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君权与古典主义

17世纪,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流行巴洛克风格的同时,以法国为核心的国家则诞生了另一种建筑风格。法国建筑上一次制霸欧洲还要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杀手锏就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

中世纪法国的哥特式教堂曾制霸欧洲。左:巴黎圣母院;右:兰斯大教堂

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江湖一哥的名号就被“邻居”意大利抢走了。因为这段时间里法国忙着和英国打仗,国家建设就荒废了。这场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法国也正是在与英国侵略者的一次次战斗中完成了民族意识觉醒

这个所谓的民族觉醒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我用我们自己来举例子。就好比中国的民族觉醒主要是通过近代跟欧洲列强日本(其实主要还是日本)一次次的战争而形成的。在这之前,中国人普遍觉得天下就是皇帝老儿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然皇帝自己也这么想。甭管你皇帝怎么换,我种我的地就好了。直到后来没完没了地被外人欺负,大家才反应过来,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否则皇帝被打跑了,我们怎么办,所以中国人要抱团儿赶走侵略者,平时再怎么闹关键时刻也是自己兄弟,现代国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就慢慢形成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法国的皇权在英法百年战争当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所以战争胜利后,皇帝立马联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笼络了贵族,将法国建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为啥费这么大劲来讲这事儿呢?因为我们得先知道这段时间里,法国都是以国王,或者说是皇室中心,而不像同时期的意大利以教廷中心。皇权最大,所以这时期在法国诞生的最主要的建筑就不像意大利那样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和贵族府邸,而是代表法国王室的重要建筑物,再具体点儿,也就是国王的宫殿、别墅

但由于当时的意大利经历了文艺复兴,紧接着巴洛克风靡整个欧洲,出了一大批“网红”建筑师,所以法国也难免受到意大利的影响。当时法国从意大利聘请“巴洛克明星建筑师”来本国进行交流指导,有点像我们今天从美国找外援来打篮球或者从欧洲挖足球教练一样。

敲黑板:在当时,法国人玩什么,欧洲就流行什么。欧洲的精英阶层们如果不会讲一口纯正的法语,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而法国作为“时尚之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今天世界上大多数顶级奢侈品牌,主要都产自法国和意大利,根源就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17世纪,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集权达到了顶峰。这时一系列精致的法国宫廷文化也反过来压倒意大利,法国文化再次风靡整个欧洲。我们今天提到法国的古典文化,包括礼仪、艺术、音乐等,都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文化如此,建筑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历史上称为“古典主义建筑”。这段时间内,以古典主义为代表的法国建筑与巴洛克为代表的意大利建筑双双席卷欧洲大陆。互相渗透、学习,也互相批评对方。要搞清楚这件事,就要先弄清楚“古典主义”风格是什么。

上:“丝袜爱好者”太阳王路易十四画像

下:电影《绝代艳后》剧照,电影中有大量关于法国宫廷文化的描写

16世纪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后出现了两种思潮,一种是手法主义,后来转变为巴洛克,被意大利的教廷玩得不亦乐乎;另一种则是崇尚古典和讲究柱式、比例的复古倾向,这种风格在当时的意大利没怎么火起来,但法国人却很喜欢。具体说,是法国的皇帝和贵族们很喜欢。

这段时期法国随着皇权的发展壮大,在艺术上也需要一种风格用来配合皇权的强化。此时的法国把自己比喻成当年辉煌的罗马帝国,那法国的皇帝自然就和当年的凯撒、屋大维一个级别了,因此在建筑上也需要像当年罗马盛行的雄伟大气的风格。皇帝路易十四成立了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后来增设了音乐建筑学院。学院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其相应的艺术领域内制定“规范”,目的都是为皇权服务

学院基本垄断了当时法国最优秀的生源,在学校里,学生们只能画两种画:歌颂古代的英雄以及颂扬伟大的君主。可以观察一下这个时期以及后来学院派的法国著名的画家,例如“拿破仑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泉》的画师—安格尔等,都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厚重史诗感。颂扬君主的“伟大”,逐渐形成了法国独特的宫廷文化,以上都是法国古典主义的成因

《泉》,安格尔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佰纳隘口的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

古典主义的建筑师们最看重艺术中“理性”的部分。这也受到了当时兴起的自然科学的影响。

当年,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对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人认知的,不相信经验感觉,数学和几何包含了世间万物(听着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觉得很像当年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

所以在美学方面,世界上一定有一套“合乎逻辑”的、“系统”美学标准,越接近这个标准,就越接近“绝对的美”;一旦偏离了这个标准,艺术就会走向混乱不可控。所以唯理主义者压根就不Care意大利神学倡导的神秘主义那一套。

因此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师们也坚信好的建筑都是讲究“理性”“条理”的,古典的柱式将几何与比例发展到了极致,只要掌握了这些“美的标准”,就能发现“终极的美”。而“柱式”象征着古罗马时代的帝王气概,整个的基调也是“尊贵”“典雅”的,这也符合法国国王对自己的定位。

既然是崇尚“理性的美”“规律的美”,那么法国的建筑师就一定会看不上当时意大利流行的巴洛克,在他们眼里巴洛克的建筑师就是一群“胡作非为”的疯子(其实巴洛克三个字今天听起来挺浪漫,而原意是“畸形的珍珠”,这个名字就是法国人起的)。于是法国人在理性主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将所谓的“规矩”“套路”玩到了极致。

《印象·日出》,克劳德·莫奈

敲黑板:古典主义对规则的近乎“变态”的执着,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只不过这种基于政治笼罩下的艺术环境一定会使艺术家感到压抑,所谓压抑越大,“秋后算账”来得就越猛烈,这也是为什么100年后由莫奈等人挑起的“印象派”偏偏诞生在法国,都是对古典主义那种偏执的坚决反抗。

法国国王的猎庄—香波城堡

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建筑类型以皇帝的宫殿为主要代表,注重条理性,层次结构清晰。建筑中每一个构件的尺度都要“有理有据”,总平面上往往采用对称式布局轴线清晰;立面通常采用“横三纵五”的分段方式,强调立面构图的主次关系。对繁琐复杂的建筑装饰相当排斥,认为那是巴洛克的雕虫小技。第一座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建造的,有一个挺萌的名字—香波堡。这座城堡主要是供皇帝打猎用的,相当于弗朗索瓦一世的私人度假村

这座建筑最出名的是城堡里面的“双螺旋楼梯”,当年弗朗索瓦一世有不少情妇,经常被他同时带进城堡来,为了避免尴尬和纠纷,他聘请设计师设计了一“贴心”的楼梯。这部楼梯的特点是,虽然围绕一个中心轴,但两部楼梯是各自独立的,人从楼梯下来只能看见对面的人,却够不到。设计这部“双螺旋楼梯”的天才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老朋友—达·芬奇

达·芬奇设计的“偷情楼梯”

同样属于法国早期古典主义的建筑还有枫丹白露宫,也是皇帝的私人度假村,从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以及波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路易十六等众多“农家乐爱好者”都在这里住过。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将已经破败的枫丹白露宫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装修,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定居”卢浮宫之前就曾经放在枫丹白露宫里。

枫丹白露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