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青团组织要“潮”起来

第一节 强“三性”去“四化”,密切团组织与青年的联系

一、强化“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为团组织强筋健骨

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我国群团组织的本质属性。群团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性、组织性工作。群团工作对象众多、层次多样。为此,党建设了联系各方面群众的群团组织来帮助党做好群团工作。这就决定了我国群团组织的生成机理、功能定位、历史作用乃至组织属性,和国外其他的一般社会团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三性”,就抓住了群团工作的本质特点,明确了群团工作的前进方向。党在新形势下对共青团改革的要求是,强“三性”去“四化”,为团组织强筋健骨,使团组织机体更加健康,从而更好地密切共青团组织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夯实党执政青年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深刻认识和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共青团改革的前进方向。

1.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是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共青团的基本定位。任何时候,共青团都必须牢记政治性这个第一属性。政治性要求共青团自觉维护党和领导,始终把自己置于党和领导之下,始终确保共青团组织走在正确的历史轨道和发展方向上。如果脱离政治性这个灵魂,共青团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坐标。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定位,赋予共青团独特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使命,是共青团区别于其他群众组织的政治分水岭。以党的政治纲领为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光荣使命,当好党的住手和后备军,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是共青团特有的党性原则。共青团组织必须具有鲜明的党性,这种党性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政治界定。党对共青团的政治规定和政治鞭策始终要求共青团必须保持“纯洁的政治灵魂”,其核心就是团要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下,这一直是党对共青团的特殊要求。从共青团的历史实践来看,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作为生命线,是共青团履行职能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新形势下,共青团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必须始终牢记肩负的政治使命,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增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特别坚定,旗帜特别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把青年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2.先进性是共青团的旗帜,是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向

先进性是指共青团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众组织,具有先进的理念、宏伟的奋斗目标与优秀的成员。共青团工作是党的群体工作,所以,共青团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在共青团身上的一种体现。先进性是共青团组织的鲜明特点,是由共青团组织承担和动员广大青年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责任所决定的。因此,把握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是共青团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新形势下,共青团保持和增强先进性,必须引导青年接受先进思想,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远大理想鼓舞青年,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组织青年投身先进事业,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带领青年矢志创新、创业创优,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教育广大团员争当先进分子,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做理想信念坚定的表率,做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实践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青年前列。

3.群众性是共青团的根基,是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力量源泉

群众性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特点,要坚持青年主体地位,以群众为中心。要坚持凝聚和服务青年这条工作生命线,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青年利益,做广大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贴心人。共青团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组织,群众性是共青团的天然属性。一旦脱离群众性,共青团就会走向官僚化、空壳化,丧失发展前进的动力。

新形势下,共青团保持和增强群众性,必须坚持以青年为本、让青年当主角,把目光投向青年,把青年需求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把青年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更多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呼声,维护青年权益,促进青年发展,让广大青年从心底感受到共青团是“青年之家”。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大力健全和活跃基层组织,建立联系青年的长效机制,联系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持与青年的密切联系,把共青团的根更深更广地扎在广大青年之中。

二、去“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团组织回归青年群众

当今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也给我们群团组织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党的群团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这是时代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思考,同时也是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当下,面对广大青年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多层次,该如何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该如何解决广大青年组织脱离群众的问题?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思考的问题。

当前,共青团组织脱离青年群众突出表现就是“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严重消解了共青团组织的群众基础,削弱了共青团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四化”问题是社会历史的特殊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组织“行政化”“机关化”色彩日趋浓厚,青年与共青团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之路是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根本道路,新常态下的共青团改革必须直面“四化”这个最大的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以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共青团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以破解“四化”问题为共青团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通过去“四化”的改革举措达到强“三性”的改革目标。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方面,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显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问题依然突出,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是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中,青年群体社会流动性加速,青年群体的分布更为复杂,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更加踊跃,新兴领域从业青年不断增加。青年群体的流动及从业变革不仅是快速的、深层次的,而且是全局性的、长期的。加上目前团员队伍持续扩大与共青团组织覆盖面萎缩的矛盾日趋突出,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游离于团组织之外,传统的共青团组织难以适应当代青年群体的特点和青年工作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层制组织体制滞后于社会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团中央到基层的团支部是在系统或行业内垂直而纵向展开的,其是按照行政化管理的科层制组织体制设置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完善的组织体系。其具体工作运行模式由上而下地开展,往往由上一级的团组织向下发布指令或布置工作任务,基层团组织据此开展工作,接受上级团组织的指导和检查,具有上传下达、一呼百应的社会动员力和影响力。这种科层制组织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社会行政化管理社会相适应的,由于青年的社会流动性很小,通过这种体制基本上能够覆盖与影响绝大部分青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共青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弱化。这主要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的涌现,成为青年就业的新的增长点,使青年在“体制外”大量聚集;伴随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功能互补为基础,肩负崭新经济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如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各种行业管理机构的出现,加速了青年的分流;民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的广泛兴盛,在满足青年主体性、个性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致使传统的团组织体制受到挑战。对于共青团来讲,在新兴的社会领域和组织类型中,基层团组织出现了边缘化问题,从而使共青团组织团结和凝聚青年的职能开始降低,团结和凝聚青年的范围出现萎缩。

