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既是令人神往的诗句,也是发人深思的哲理。人生在世,总得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此乃人生之必然。实际上,这也就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之意:现实的人只可能住在人境,不可能住在仙境,这也可以说是人所不可避免的一种“原罪”。既然如此,又怎能无车马之喧呢?如果把这个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人生在世,总得受他人他物的干扰和因果自然律的束缚,那又怎么可能得到超然物外的宁静与自主呢?靠闭目塞听吗?靠削发为僧吗?实际上这种人仍然不能不受世事的约束,不能不受自然律的支配。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限制知识和因果律的范围,为主体的自由留地盘,这种割裂的理论和办法,早已遭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哲学所驳斥。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倒是用诗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融必然与自由、喧扰与宁静为一体的哲学思想,即,既生活于受必然性支配的“人境”之中,又能享受“无车马喧”的自由与宁静。陶渊明是诗人,又是思想家,但他主要的还是诗人,他没有能够从哲学上阐释他的名句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西方不少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艰苦的探索,其中,德国现代哲学家胡塞尔和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解释就是很好的例证。

胡塞尔认为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的一分子,必然要服从因果自然律,必然受社会历史关系的羁绊;但另一方面,人对他人他物却可以采取一种所谓“现象学”的态度,即把自然和客体用括号“括起来”,意思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超越”的态度,从而获得人的独立自主性。胡塞尔之所以发出这种理论,原因之一是他感到他所处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文明太“物质化”了,他厌烦人境的车马之喧,故希望借此理论以找到一块人间乐土,窥见人生的独立的价值。但胡塞尔不是诗人,而且他所赞赏的态度只是理论上的,他的干巴巴的道理讲得很多,很深奥,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像我国大诗人陶渊明那样真正领略和享受一下人境之中竟无车马之喧的“真意”和境界。

海德格尔在他的后期,强调思与诗的结合,强调通过诗以“复归本真”。他引证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诗,这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纯真的。”海德格尔认为,诗使人沉浸于想象之中而不囿于现实,诗使人超出利害,超出世俗,通过诗,人可以生活在他人与他物之中而又能超脱他人与他物的羁绊,“复归本真”。海德格尔的“本真”,其实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颇像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诗之感人,全在一个“真”字。但陶诗之“真”并不脱离人境,海德格尔哲学之“本真”亦不脱离“非本真”;陶渊明的“悠然”即在车马的喧声之中,海德格尔的“宁静”即在人世的“沉沦”之中。海德格尔亟力主张“共在”,即人不能脱离他人和外物。他的“本真”,乃是叫人不脱离日常生活但又要对日常生活采取一种超脱的态度,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独立自主的态度,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既能“入世”又能“出世”的意思吧。

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思想大都把“入世”当作最高的生活准则。儒家孔子就主张“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道家不同于这种传统,强调超脱,但超脱不等于“离世事”。陶渊明把他的“悠然”境界和人境结合起来的思想正是他爱慕老庄,深得老庄真义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其思想源于老子,它也要求超脱,但不要求“出家”、“离世事”,相反,道教对佛教的“离世事”提出批评,强调“即世间而出世间”,有如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所云:“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就是说,理想的人格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身居显位之时,也可以同时有超出日常生活的高远胸襟,而不为世事所累。其实,这也是《庄子注》在另一处所说的,虽“治乱纷如”,仍能“淡然自得”的意思。诸葛亮颇有些道家思想,他是军事家和政治家,日理万机,但又深得老子“致虚守静”之意,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教,他真可以算得是一个“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之人。海德格尔的“复归本真”,其用心和道家或道教类似,也是要求人在“纷如”的世事中怀有“淡然自若”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所有这些,都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所谓的“未知生,焉知死”,只知“入世”,不知“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哲学大不相同。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道家思想都有其消极方面,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这个思想是很值得称道的。在注意发扬我国传统思想之精华的呼声中,我们很自然地也想起了道家传统中的精华,我们不妨引进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某些合理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盟友,来淡化一下孔子的只知“入世”不知“即世间而出世间”的思想缺点。海德格尔是因为不堪“工具化”、“物质化”的西方文明的“车马之喧”,才想到要用诗来达到人的“本真”的独立自主性。我们现在正急需科学技术,文明“工具化”的问题在当前至少尚未突出,但我们针对过于“入世”的孔夫子旧传统,面对“波流九变”、“心劳日拙”的人境现实,也未尝不可以吸取一点海德格尔的“复归本真”的思想,继承和发扬我国道家传统“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的归真精神和自主精神。

载东方出版社《北窗呓语——张世英随笔》,一九九八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