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片段阅读

第一节 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在所有题型中占的比重最大,属于言语理解与考题型。主旨概括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段主要内容或论述主体的概括归纳能力。事实上,这种概括归纳能力是解答所有题型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主旨概括题里面涉及的思路和技巧非常重要,需要考生重点把握。

名师课堂

一、主旨概括题的判别标志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主要”“核心”“中心”“概括”“主旨”“主题”“问题”“议题”“话题”等词语,诸如:“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二、主旨概括题的答题思路

主旨概括题考查考生对一段文字中心、主旨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所谓主旨,就是一段文字表达的核心意思或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在一段文字材料中某个句子能承载整个文段的核心意思,这个句子就叫作这段文字的主题句。

作答主旨概括题,首先要找出主题句,即在文字材料中能承载整个文段的核心意思的句子,由主题句出发来理解文段的主旨;通过主题句再结合选项选出与主题句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主题句通常位于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少数情况下出现在文段的中间部分。主题句还会由某个关联词或关键词引导呈现,如出现在“因此”“必须”等词语之后,因此考生可以通过把握关联词或关键词来迅速锁定主题句位置。

正确选项与主题句表达的意思一致,但表达形式一般不同,找到主题句后再对应查找正确选项有三种方法:

(1)精简压缩:选项所呈现的语句一般比较简短,如果主题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将其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舍去,提取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即可对应到正确选项。

(2)同义替换:选项往往将主题句中的某个词语改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从而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语义保持不变。

(3)反证推导:有时候主题句会以“如果不A,那么B(B是负面结果)”的形式出现,这个格式叫作反面论证,这时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中心话题(文段论述的主题)推导出主题句表达的核心意思,通常表达“必须A”的意思。

另外还会存在一种情况,给定文段没有主题句,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分别论述某个对象的相关属性,而且这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时需要将文段所提到的几层意思综合,从而得出正确选项对文段的归纳概括有两种方式:

(1)并列加和: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一一罗列。

(2)归纳概括: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的共性提炼出来,加以整合。

三、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主旨概括题的核心是寻找主题句,给定文段一般篇幅较长,而考试时间非常紧张,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定位主题句,选出答案,这需要了解主题句的特征以及在文段中呈现的规律,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下面将从行文脉络分析、辅证推断、标志词定位、话题一致几个方面一一介绍如何快速解答主旨概括题。

(一)行文脉络分析法

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行文脉络是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这一概念也可以推广到某个片段中使用。有些文段独立性较强,结构较为完整,层次比较清晰,可以通过梳理文段的行文脉络来把握其主题句。文段中被证明的、被支持的、被服务的句子,多具有概括性、宏观感,我们将它们简称为“总”,主题句往往就是总句。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多是表示辅助性、理由性、条件性的从句,它们多以列举、铺垫、并列等形式出现,我们把它们简称为“分”。“总”和“分”在阅读材料分布组合中,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片段材料。

行文脉络分析法

(2018江苏A)敦煌的壁画,今天来看,有关它的艺术类别、作者群体之争早已淹没在它作为风俗记录的伟大功绩之下。它激发的久远的情感共鸣,它唤起的广阔的文化认同,它引导人们对祖先的精神信仰和世俗生活的深度理解,雄健地跨越历史的长河,如此鲜明和有力地以记忆的方式,作用在欣赏者的心田。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 )。

A.敦煌壁画的巨大功绩

B.敦煌壁画的文化精神

C.人们对敦煌壁画的价值认同

D.人们对敦煌壁画的情感共鸣

视频解析

解析 第一步,观察文段,寻找主旨句。文段首先说敦煌壁画作为风俗记录的伟大功绩深受重视,然后举例具体说明它记录的东西和伟大功绩是什么,就是“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等。因此文段为“总-分”结构,主旨句为第一句。第二步,观察选项,寻找主旨句的同义替换为正确选项。A选项与主旨句主体话题皆一致。因此,选择A选项。B项中的“文化精神”、C项中的“价值认同”和D项中的“情感共鸣”均是文段后半段“分”的部分提到的具体内容,都不够全面,不能作为主旨。

