为我给你的孩子付出了,这叫“有来有往”。而我认为,作为教师,你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可能就在接受了一份礼品之后而毁于一旦了。因此在经济上、物质上应该做到与学生和家长“纯净关系”。为了学生,时不时需要掏掏自己的腰包也是不可避免的。如自己拿钱买奖品,奖励进步的学生;学生生病买些水果去探望;学生家庭生活困难,适当地帮助学生;等等。

我经常向家长们讲的一句话就是:“请您不要破坏我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形象。”因为“无来有往”,我干得踏实,活得坦然。

由此,我也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学生普遍反映“关老师教会了我们做人”,而我也从学生那里收获了无与伦比的回报:2001年6月9日胆结石并发胆囊炎,我忍着剧痛坚持上课,想撑到6月18日结束课程,但6月13日被武警总医院强留住院急诊手术,取出了令医生都感到震惊的三块大石头。术后从麻醉中醒来,孩子们挤破了医院大门,排队探望我。高三的大男孩们提出:“老师,我们想抱抱您。”然后每个人俯下身来抱抱我,贴贴我的脸,这时的我不禁感叹:此时即使两眼一闭,我心也足矣,我把这看作是学生给予我的最高奖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对得起把孩子交到我手里的家长们,这是我为自己制定的师德底线。

面对孩子们一双双稚气的眼睛,凡为人师者都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师德大于天。

学会做一位“磁石”式的老师

在学校工作中,人们通常把一个教学班称为“班集体”,无论这个班级是好是差,是团结是涣散,都被冠以“集体”二字。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是不甚科学的,它混淆了“群体”与“集体”的界限,降低了作为“集体”应达到的标准,忽视了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严格地讲,并非任何的群体都可以叫作集体,只有那些开展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整合行动,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集体的水平而形成集体。而这个磨合过程,必须是集体凝聚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群体从产生到形成为理论上的共同体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当群体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价值规范为成员们所逐渐接受时,群体就会变得更加团结、整合,群体本身也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为集体。这一理论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集体形成的规律,我在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中,对这一理论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1995年秋季,新接高一(4)班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群体,45名同学来自十几所学校,新奇感、陌生感,再加上一部分没有考取重点高中的同学们的失落感等等,使他们带着种种疑虑聚集到了我的周围。作为班主任,如何从一开始就唤起他们的“集体意识”,如何尽快在学生中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理想目标,如何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等等,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这一切,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一开始,我想在黑板上写下“欢迎你们”四个大字,随后立即又被自己否定了,谁欢迎谁呢?显然这样写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经过再三思考,我请了书法极佳的姜校长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精心设计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并针对这十个字的寓意强调了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高一(4)班要成为最好的班集体”的明确目标和信念,使每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确立了目标和信念之后,我便从抓班集体的凝聚力入手,把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形成作为切入点。