就现实情况而言,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基层组织的生存危机,“火在中央,热在省里,温在市里,冷在县里,瘫在乡里,死在村里”的说法却是事实。共青团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运行体系。但纵向上,共青团组织结构形态明显地呈现“倒金字塔形”,即层级越高,部门越多,机构越健全,团干部力量配备越多,分工也越精细;而层级越低,组织设置就越简单,人员力量也越少。共青团的工作对象是广大青年,在工作实践中,唯有基层团组织与团员青年接触、交流多的机会最多。而这种“头重脚轻”的组织设计,与联系、服务青年的工作实际是不相适应的。基层力量薄弱,大多数街道团工委只有书记一人,下面设专职的委员、干事,团工委书记本身就是“光杆司令”,有的还是兼职,兼任党工委的组织、宣传等其他工作,对团工作分身乏术、力不从心,难以保持团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许多常规性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倒金字塔形”结构,除了造成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以外,也使中央和地方各级团委机构过于庞大、部门林立、人员超编,产生机构浮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以中间层的团省(市)委为例,副书记5~6名,职数过多,每位书记仅分管1~2个部门,部门设置过多过细,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研究室、青工部、青农部、学校部、少年部、权益部、青少年志愿者工作部、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等10余个,每个部门设部长,副部长和部员。此外还有团校、青年报社、青年旅行社、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直属事业单位。机构庞大臃肿,加大了日常行政经费的开支,给财政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农村大量团员青年外出务工,流出地团组织鞭长莫及,流入地团组织爱莫能助,成为“口袋团员”“档案团员”;原有的农村共青团基层组织,“空壳化”的问题严重,因为没有实际成员,也没有具体日常活动,诸多村级团组织实际上名存实亡,只有一个兼职的团支书,基本上没有支部其他成员。城市社区建团率不高,吸引力有限,组织不活跃。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推进困难,建立后也不易巩固。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内员工队伍的老化和体制外青年的递增,团组织的基层覆盖面在萎缩,团组织与青年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下降。如果这种现象得以长期存在,必将影响党的领导和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思想观念滞后,社会参与路径单一

历史形成的共青团和党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使共青团仿照政府系统采取行政化和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这一模式造成共青团在思想观念上更加重视党和政府的要求,并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完成党和政府交办的工作事项上,而对其所代表的青年群体的诉求缺乏了解,逐渐脱离了青年群众的生活实际。具体来说,工作方式上,共青团习惯于按照党和政府的指示开展工作,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切实满足所代表的青年群体的实现需求;经费来源上,共青团主要依赖政府拨款,或者习惯于行政摊派来获取公众捐赠,组织独立性不强。

社会路径单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惯性使然,共青团更多的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内部建立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因此难以覆盖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内部以及游离于正式组织之外的原子化个体。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所有制区隔现象。共青团是对本团成员的培养和关注,难以了解新形势下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多样化、复杂化、矛盾化的具体需求,因此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日渐分化的社会构成不相适应。相比之下,新兴青年类社会组织因自身贴近社会和参与式的行为特点,对于识别、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更加灵活、细致,不仅可以深入微小的、宏观视野无法顾及的地方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还因专业性强、分工细致、反应迅速、作用力持久而使公共服务更具效率、更具效益,因此对共青团原有的活动空间形成挤压。

3.社会动员能力缺乏现代性、多样性

社会动员能力是指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对组织以外的部门人员施加影响,使之认识到组织的作用,支持组织的发展,甚至成为该组织的组成成员。青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作为青年的引领者,共青团应该是一个最具社会动员能力的群众性组织。共青团的社会动员能力主要体现在向党和政府争取政治资源,向企业和市场争取经济资源,向青年和社会争取人力资源。但目前共青团组织社会动员能力与现实需求相比明显滞后,难以满足青年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逐渐失去了原有在青年中间那种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性。