(二)辅证推断法

在行文脉络分析法中我们介绍到,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被称为“分”,“分”在文段中的地位是辅助性的,因此,可以称之为辅证。辅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背景铺陈、援引佐证、原因分析、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辅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内容,但是根据辅证的位置可以判断主题句出现的位置。

名师课堂

辅证推断法

(2017国考)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视频解析

解析 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了信史和史传文学之间的矛盾,最后一句为主旨句,强调“文”、“史”不能混淆。A项中“避免落入……的窠臼”是对原文尾句“不能混淆……导致惑乱”的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A项。B、C两项为过度推断;D项陈述主体有误,文段说的是“文”、“史”之间的矛盾,并非“史传文学”本身。

(三)标志词定位法

有些文段层次比较简单,或者主题句有明显的标志,可以通过标志性的词语来锁定主题句的位置。另外,在分析文段行文脉络找主题句时,也可借助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快速定位主题句。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主要指关联词和某些关键词。

名师课堂

1.关联词定位法

关联词定位法

2.关键词定位法

这里的关键词一般是指用来引导主题句的标志性词语。考生在阅读时通过把握文段中的关键词可以迅速定位主题句,从而快速概括文段的主旨。片段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有条件词、倡导词、强调词、疑问词、顺序词。

关键词定位法

(2017国考)空气、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条件,然而相对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雾霾来了我们能看到,河水变臭我们能闻到,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大米、蔬菜是在什么样的土里种出来的,含有什么不该有的元素。更可怕的是,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如果今年这片地里种出的庄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带毒,若想恢复如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土壤污染与其他生态污染有哪些不同

B.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

C.土壤污染危害的发现为何具有滞后性

D.土壤污染治理应舍得投入时间和财力

视频解析

解析 主旨归纳题。文段首句借用一个转折词“然而”提出文段的两个主体:公众、土壤污染。根据这两个主体即可判断出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同时含有这两个主体,故本题选B。A项,无中生有,文段只在第二句简单提到雾霾和河水容易被公众所知晓。C项,片面,文段的前两句有对土壤污染被发现滞后性的表述,但C项不能包含文段最后一句的内容。D项,主观推断和片面,文段只在最后一句指出治理土壤污染代价巨大,但并没有指出是时间和财力,这两点可能只是巨大代价的一方面。

(四)话题一致法

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指文段展开论述时所围绕的论述对象,也称主题。前面我们讲到作答主旨概括题要首先在文段中寻找主题句,然后判断哪个选项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或精简压缩或反证推导。为了进一步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某些比较特殊的题目,还可以采取话题一致的方法解答。

话题一致是指正确选项所论述的话题应该与文段所论述的核心话题保持一致。如果给定的四个选项话题均不同,那么只需要快速判断文段的话题,从而选择与文段话题一致的选项即可。如果有两个选项的话题与文段话题不同,那么可以先排除这两项,再比较剩余两项择优选择答案。话题一致原则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解答较易和较难的题目,特别是在对干扰选项纠结不定时,可以利用话题一致原则确定答案。

在“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一般出现在“总”句中;在“分—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会在并列的每个分句中有所体现,每个分句都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展开。

第二节 意图判断题

意图判断题是公务员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属于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准确判断能力。想要判断作者说话的意图,首先得明白作者说了什么,也就是一定要基于材料的主要意思来判断。一段阅读材料往往比较长,归纳其主要意思并不需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详细阅读,而是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考生可以通过我们在主旨概括题中讲的行文脉络、辅证、关联词、关键词等方法来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核心意思。

名师课堂

准确解答意图判断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答案所围绕的话题应该和给定材料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保持一致;二是要结合材料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作者说话的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作答;三是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的核心意思,防止推断过度,偏离文意

一、意图判断题的判别标志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意图判断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想要”“意在”“推出”“道理”等词语。例如:“这段话想要表达/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说明”“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这个寓言的寓意是”。