凝聚力——从它的字意上来解释,是一种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凝聚力越大。显然,在物质结构上,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分子间的紧密结合。借用这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为群体的凝聚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社会成员在群体内积极地活动,并且拒绝离开群体的力量,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据此我们进一步引申为,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每一个成员间的紧密团结。俗语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不正是源于此理吗?那么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向心力”的这个“心”就应该是班主任,即以班主任为核心,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应该首先是班主任对你的学生的吸引力。摆正班主任在学生中间的位置,是发挥班主任作用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所带的高一(4)班的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个集体一共是46名成员,即45名同学加一个班主任。我反对居高临下地去领导和管教学生,更反对以警察的面目充当维护秩序的角色。总结多年的经验乃至教训,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集体的良好秩序不是靠惩罚,而是靠集体舆论的共识来维护的,集体舆论的正确取向是一个优秀集体的生命线。我向学生们表示:我首先是他们的朋友,是这个班级中的一个成员,是高一(4)班的主人之一,我与大家对这个集体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我身体力行,看到教室地面有一小片废纸或一个粉笔头,马上弯腰捡起来,然后很坦然地告诉注释我的学生:“这是我的集体,我捡是应该的。”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每一个同学主动维护教室卫生的习惯。尤其是每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前排坐的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扫视一下讲台前后,一旦有小片纸屑,也会争先恐后去捡。开学初,我本想通知几名学生带些抹布,后来再一想,我何不用行动去“通知”他们呢?于是我把带好的抹布拿到教室,告诉大家,“我可不希望我们集体灰尘满面。”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面带愧色,这以后,我们教室里再不缺抹布了。课间十分钟,我和学生们在一起聊天、开玩笑、侃足球、掰腕子……上课铃声一响,我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足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对他们的要求,即使要制定和宣布一些硬性规定,我也以商量的口吻,让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为了高一(4)班的集体荣誉,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反映:四班学生每天乐乐呵呵,心情舒畅地来上学。是的,因为首先是我把学生吸引到了我的周围,当良好的班级风气形成之后,这个集体本身就对它的成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团结、和谐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杨洋同学因病住院,家长让他做“有可能休学”的准备,他却表示“说什么我也不愿离开我们这个集体”;重点高中落榜,带着沮丧心情走进高一(4)班的时任班长李宏亮曾感慨地对家长说:“原来并没有觉得育英中学有多好,现在感到育英中学,尤其是我们高一(4)班真是太棒了,我们特爱我们这个集体!”但他们毕竟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思想活跃、精力旺盛、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犯点小错误,惹点儿小麻烦,尤其是在纪律方面,在班级组建初期并不十分乐观。几名男同学表现出了明显的两重性,即热情、活泼,能力强,但随便、散漫,纪律性差。开学初的两周,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我认为男孩子调皮、违纪不能算作什么不正常的现象,否则还要班主任干什么,没必要大惊小怪;其次,我坚信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纪律不能单纯靠惩罚来维持;最后,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仅限于抓某些违纪现象,那会出现按倒葫芦起来瓢的不良效果。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双重心理——既珍视集体荣誉,又想表现自己,分别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工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热情,当科代表、管投影仪、拿班级钥匙、上主席台领操、参加校文艺表演……并及时对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予肯定,与此同时,让他们回忆初中时由于班级纪律不好对他们学习造成的影响(这几位同学的初中班级都号称“乱班”),从而使他们明白了纪律是集体的颜面,纪律是集体的声音,纪律是集体的风格,但纪律又不是单单为体现集体的风貌,更主要的是直接关系和影响着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其中也包括他们自己。经过不断的协调,后来的高一(4)班提起张一鸣、王丰、焦健、张洁、何昱等几个所谓“点儿”,老师们会纷纷给予好评。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他们充当着绝对主力的角色,得到了一种“既服务于集体,又能展示自己”的心理满足,客观上成为高一(4)班集体风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凝聚力的形成仅仅靠向心力和吸引力是不能长久的。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群体的共同活动是群体的主要整合因素,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也就是这一群体日益团结的过程。但是,这种团结绝不仅是建立在群体的情绪吸引的基础上,而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稚气的少年时期,刚刚摆脱了中考的束缚,可以说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正处在最高的兴奋点上,如果作为班主任,凭着“尽快把学生吸引到学习的轨道上来”的一片好心,开口必言学习,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枯燥,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是“急于求成反不成”。而我则是紧紧抓住、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为潜在目的,搞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增强上进心,提高自觉性,建立责任感。开学后不久,全国足球甲A联赛如火如荼,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看足球,在校侃足球,对国安队员如数家珍,对国安队的“永远争第一”精神津津乐道。于是我抓住这有利时机,策划、组织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为高一(4)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确定了核心的内容,每位同学的举止言行都以集体利益、集体荣誉为衡量标准,形成了一股人人向上的正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一位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同学对父母讲:“走进高一(4)班教室,你不得不努力学习。”今天,我们这个班无论在学习、纪律、活动等各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充分证明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群体内聚力的发展,是在群体从事的共同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

良好集体的形成与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集体要有一个得力的领导核心,要有较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这是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也正是我这个班级的显著优势。