第一,在争取党政支持方面,习惯于行政化和封闭式的方法开展工作,限于“请示汇报搞活动”,突击性、活动性、灵活多变是其工作的特点,主观随意、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较多。缺少清晰的职能定位,忽视自身内在发展机制的建设,在政策、法律框架下的策划完善工作甚少。长期以来,共青团的建设发展,基本上是在党章和团章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像工会组织那样有自己的工会法,可以依法行使职责和维权。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明确的政策、法规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制约性和保障性的综合效应。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依法治国战略的确立使任何组织、党派的社会资源都要通过市场经济进行配置,政党已无法对资源配置进行垄断,这就要求党团组织必须在社会层面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服务,赢得社会成员的好感并对其产生认同。所以,共青团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内在规律来运作,使其合法性、满意度不是建立在简单的权力运行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服务、维权有效性的基础上。与计划经济时代团组织仅借助行政手段就可获得大量的服务资源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获得资源的若干渠道中,党政配置的资源稳定但总量有限,团内资源可控但少而散,社会资源最丰富但获取渠道不稳定。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提高服务能力,成为当今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青年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第二,在动员组织青年方面,忽视青年群体的差异性,很少采用不同的方法动员不同的青年群体,动员方式也很机关化和行政化,“集体发动、集体参加”、发文件、开大会仍是主要的动员手段。这主要表现在“大动静小影响”。从活动形式来看,共青团青年群众工作“好大喜功”“虎头蛇尾”“口号响亮、光环笼罩”,一些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花样迭出,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乏深刻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启发性,对青年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十分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4.吸引力、凝聚力不适应青年发展的需求

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是由组织的属性与其履行根本职责的要求所决定的。要想吸引凝聚青年,团组织必须贴近青年、贴近实际,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回应青年合理的利益诉求。这样团组织在青年中才会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青年才会自愿自觉地跟党走。但长期以来,一些团组织和团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近青年群众,对普通青年群众漠不关心,年纪轻轻就摆官架子,嫌贫爱富,造成了团组织中大精英、小群众的弊端,共青团的委员、代表、先进典型等许多都是商人、企业家、明星、名人等“高大上”的“成功人士”,绝大多数普通青年群众难以进入团组织的组织体系和决策体系,团干部在联系谁、服务谁、代表谁等价值判断上出现了偏差。

目前,政府一些职能部门转变和拓展自身职能,探索服务青年领域及方式,新兴的经济社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用个性化、职业化的服务来吸引和满足青年多样化的需求,这些都对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自身的社会成长背景、文化教育环境、就业条件、兴趣爱好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展现出多样性,在学习培训、就业创业、社会参与、闲暇生活等方面对服务的需求内容日益增多。因此,团组织以往那种依照普遍性的标准来开展活动提供服务,难以照顾到不同青年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而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群。而大部分青年因为其多样化的需求无法满足,就会渐渐远离团组织,他们的很多需求就会到各类青年自组织中去寻求。虽然近年来一些团组织大力强化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自觉增强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活动资源匮乏、活动场所缺少,基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比较普遍,青年的服务需求与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对团组织引导凝聚青年功能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这种局面又导致一些基层团组织无法履行和发挥其政治功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共青团“四化”问题的形成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解决“四化”问题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精简机构。党政机关转变职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精简机构、缩减编制,把一些业务内容相近的部门整合为一个部门,实行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以提高行政效率,同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防止职能交叉、重叠,避免政出多门和扯皮推诿现象。例如,上海团市委针对团组织行政化过于严重这一问题,提出团市委内设机构精简25%,团市委机关编制精简30%的目标,改革原14个机构部室,形成“9+1+X”的新格局,即“9”是指团的工作部门,“1”是指青少年服务和维权办公室,X是指重点工作项目组,如“爱心暑托班”工作组、创新创业工作组、青年人才工作组等,催生了“固定部门+重点项目组”的新格局,以弱化团的行政功能,进一步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对团干部的选拔,打破以往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唯一途径,实行“专职团干部+挂职团干部+兼职团干部”的人才使用新模式。专职团干部从基层机关、企事业团组织中遴选,挂职团干部从其他部门选派,兼职团干部从社会青年志愿者中招募,并明确团市委、团区县委领导班子专职成员比例不超过50%,团的行政化程度大幅降低。

其次,转变作风。要从根本上解决团组织“四化”问题,关键还要切实转变风气,加强作风建设,使团组织更多地与青年“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之家”,使团干部更多地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做青年的良师益友。团干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方面,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不断提高自身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信念、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勤政务实;另一方面,力求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全心全意为青年办实事、谋利益,勤于深入基层,善于倾听青年心声,把青年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机关“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模式,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团属阵地“弹性时间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和团领导机关开放日活动。此外,应进一步发挥团内民主,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团委常委会、全委会和团员代表大会的委员、代表名额中提高来自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的比例,切实发挥团员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