二、意图判断题的答题思路

意图判断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意图判断题的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当作者想呼吁、倡导我们做某件事时,表达会比较含蓄委婉;当作者想对某个事物作出评价或针对某种现象提出带有自己倾向性的观点时,通常会将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当作者想揭示某个深刻的道理时,往往不会直接陈述,而是以寓言故事作为载体间接传递;当然作者也有可能直接提出对策或者亮明观点,当材料中出现引导对策或观点的标志词时,意图往往是直接陈述的。总之,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间接或者直接提出的对策或观点。在典型的意图判断题中,往往作者想表达的对策是间接提出的,观点是隐含的,不在字面之中;那些文段中有明显的对策句或观点句的意图判断题可称之为主旨化的意图判断题。

(一)间接表达类

间接表达类意图判断题

(2018江苏B)信息的网络搜索而非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正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的常态。之前试图将知识通过个体记忆的方式而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存储方式,面对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无限量存储信息的互联网方式,已经毫无悬念地败下阵来。互联网对人的记忆能力的取代和提取的外在化,使人自身不再是一个纯粹知识的拥有者,而是转换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持有者——所有经典的知识积累都是为了创造和占有新知识而准备。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大脑的记忆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已不再重要

B.经典的知识积累方式将被互联网存储所取代

C.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知识积累和存储的方式

D.云计算将使人类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

视频解析

解析 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话题,“信息的网络搜索正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的常态”,然后指出传统的知识存储方式已经败下阵来,最后指出互联网使人转换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持有者。文段强调互联网使知识存储方式发生变化,C选项是对文段的概括。因此,选择C选项。A项,文段的重点是知识的存储方式,而不是“大脑的记忆功能”,属于无中生有。B项,“被互联网取代”文段未体现,过于绝对。D项,“云计算”表述片面,且文中强调的是“不再是一个纯粹知识的拥有者”,偷换概念。

(二)直接陈述类

作者想要提出的对策或表达的观点有时会直接陈述出来,此时把握作者的意图不需要再作引申,考生只需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选择与主题句同义替换的选项即可。

直接陈述类意图判断题

例1(2019江苏A)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那些已经损坏消失或因种种原因无法收藏的文物,就是依靠墨拓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的。而且许多文物需要妥善收藏与精心保护,不能反复触碰,通过墨拓,研究者既可以取得研究所需的材料,又能避免多次接触文物,使文物遭受污染或损坏。现代照相技术十分发达,但是细节上的呈现仍然不如墨拓直观清晰。墨拓可以将石刻、古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清晰的显现在纸上,供研究者利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墨拓在文物保存文献研究方面比照相技术更为优越

B.研究者利用墨拓研究石刻与古器物已具有悠久历史

C.墨拓对于研究历史文献与保存文物具有重要的价值

D.墨拓与照相技术在文献研究保护方面具有不同价值

视频解析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介绍了照相技术诞生前,墨拓对于文物研究具重要意义,即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已经损坏或无法收藏文物的资料和文献。紧接着介绍了墨拓的另一个优点,即通过墨拓可以减少对文物的接触和损坏,对文物保护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与现代照相技术的对比,提出墨拓在细节呈现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将石刻、古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清晰显示在纸上共研究者使用。文段为“分—分”的结构,主要说明了墨拓在研究文献和文物保护、保存方面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对比选项。C选项是对文段的总结归纳。因此,选择C选项。A项中“墨拓在文物保存文献比照相技术优越”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墨拓相较于照相技术在细节呈现方面更具优势。B项偏离文段重点,文段不是说墨拓的历史悠久,而重在说明墨拓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价值。D项文段未提及墨拓与照相技术在文献研究与保护方面的不同价值,属无中生有。

例2(2018江苏A)法律援助不足使得刑事人权保障立法和司法方面的诸多进步难以普惠于所有的甚至是大多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而出现了二元失衡的现象。由于律师可以利用法律知识、诉讼经验等资源优势,引导案件处理向有利于其当事人的方向发展,其提出的有关自首、立功等辩护意见的采信率较高,因而有辩护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没有辩护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有条件和可能享受到诉讼法治进步所带来的“制度红利”,获得更多从宽处理乃至无罪释放的机会。