我认为,如果把集体看作一个大圆的话,班主任作为圆点,他的周围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同心圆,即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在集体的正常运转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使班主任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4)班组建之初,班委会的人选可以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根据自我推荐结合初中老师的评语而确定的,除团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是原本校初中毕业生外,班长来自立新中学,体委来自首师附中,学习委员来自翠微中学,文艺委员来自十一学校。由于心中没底,按我的本意就是临时性的,待相互熟悉后再进行民主选举,可如今两年过去了,几经选举后原班人马未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和认同:班长李宏亮能写会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体委梁海军既擅长各类体育活动,又能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被体育老师誉为“最合格的体委”;学习委员赵静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习、工作两不误;文艺委员周岚把班里的文艺、宣传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他们各司其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成为我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本学期评选区级优秀团员和优秀干部,我担心有些干部得到的荣誉太多了,有可能选票不集中,于是事先告诫几个主要干部做好落选的思想准备,然后我有意离开选举现场,让同学们充分发扬民主,选举结果是:优秀干部团支书周岚、班长李宏亮,优秀团员梁海军。我既感欣慰又有遗憾:欣慰的是选票的相对集中一来表达了同学们对班级领导核心的肯定,二来体现了我们高二(4)班继续保持着良好的班级风气;遗憾的是名额有限,高二(4)班仍有精英被埋没。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班主任,我是相对轻松的,无论我去进修、续教,还是休病假离开数日,班里风平浪静,一切按部就班。活泼好动的王丰曾偷偷告诉我:“您在的时候我们也许还不自觉地犯点儿错误,您越是不在,我们越小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给集体惹麻烦。”实实在在一句话,不正体现了同学们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吗?另外,“盲目”确定的班委会工作的成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内在的潜能。在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中,个人的智慧、能力及个性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与作用就会得到集体成员的认同,人人爱集体,集体就会爱人人,这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时代在发展,学生、家长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式的批评、管教、训斥已经不是灵丹妙药,婆婆妈妈、辛辛苦苦的工作方法显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太多的爱,而更需要的是多一些心灵上的沟通、理解和尊重。作为新时期的合格班主任,必须在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学会做一块“磁石”,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在形成良好集体中的作用正在于此!

教会孩子做人

在今天的教育形势下,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一个既敏感又现实的难解之题摆在面前,即:分数和孩子的道德品质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正确答案”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并不统一,而为人师、为人父母者必须确立自己的坚定信念——关注孩子的道德底线,教会孩子做人,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自从《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出版发行后,有那么多为孩子操碎了心的爸爸妈妈们,似乎从我的书中看到了拯救孩子的希望,煞费苦心地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我的联系方式。新浪网连载这本书后,在众多的“网友评论”中不时地出现“谁知道关老师电话”或“怎样与关老师联系”等询问,而且与我通话的家长们所提出来的问题很集中,一般不外乎“孩子逆反,不与家长沟通”、“网瘾”、“厌学”等,而最集中最有共性的就是“孩子不学习,成绩差或者成绩在下降”,其中不乏一些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学生家长为孩子的考试排名下降而忧心忡忡,找我讨“秘方”。我往往会非常坦诚地向家长亮明我的观点:其一,治孩子的“心病”没有“速效救心丸”,不能急于求成;其二,关老师绝无灵丹妙药,我只能给您一些建议;其三,我最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就是帮您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才会针对孩子的不同问题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有的就直接与孩子通通话或者见个面,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给他们一些理解、宽容和指导。

在与这些家长或孩子的交流中,我特别突出的感受有两点:第一,验证了我在《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中所阐述的一个观点: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第二,家长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是孩子们的学习、分数、排名、中考、高考!在今天这种教育环境下,家长们的这种关注本无可厚非,但却引起了我另外一方面的思考:社会、学校、家庭最应该关注的本该是孩子们的道德底线,而不应该是学习成绩,因为道德起点的高低对孩子们的成长乃至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坦白地讲,在我三十年教育教学生涯中,确实有过许多让我偏爱抑或让我不太喜欢的学生,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说不是特别合适,但这是实情,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对学生的评价,可从来不是单纯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我更看重孩子的情商,包括习惯、品格、情感、意志等等。而在这当中我最在意的就是他们的道德倾向、道德标准、道德底线——特别能引起我的好恶。

