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车辆学院

【概况】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简称机械与车辆学院)成立于2002年,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微纳制造等4个国防特色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光机电微纳制造1个北京市交叉学科;拥有机械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两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

2015年,学院有本科专业5个,其中,装甲车辆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均为国家级及北京市级特色本科专业,装甲车辆工程同时为国防重点本科专业,工业工程为国防紧缺本科专业,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为工信部重点专业;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工业工程4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予权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04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5方向,航空宇航制造技术;06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光机电微纳制造、工业与系统工程两个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5方向,航空宇航制造技术;06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光机电微纳制造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4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有教职工302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0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人员125人,博士生导师63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973”首席专家5人、青年“973”负责人1人、“万人计划”获得者1人、“千人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国防科技“511”学术带头人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2人;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在校本科生1629人,研究生124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00人、博士研究生342人。

2015年,学院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廖日东被评为学校“师德标兵”;廖日东、付铁、李和言、熊辉被评为学校“师德先进个人”;金鑫、刘福水、赵振峰、翟丽、王爱民、赵力更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获得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组织奖。赵自强获得学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黄彪、韩恺、邹渊、胡洁获得学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韩恺、赵自强获得优秀教案奖,黄彪、韩恺获得优秀教育论文奖。

(鄂嵋 左正兴)

【学科建设】2015年,学院制定“十三五”发展目标,明确学院“十三五”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考核节点;启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制定采用增量改革为主、分步实施改革举措的具体途径,并进一步落实实施细则。学院面向国家及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进一步凝练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重点和服务面向,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确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主要建设内容。学院获批“非硅微纳制造中的电子动态观测与调控——超快激光加工”重大科学课题和“地面无人机动平台”重大工程课题,围绕这两个重大课题,承办学校“特立论坛”首期和第二期,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设完善了学科体系,全面启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工作,学院针对机械工程学科作为学校第一批试点国际评估学科,成立由学院领导、责任教授到学科组秘书、学科干事组成的工作小组,开展系列工作。

(胡纪滨)

【教学工作】2015年,学院完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院综合改革方案和本科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顶层规划并细化具体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图基础及数字化构型”“机械原理”“汽车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5门MOOC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实践条件建设,并对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条件进行了完善,出版教材7本。获批北京市教改立项项目1项、北京市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1项,获批北京市中小学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北京理工大学教改立项项目24项(含3项重点项目)。张京英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赵自强获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完成“2016年北京学院及示范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中心”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在“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工程训练中心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一等奖2项。完成工程训练中心良乡建设规划论证工作,11月举行良乡工程训练中心开工建设仪式。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机械工程硕士留学生全英文培养方案”和8门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并完成第一轮实践。“面向国际化基础研究型和国家急需应用型相结合的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成果获学校第一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组织申报研究生院研究生精品课程、研究生教学团队和教研教改项目,新获批2门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和1项学位与研究教育发展研究课题。完成了全英文博士、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入学硕士生“985”生源比例达52%。获批全国“上银优秀博士论文”铜奖1篇、佳作奖1篇。继续实施硕士研究生集中答辩制度,毕业硕士生论文抽查比例达到20%。稳步提升外籍教师参与研究生全英文授课课程的课时数,资助博士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国家“2011计划”——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年度招收了10名跨学科培养的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组织开展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以“学科方向介绍”“论文撰写经验介绍”“研究生国际交流”“博士专场”四个主题各举办16场学术沙龙活动。实施修订后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共有14名博士、20名硕士获奖,60%的申请者都有第一层次的学术论文发表。成功开展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共有56所大学的638名大学生报名,较去年提升200%。

(冯慧华 何洪文)

【学生工作】2015年,学院承担教育研究或教育改革课题9项,发表教育研究论文4篇;5人参加各类培训,获北京市荣誉称号2人、校级荣誉称号4人;学院团委获校级先进基层团校及“信仰·青春·阳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组织单位”称号;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8人、院级优秀班主任8人。成立学院学生学业辅导中心,学院个性化奖助学金体系全年执行金额210.3万元,覆盖551人,占比25.4%。完善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规范化运行和平台建设,投入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资金230余万元,培育各类项目136项,参与学生600人以上,获国家级竞赛二等奖以上的作品共计44项、170人次,获国家级竞赛三等奖和省级竞赛一等奖的作品共计14项、57人次,获省级竞赛二、三等奖的作品共计6项、31人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纯电动方程式赛车获得八项总分全国第一名;在节能竞技大赛中获得纯电动组高校前三名,并将在2016年代表中国参加国外比赛。组建114个寒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学生554人;获北京市优秀团队奖1项、北京市优秀成果奖2项,校级优秀实践团队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立学生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完成近20家重点用人单位的走访工作。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高水平,本科生签约率97.05%,研究生签约率100%; 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深造的共有15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4.5%; 2015届毕业生中投身国防行业的研究生比例34.19%,本科生比例13.16%。

(范文辉)

【科研工作】2015年,学院科技投入经费约3.45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847万元,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经费2369万元,基础研究类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3篇,EI收录261篇;授权发明专利111项。学院牵头获部级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拨款3000万元。获批“无人车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总计获批资助经费1635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6项,青年科学基金7项,同时获批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组织承担国防重大工程任务,学院作为总师单位承担的××发动机完成了所有试验任务;学院作为副总师单位承担的新型××装甲车辆、× ×装甲装备可靠性增长专项等军工研制任务进展顺利;承担的某自行高炮系统手自一体变速器完成设计定型。

组织协调学院“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推进行动。热动力装置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轮系统传动综合实验台研制、全控功率器件工作特性及驱动电路测试仪等8个项目获批学校实验室研究项目。

(刘检华)

【交流与合作】2015年,学院主(承)办4场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院影响: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第十一届现代工业培训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工业培训及工程实践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共217人;参与承办第七届国际应用能源大会(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nergy, ICAE 2015)及由《Applied Energy》杂志主办的2015年Low Carbon Cities and Urbanenergy Systems(CUE 2015)国际会议;承办2015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合作成立国际系统实现联合实验室(International System Realization Laboratory)。获批教育部2015年中国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参与国际化项目本科生177人,接收留学生59人,本科毕业生出国攻读研究生151人,研究生公派出国16人,青年教师访问学者7人。13人入选赴俄罗斯学位培养专项计划。

(冯慧华)

【获国际大学生3D打印机设计邀请赛一等奖】2015年10月24—25日,第二届工业4.0——国际大学生3D 打印机设计邀请赛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德国的16支队伍参加比赛。由机械学院工业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的三年级学生组成的团队,在地面机动装备实验教学中心朱妍妍老师的带领下参加速度与精度组比赛,获一等奖。

(杨宝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