视频解析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法律援助难以惠及多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B.法律援助缺失可能影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实现

C.辩护律师的帮助使有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了宽大处理

D.法律援助律师的资源优势应在庭审中充分发挥

解析 第一步,阅读文段,把握重点。第二步,首句抛出观点“法律援助不足使得司法进步难以普惠大多数的嫌疑人、被告人”,接着对观点句进行原因分析。所以首句是文段的主旨句。观察选项,找到主旨句的同义替换项。因此,选择B选项。A项,“法律援助”表述错误,首句是“法律援助不足”,故排除。C项,属于文中原因分析的内容,非重点,故排除。D项,文段的论述话题是“法律援助不足的影响”,而非“法律援助律师”,核心话题和文段不符,故排除。

第三节 态度观点题

态度观点题出现频率不高,相对来说难度也较小。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作者对某事的态度、观点、倾向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有时着眼点在一些很小的细节,有时也需要对全文进行宏观掌握,因此态度观点题与主旨概括题是有交叉点的,在主旨概括题处讲到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可能同样重要。解答这种题型,主要在于熟练掌握态度观点题的几种类型,并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答题角度。

一、态度观点题的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多由“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来表示。如:“由此可知作者的态度是”“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作者认为”。

名师课堂

二、态度观点题的答题思路

考生首先要通读材料,把握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判断作者有无态度体现。若是没有态度呈现,就选择没有表态意思的选项;若是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则选择与作者观点同义替换的选项;若是有表态,则再进一步分析其态度倾向。思路框架如下:

态度观点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态度观点题的解题方法

(2017国考)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

A.物尽其用

B.睹物思人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视频解析

解析 文段用“印象中”“新鲜的认识”说明来了作者对文物看法的转变,后者是本题的答案所在。根据“‘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和“目的是为了传播文化”可以判断,作者更强调文物的文化功能。A项的“物尽其用”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充分利用,“利用”和文段描述不符。B项的“睹物思人”只是文物的部分功能。C项的“超然”描述程度过重。故D项为正确答案。

第四节 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属于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段细节信息的辨别能力。细节理解题主要包括细节判断题和细节查找题两种类型。

名师课堂

细节理解题的特点是文段的文字量可能比较大,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而使阅读难度增大,且考点分散等。如果做题时还遵循前文提到的顺序,会发现在阅读文段时还是没有侧重点,使得做题时间拉长。因此,对于此种题型,我们要改变一下做题策略。如何迅速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呢?答案是:直接将选项代入原文中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通过提问方式判断出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之后,先不要着急阅读文段,而是将每个选项直接代入原文中,寻找原文的对应信息,这样就可以略过不重要的信息,直接切中要害。这种方法在面对文字量特别大、内容特别复杂的文段时尤其有效。

一、细节判断题

(一)判别标志

细节判断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来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材料的各个方面,也比较琐碎,主要考查考生查找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材料与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其提问方式主要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哪项不能得出”等。

(二)答题思路

解答细节判断题主要就是根据选项设置的细节来比较其与原文的语义是否一致,具体答题思路为:第一步,快速阅读问题和选项,将选项依次代回材料;第二步,回到阅读材料,通过浏览、跳跃式阅读,锁定选项针对的细节,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将选项和原文仔细比对分析;第三步,通过范围程度数量话题逻辑关系时态情态等角度,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出现语义偷换,从而排除干扰选项,选出符合提问要求的答案。思路框架如下:

细节判断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常见错误

细节判断题含有特定的考查规律,也就是其陷阱设置有一定规律可循。当选项表述的细节与材料一致时,则属于“同义替换”,反之则属于“语义偷换”,主要体现在范围、程度、数量、话题、逻辑关系、时态、情态等几个方面。

细节判断题常见错误

续表

例1(2019江苏A)在传统文化的早期阶段,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孕育中国传统医学和古典文学的共同摇篮。在这两个学科尚未独立分离出来的时候,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无论是诗歌、民歌、民谣,还是市井小调,都是古代医学重要的传播载体。另一方面,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必然与深邃。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