我所教的一个初一男生,学习名列前茅,但处处表现出的自私让我无法接受他,老师们针对他这一缺陷做了大量工作,可是在一次为灾区捐款的活动中,同学们无论是一角两角还是三十五十,都十分踊跃地慷慨解囊,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只有他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示。在我的课堂上,我给同学们讲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孩子们都被我带进了这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情境当中,这位同学突然来了一句:“做那么多次手术,她们家得有多少钱啊!”呜呼!不仅让我大跌眼镜,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反感。我不敢想象,这样的学生今后考上重点高中,上了清华,上了北大,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又会有多大——当然,我还在努力影响和教导他,希望他的德才天平不再倾斜。

我的一位老同学、好朋友,自己本身是一个老高干子弟,又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经受过磨炼,她的女儿从小就接受了妈妈很多正面的、传统的教育,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受了不少新思潮的影响,读高中时就标新立异,在左耳朵上扎了四个眼,戴了四枚小耳钉。妈妈很无奈,我问孩子的想法,她就说“好玩儿”。在不影响大方向的前提下家长也就泰然处之了,她也在继续努力学习,高考成绩还不错,后来又赴英国留学,回国探亲时,我们再见面,一个蛮阳光蛮健康的女孩,让我啼笑皆非的是,除去耳朵上那四个钉以外,鼻翼上多了一个环,舌头正中间还多了个钉。这时候我关心的是“你疼不疼啊?”“吃饭别扭不别扭啊?”她依然是笑嘻嘻地回答:“没事儿,好玩儿,戴两年不喜欢了一摘就行了,这不是趁年轻嘛。”按照一般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有点另类,不会给人什么好印象。而我却不然,在与她的交往中,我认为这是一个道德起点很高的孩子,她的这一点所谓“瑕”对她的健康成长并无大碍。有一次,她从英国回来,我们在北京一家饭店小聚,由于要等座,精明的商家准备有沙发、茶水和瓜子,在那儿等位的食客们表现十分不雅,瓜子皮扔得满地满茶几都是,而且后进来的人看到这种环境,也就自然效仿。可是这时候我注意到,她也在吃瓜子,却把每一颗瓜子的皮小心地放到手心里,多了,到攥不住的时候,起身,踩着地上的瓜子皮,找到垃圾箱扔了进去——这一切做的又是那么自然。我们在一起聊天有时会聊到国家、社会等一些大事情,她不像今天很多不明是非的青少年,受大人的影响,人云亦云,表达出自己的诸多不满与不屑,而是能够正确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客观评价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爱国之情也在言谈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于是,面对着这个满脸钉着钉的时尚青年,我对她母亲说:“这个女儿你放心吧,她的道德起点很高,道德评价标准很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今后一定错不了。”

“关老师,我是个混蛋,我是个逆子,我将终生忏悔……”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写给我的“自白书,忏悔录”(原文附后)。他叫崔岩,是育英中学2001届高考状元,以649分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现被保送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我曾经是他高一、高二时的班主任,就在马上升入高三,我即将不再当他的班主任(他学理,我要去带文科班)时,他犯了一次对于他来说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错误——夜不归宿,打台球,网吧玩游戏,让爸爸妈妈、奶奶四处寻找,我急得夜不能寐,守在电话机旁,差点犯心脏病。当凌晨两点多钟电话打过来时,我失去理智哭着吼了一句:“崔岩,你混蛋!”就摔了电话。于是在凌晨4点49分时,他用红笔完成了这样一篇《我的自白书,忏悔录》,除去详细写了在外面放纵自己的经过以外,更多的是反省、自责和忏悔。他自问:“我是怎么了?我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想一想,真是太恐怖了。”然后又自答,“我是个自私的人……我是个太不负责任的人……我又是一个太会伪装自己的人……我原来是个卑鄙的小人……”第二天他满怀歉意地来向我“赎罪”,看了他的“自白”后我还真的反思了:是我看错了人吗?是我太高估他了?崔岩的品质有问题?经过思索与考察,我得出的结论是:崔岩就是个好孩子!他的自责太过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言过其实的,是不准确的。他的人格、品质、心理都是健康甚至优秀的,只不过是这次犯了一个所有孩子都有可能犯的错误而已。我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我的看法。