A.医学和文学在传统文化早期阶段并非泾渭分明

B.阅读经典医学古籍可能获得审美体验

C.研读古典文学作品是研究传统医学的基础

D.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植根于共同的文化土壤

视频解析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在这两种学科尚未独立分离出来的时候,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符合原文。B项对应“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必然与深邃”,符合原文。C项对应“无论是诗歌、民歌、民谣,还是市井小调,都是古代医学重要的传播载体”,文段只是阐述古典文学作品中包含医学方面的知识,并未体现其是“研究传统医学的基础”,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D项对应“在传统文化的早期阶段,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孕育中国传统医学和古典文学的共同摇篮”,符合原文。因此,选择C选项。

例2(2018江苏A)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告别了之前的高歌猛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民币升值周期的结束终结了海外投机者短期持有人民币的热情。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日益发挥实质性作用,其作为国际货币的认可度却在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私人机构都开始严肃对待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考虑长期持有人民币,而不再仅是将持有人民币作为一种短线投资的手段。例如,2016年6月,欧洲央行发表声明称,该行已完成规模相当于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投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新的更加稳定的阶段

B.人民币升值周期结束遏制了短线炒作的行为

C.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变缓使其市场认可度提升

D.欧洲央行开始认可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视频解析

解析 第一步,阅读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第二步,根据文段内容“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日益发挥实质性作用,其作为国际货币的认可度却在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私人机构都开始严肃对待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考虑长期持有人民币,而不再仅是将持有人民币作为一种短线投资的手段”。可知C项不正确。“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变缓使其市场认可度提升”,该项表述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因此,选择C选项。A项:根据文段“其作为国际货币的认可度却在稳步上升”的内容可知“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新的更加稳定的阶段”表述正确。B项:根据原文“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告别了之前的高歌猛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民币升值周期的结束终结了海外投机者短期持有人民币的热情”。可知“人民币升值周期结束遏制了短线炒作的行为”表述正确。D项:根据文段尾句“欧洲央行发表声明称,该行已完成规模相当于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投资”。可以推出“欧洲央行开始认可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二、细节查找题

细节查找题通常比较简单,考生可以在阅读设问之后带着问题回到给定材料中直接查找,无须逐字逐句地阅读全文。

(一)判别标志

细节查找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的原因是/目的是/作用是/用途是……

(二)答题思路

解答细节查找题,需要在给定的阅读材料中迅速筛选设问中所要求的相关信息。解题思路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定位原文。在阅读材料中锁定设问所限定的话题××的位置。

第二步:借助关键词查找信息。根据设问要求在××附近寻找相应的关键词,从而借助关键词查找设问所要求的信息。

(三)解题方法

1.查找原因

注意:干扰选项通常设置为:结果、表现、他因或无中生有

2.查找其他

如果找不到提示信息的关键词,则遵循就近查找或全面概括的原则来查找相关信息。

(2014国考)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一直受竞争力下滑的困扰。2010年,欧盟曾在新颁布的“欧洲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研发创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每年都要达到3%,但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忙于紧缩财政,创新问题一直被忽视。根据欧盟最新的统计数字,2011年,欧盟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03%,27个成员国中,仅丹麦和马耳他实现了既定目标。未来数年,由于公共债务和“财政契约”的限制,欧盟各国的财政政策总体上仍会偏紧,能够用于刺激研发的资金有限,这意味着创新困境难有改善,从根本上决定了欧洲经济增长将缺乏引擎。

视频解析

根据这段文字,欧洲竞争力不断下滑的根本原因是( )。

A.债务危机重创欧洲制造业

B.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有限

C.财政紧缩导致创新力度不足

D.经济增长无法带动产品质量上升

解析 文段首句指出欧洲竞争力下降这一事实,接着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忙于紧缩财政,创新问题一直被忽视”,“刺激研发的资金有限,创新困境难有改善”。概括来说,欧洲竞争力下滑的根本原因就是C项。A项“重创欧洲制造业”在文段中没有提及;B项是财政紧缩造成的后果;D项与文段内容无关。

第五节 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段话之后,能够根据文段内容正确理解原材料中某个词语或者某一句话的语境意义,考查的是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词语或者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的能力。这种题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逻辑填空题,如同样要求考生借助于语境信息中的关键成分来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但同时该题型又与逻辑填空题有较大差别。逻辑填空题通常考查的是词语的具体含义,而词句理解题则更侧重于词语或句子不同寻常的含义,尤其是在特殊语境中的抽象意义,因此考生在解答词句理解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文段的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词句理解题的判别标志

这种题型的提问中往往会把所问的词语、句子用双引号或加下划线标注,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这段文字中的‘前者’是指”“‘×××’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文中画线的‘××’是指”。

二、词句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解答词句理解题,第一步要找准所问词语或句子在原文的位置,适当标注;第二步结合前后文的语义来理解该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并选择正确答案。如果考查的是代词指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通常离它比较近,可在就近范围内寻找指代对象。既然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那么脱离了前后语境,只是字面含义的选项都是有误的。思路框架如下:

词句理解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词句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一)代词指代

名师课堂

代词指代考查考生迅速判断代词所指对象的能力。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代词指代主要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般指代人,包括“你”“我”“他(她)”“你们”“我们”“他(她)们”等(“它”一般指代非人);指示代词一般指代事物,包括“这”“那”“这些”“那些”等。其中“这”“这些”属于近指,“那”“那些”属于远指。有时候还会考查一些文言代词,如:“此”“其”“前者”“后者”等。寻找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形式上来考虑,往往需要运用“就近原则”。根据代词出现的位置,选择在句法结构上与其最靠近的词语为正确选项。

2.从语境上来考虑,分析所问词语前后语境,确定逻辑语义。语境限定的逻辑关系是引导、暗示所问的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的,它可以用事例说明,可以用原因证明,可以用理论支撑,可以用引用支持,可以用结果正反加强,也可以用特定的标点符号如冒号、破折号等来援引支持。另外,从阅读材料的语法构成来考虑,一定要注意主语、话题一致的原则。

3.从内容上来考虑,代词指代的对象正是代词所在语句中的谓语所描述的对象。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复句,就不能只从其中一个分句中寻找答案;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时间状语,就不能在时间状语里寻找答案。有时,只机械地考虑就近原则,得到的答案极有可能是错的。

4.当考查“前者”或“后者”所指代的对象时,需要先在“前者”或“后者”这个词语的前面找到一个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并列关系的短语或复句,“前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前面的内容,“后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后面的内容。

(2016国考)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

A.外观形态

B.材料来源

C.制作工艺

D.结构特点

视频解析

解析 代词指代题。根据代词指代的就近原则可知,“这”指代的内容为前文的“木质砧板……‘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即木质砧板的结构特点。故本题选D。

(二)词、短语理解

当提问中出现“文中画线的×××表示”“×××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等,其中“×××”是一个词语或短语的时候,此类题就是词句理解题。词句理解题所考查的词或短语往往是与阅读材料语义相关的,或者是具有特殊深意的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关键词,比如在材料的语境中被临时赋予含义的词语,比如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比如词语的表达作用产生的相关意义。

名师课堂

考生要把握词语或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主要是分析上下文语境与所问的词语的逻辑关系。判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从语境中的一些标志信息入手。

1.标点符号

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时,后面的语句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说明。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要把握后面的句子即可。

2.标志词语

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成为”“也就是说”等表示解释说明的标志词语时,可以通过标志词语之后的语句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比如”“例如”“因为”“由于”“原因是”等标志词语时,其后面的内容是对所问词语的举例或原因论证,可以通过把握例子和原因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

3.标志句式

当所问词语出现在“是A,也是B”“有的A,有的B”“不是A,而是B”“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这样由关联词引导的特殊句式中时,可以通过A和B的逻辑关系来理解A或B中的所问词语。

4.修辞手法

当所问词语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格时,要理解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其实就是要把握这个词语比喻、借代的对象。也就是要通过喻体、借体来判断本体。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借体和本体具有相关性。寻找比喻、借代的对象要遵循主题一致感情倾向一致的原则。