首先,崔岩是一个要强上进的孩子,学习很努力;其次,初高中六年担任班级生活委员,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老师、同学们无不称赞。而更让我看重的是他的善良、他的爱心和他的无私,确实有许多学习优秀的孩子做不到他这样。在中学班干部中,生活委员是活儿最多,最受累的,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接受的工作,但是他一干就是六年,而且班里的环境卫生、公物管理都井然有序,他就像个小当家人一样从不用班主任老师去操心;同学们谁的学习或生活有困难了,他的帮助总是那么自然,似乎都是他的分内事;元旦联欢会他从头到尾为同学们摄像,然后自己花钱刻成光盘送给大家每人一张;家在外地的同学寒暑假回家,他开着自家车一趟一趟接送同学,毫无怨言;班里组织活动经费不足,他说服爸爸妈妈捐助;走在街上看到乞讨的老人、孩子,他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甚至看到一只流浪小猫他都会抱回来收养……太多了,不可能一一细数。坦白地说,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中学生能够这么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以奉献为荣,以助人为乐,而且六年来本色不改,始终如一,这能是伪装出来的吗?据此,我对崔岩的评价是智商、情商均属上乘,而尤以他的道德水准最为突出——他的心里更多的装的是他人。就这样的一个孩子,在他17岁时犯下了真可谓“严重”的错误:夜不归宿,在街头游荡;进网吧、台球厅,违反了校规;放纵自己,不顾及家人的牵挂。作为一名三好学生、共青团员、班干部、老师的得意门生,这些表现,用他自己的话说真的是“有点过了”,但是全面、综合地审视他时,我不但谅解他而且理解他了,他毕竟只是一个中学生,也是一个孩子,在学习、工作、荣誉众多压力之下,精神上紧绷的那根弦偶尔松弛了一下,无关大局,无碍于他的健康成长。当然,从形式上我也没饶他,忍着心疼狠狠收拾他一顿,让他下不为例。

今天的崔岩,他的人品、性格、心理、举止等诸多方面都表明了确是一块好材料。经过敲打和磨炼,必定会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为他已经找准了做人的基点——这是根本!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智育轻德育所留下的后患,要远远大于学业不够优秀所留下的遗憾。

最近,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上海东方卫视等一些主流媒体,都报道了上海高二学生赵龙从大海中救起溺水儿童,被美国某中学邀请赴美交流一年的消息。《北京青年报》刊载了一段评论,题目是《美国考官给我们上了一堂“素质教育课”》,文章中说:“高二男生赵龙曾从大海中救起了一名溺水的小男孩,近日,虽然他的成绩只排到班里30名左右,却被美国路密斯·切非中学的校长所肯定,从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复旦附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前往美国高中交流一年的机会。美国考官的评价是:虽然赵龙的成绩一般,但他的综合素质很好,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的勇敢精神,这是一个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是人生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换言之,在美国考官看来,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他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与学习成绩相比,品德毋庸置疑是更重要的,读书差那么一点,还可以提高,但是品德却是学生的立身之本……”这则消息让我欣喜,让我振奋,它为我的观点做了强有力的佐证,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让孩子们的道德底线向上提升,这才是我们今日教育的重要使命。戏剧性的是同在上海,几乎同一时段内,还有一个事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位76岁的患有肺癌的老人,在公共汽车上颤巍巍地站立不稳,于是手举病历向同车的乘客们“乞求”一个座位,居然无人理睬。无奈之下,是售票员指定一位中学生站起来,才得以让老人坐下。我不得不说,这位不知姓名的中学生与下海救人的赵龙同学相比,在“如何做人”这道考题面前,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就不得不拷问我们的教育,毕竟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持续了多年,可是我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告诉我,今天有的孩子的道德缺失已经显现,有的孩子道德底线、道德标准在走低,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手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个案,但是从内心里我真不愿再细讲这些不该发生的故事,不愿再暴露那些令人痛心又确有其事的事实材料,但我愿意用笔把我的感悟写出来,给为人师、为人父母者一个忠告、一个提醒:与暂时的学习成绩相比,孩子们的道德、品行、心理、性格等才是决定他们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所在。做人是成才的基础,高分数未必是高素质人才,在校学习成绩一般未必将来没有大出息,可是一旦道德出现缺失,人格出现缺陷,心理出现偏差,却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一个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年增加,当千军万马挤高考这座独木桥的现象逐渐淡出时,如果年轻人、孩子们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有一定责任感,那么学习将会成为一种自觉、一种愿望,而不是负担;知识成为一种财富,一种工具,而不是进大学的敲门砖——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憧憬,也是广大家长们的愿望,更应该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目标。