例1(2017国考)当炫耀式旅游成了目的,扎堆往知名景点挤,也就在意料之中。其实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多样化的功能。如果是为了教育,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名山大川、古城遗迹,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是为了休闲放松,可以去海边、深山、或者就近选择市郊的农家小院,能短暂逃避尘世喧嚣就好。理性面对旅游目的,寻找合适的度假所在,才是健康的旅游观念,才能更好地享受旅游的快乐。旅游观念转型升级,旅游市场分化,人满为患的现象才可能消失,旅行中的快乐亦会更加醇厚。

根据这段文字,旅游观念的“转型升级”指的是( )。

A.实现多样化的功能

B.赋予旅游实际意义

C.理性面对旅游目的

D.享受旅行中的快乐

视频解析

解析 词语理解题。根据就近原则,文段提倡“理性面对旅游目的……才是健康的旅游观念”,所以紧接其后的“旅游观念转型升级”指的就是“理性面对旅游目的”。A项“多样化的功能”只是文段针对国人以炫耀为目的的旅游的一个“可以”的方案,而不是唯一提倡的方案;B项未提及;D项是转型升级的结果,不是观念本身。故本题选C。

例2(2018江苏A)我国《民法总则》颁行以后,就将展开民法典分编的立法。期待在分编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护,进一步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当前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高科技发明面临着被误用或滥用的风险,会对个人隐私权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人肉搜索”泛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非法盗取他人的信息、邮件等行为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人格权,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作出有效应对。

文中提出的“有效应对”,主要是指( )。

A.加快人格权立法,提升人格权保护水平

B.通过分编立法,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C.强化对“人肉搜索”等不法行为的打击

D.注重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法治研究

视频解析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有效应对”在文段最后一句“需要在立法层面做出有效应对”。第二步,根据就近原则向前找,“诸如此类的……需要……”,说明“有效应对”解决的是“此类行为”,而“此类”需继续向前找,前一句是例如,表举例,继续向前找,“会对个人隐私权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故应对的是人格权带来的威胁。第三步,对比选项。A项提到“人格权”和“立法”。因此,选择A选项。

第六节 标题填入题

标题填入题在省考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为选考题型。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于文段核心内容的提炼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通常偏低,原因有二:一是题目的文段本身阅读难度较小,无须花费太多时间;二是标题填入题与主旨概括题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时我们也会称这种题型为“小主旨题”。

一、标题填入题的判别标志

标题填入题的设问主要表现为“下列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最恰当的是”“下列作为文章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是”“为上面文字拟写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等。

二、标题填入题的答题思路

标题指向的是阅读材料的主旨或目的,这也正是“标题”的内在要求。一段文字材料的标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概括文段的核心意思;二是与文段的文体风格相一致。解答标题填入题,第一步要立足于阅读材料的语义,根据文体的不同,归纳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或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步要提炼关键词,选择包含关键词并且与材料文体风格一致的选项。

标题填入题答题思路图

三、标题填入题的解题方法

按照文段体裁的不同,可将标题填入题细分为议论型标题选择、说明型标题选择、新闻报道型标题选择和记叙型标题选择四种类型。

标题填入题常见题型

(2017国考)海洋学家揭开了珊瑚礁颜色绚丽多变的秘密。原来,珊瑚虫体内负责控制色素生成的基因存在多种变异,激活的基因越多,珊瑚颜色就越明亮鲜艳。这些色素对与珊瑚共生并为之提供食物的海藻有保护作用。在日照强烈的地方,为了避免海藻被阳光杀死,珊瑚虫便会生成更多色素,珊瑚的颜色就会更鲜艳。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保卫海藻

B.阳光与珊瑚

C.多彩珊瑚之谜

D.乐于奉献的珊瑚虫

视频解析

解析 本题是主旨归纳题。文段是“总—分”结构,首句即为主旨,后面是展开说明珊瑚礁绚丽多彩的原因,C项最贴合此意。A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此意;B项未提到关键词“多彩的秘密”,表意模糊;D项“乐于奉献”有感情色彩,与文段的客观说明不符。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