虽然任重道远,但教会孩子做人永远是根本!

附:崔岩同学的《忏悔录、自白书》

我的自白书、忏悔录

关老师,我是个混蛋,我是个逆子,我将终生忏悔。

今天下午,不,应当已是昨天下午5:20,会考最后一门物理考试结束,我感觉很不理想,于是叫张启森、张小为去打台球。打了一个半钟头的台球,到了7:30左右,我们又来到了附近的一家餐厅吃晚饭。饭后,我和张小为到二院去打游戏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学生去玩,但禁不住诱惑的我们还是去了。本打算玩到九十点钟回家,但一玩起来就忘记了时间,当我感到疲惫时一看表,已经是11:45了。我们出了网吧,但却丝毫没意识到这已是我们不该在外面晃荡的时间了,我说不如到一家大排档坐坐吧,他们同意,于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大排档,要了几杯水,拿出从饭馆打包的菜吃了起来。当闲聊的时候,清凉的夜风吹过,并没把我们吹醒,而是让我们完全忘却了时间,忘却了家人,忘却了关老师您。我说这话一定让您伤心透了。然而,这样,我们尚未罢休,而是更加得寸进尺,竟然冒出了去天安门看升旗的想法来。这时我才说道,那先上趟我家,拿点钱,再跟你们家长打个招呼。当我骑到楼下,听到二楼上防盗门“喳”地打开,并且有急促的脚步声向楼下跑来时,我似乎才意识到,我们闯祸了,我们有点“过”了。

我一进家,已经快2:00了,看见奶奶两眼发直,头发蓬乱,简直是要崩溃了,我的心一下子乱了。奶奶七十多了,腿又有病,从9点一直坐着等到凌晨两点,我恨不得扇上自己几个耳光。特别是当我听到电话那一边您的哭声……我简直不配当个人。我让最疼爱我的奶奶急得快要疯了,我让最信任我的关老师伤心得哭了,担心得直到深夜两点还守着我的电话,焦虑得心脏快要承受不了了。我是怎么了?我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想一想,真是太恐怖了。

我是个太自私的人了,我只顾自己玩得痛快,却不管有多少关心、爱护我的人为我担忧;只顾自己玩得尽兴,竟忽略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生守则。我是个太不负责任的人了。这次事件的发生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爆发,也可以说,这次您看到了我真实的一面。关老师,看到这里,您的心都要碎了吧?

关老师,您对我简直太好了。还记得您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陪我去买家具,为我设计装修,让我有更好的学习空间;为了让我减肥,您把为您儿子买的健身器借给我用;您听说我腰疼,接连几天为我担心;今天又……关老师,我对不起您对我的器重,更对不起您和同学给我的荣誉。现在,我看着这些“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奖状,已不再是感到光荣、自豪,而是感到羞耻,感到脸上发烧(谢天谢地,我还能知“羞耻”二字)。我深知,今天我的行为严重地违背了中学生守则及校规校纪,给我任何的处罚我都情愿接受,而且我将终生忏悔。关老师,您对我的好,我永远记在心中,我想我在您的面前,将永远不再隐瞒什么;您对我的好,我无以为报,一想到您对我的好,我将永远不再允许自己再去伪装,再去做出这种事情。我虽然有种种不好,但有一点请您放心,我对您绝对不是虚情假意,我永远敬您、爱您!

在这里,我想对我未来的班主任说,如果您放心的话,我还想当高三(6)班的生活委员,我会努力地工作,但是我将永远不会再接受给予我的任何荣誉,并且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处分,而后尽我的努力弥补错误,争取得到原谅和撤销,但我不会原谅自己,尤其一想到深夜两点时电话那头伤心流泪的关老师您。

会考结束了,我们将要告别您了。别人留给您的是优异的会考成绩,精美的礼物,衷心的祝福,而我留给您的却是您深夜的泪水,受创的心脏和无尽的伤心、失望……

谢谢您让我在这个深夜里重新认识了自己。

您曾经那么信任的生活委员,

极力夸奖的“好”学生,您的儿子:

崔 岩    

2000年6月27日凌晨4:49

反思“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学校正在开展一场讨论,论题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开放,这个议题确实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呈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每一位一线教师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正面结论无外乎“有爱心”、“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知识渊博”等等,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似乎大家心里都明白。我却想换一个角度,反思一下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用学生的话来讲,就是“别看他(她)是老师,我们不佩服!”对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观念进行简单的剖析,这样也许更便于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教师辛苦说”: 当教师辛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虽然从最近几年来看老师的待遇在提高,但是收入与付出之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一些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会发出“我整天为你们忙,容易吗”、“我为你们操心头发都白了”、“我一天到晚这么累,你们怎么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啊”等等感叹或抱怨,以博得学生的理解甚至同情,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非但无动于衷,还在背地里称这些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事无巨细、婆婆妈妈的老师为“事儿妈”。因此,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老师辛苦未必受学生欢迎,辛苦未必就是好老师,辛苦两个字今天已经不足以评价老师工作的成败,而为师者的技巧和艺术是对辛苦的完善和补充,研究教育对象,摸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教育的艺术性,让自己尽量不累,也能做个好老师,而且是高水准的老师。

“恨铁不成钢说”: 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由爱生恨——学生总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于是就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意念和做法。批评、惩罚甚至有一些过激的语言或行为,用一句“我不是恨铁不成钢嘛”,把“不成钢”的责任全推到了“铁”的身上,老师只剩下咬牙切齿的“恨”了。殊不知好钢是冶炼锻造而成,不是恨出来的。经全国模范教师魏书生之手,改变了多少让其他老师束手无策的学生,我由衷地佩服。我们如果把“恨”学生,变成“恨”自己的冶炼技术和锻造技巧不精,多些学习与借鉴,在内功上多下功夫,可能出好钢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动机是好的说”: 从媒体上我们了解到,教师体罚、伤害学生的事件禁而不止,屡屡发生。发生意外后,学校领导出面往往强调“这位教师是位工作十分认真、非常负责任的老师”,甚至有的是刚刚被评出的优秀教师。而当事者本人则强调“我的动机是好的”。其实“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的理论身为教师不会不懂,为什么事到临头个别老师会不考虑效果甚至后果,做出过激行为呢?因为当时学生的做法很可能是违背了老师的要求,伤了老师的心,触犯了老师的尊严,甚至让老师难堪下不了台……能说这动机都是好的?难道这动机里没有私心吗?当老师作为学生面前的一个强者,太过顾及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时,就会在冲动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良好动机。

“老师厉害才能镇得住学生”: 在旧的传统教育中,“厉害”是一些老师的专利,是学生评价某些老师的专用形容词。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老师的“厉害”使得课堂纪律相对稳定,班级秩序看似井然,确实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今天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等特点,使他们不再惧怕厉害 ,而更认可“以理服人”。当然,学生们有很多不讲理的时候和无理狡三分的事情,这时候老师要是提高嗓门、拍桌子瞪眼采取高压政策,其实自己已经败下阵来——因为你理屈词穷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的效果一定是表面的,也是暂时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划分厉害、严厉、严格的界限,非常有可能在某一天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学生不服你!我始终坚信:让学生怕不是好老师。

“学生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事物和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看来,让学生喜欢还相对容易,让学生服则更难。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让你的学生当时能够接受你、亲近你,离开若干年后记得你、怀念你,只能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探索、去完善,去朝着这个目标和境界努力。我愿意把它概括为一个字——“悟”,要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规律,悟出方法,悟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才不至于在飞速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形势下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