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当代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
- 3002字
- 2021-03-29 00:59:54
从生活里“淘金”——著名作家 温亚军
温亚军,1967年10月出生,陕西岐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协签约作家,现任人民武警出版社副社长,大校军衔。1984年入伍,曾在新疆喀什和乌鲁木齐等地服役16年。199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100多篇,中篇小说50余篇。著有《西风烈》《无岸之海》《伪生活》等七部长篇小说,出版了《硬雪》《寻找大舅》《落果》《驮水的日子》等18部小说集和《一场寂寞凭谁诉》等两部散文随笔集,著述累计400余万字。其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硬雪》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短篇小说《成人礼》获《小说选刊》奖、《金色》获《中国作家》奖;中篇小说《地衣》获《十月》奖、《花弄影》获《上海文学》奖。他还曾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和第三、五、七、八、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小说《驮水的日子》《划过秋天的声音》《成人礼》等被翻译成英、日、俄、法等文。
温亚军是一位非常冷静、随和、朴实和谦虚的人。尽管在别人眼里他已经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著名作家,但他却很清醒、很谦虚,并不以名家、大家自许。因为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说起何以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温亚军说,他写作的起因只是想使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精彩一些罢了,仅此而已。
1967年10月,温亚军出生在岐山县曹家乡四原村,在村里上的小学、初中。后来,初中撤销,合并到乡中学,他又读了一年多书,还差一学期初中毕业就退学了。那时他14岁多,回家干农活,还出去干过临时工。1984年11月,17岁的他参军入伍到新疆,16年后,调到了驻北京的部队。
他的家乡在岐山县最南端的秦岭北麓。这里山清水秀,北瞰滔滔渭水,东望秋风五丈原,虽说是穷乡僻壤,生活不算富裕,但却风光秀丽,堪称世外桃源。17年的故乡生活,那里的亲人、土地、房舍和邻居,还有不远处的南山,尤其是饥饿的记忆,都是那么刻骨铭心和难以忘怀,以致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没有故乡,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
温亚军说:“我在新疆生活过16年,最初的士兵生活很枯燥,想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点,就开始写小说。”从内地投身边疆军营,虽然没有在边疆的农村生活过,可他有陕西农村生活的深刻记忆作参照,凭着对小说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他拿起笔来,想象着一幅幅西域乡村生活的生动画面……
记忆是想象力的起点,是想象力通过不可预言的飞翔达到文学创作的跳板。他像一只来自故乡的火鸟,一旦飞入边疆的广袤土地,激情和灵感同时被点燃:无数个沉静的夜晚,小说灵感如约而至,想象变成了具象,一些白天无法捕捉的人物和细节,幽灵似的在他眼前游荡。一旦进入这个状态,他会尽力控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潜心编织自己的梦想……
1992年,温亚军在《中国西部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探家》。关于这篇小说,温亚军说,与其说它是“小说”,是“故事”,不如说是写了回故乡后关于眼界、情感方面的一些感悟。“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我是在努力写一些自认为认识的生活。我的文字所表达的那些环境和人物,不一定是真实的,可那是我用心用情创造出来的。在写的时候,我能够平和地对待我笔下的这些人物。”
处女作《探家》开启了温亚军后来的写作风格:简单的故事总能写出特别的意味。像《成人礼》《麦饭》《金色》《不合常规的飞翔》等作品,莫不如此。有评论说,读他的小说就像走在洞穴中,在将要走出洞口的刹那间,迎面一缕阳光照亮了整个洞穴,那平淡无奇的过程突起波澜并惊心动魄,这就是绵里藏针、不动声色,既出人意料,又不可思议,还在情理之中。那些“漫不经心”的叙事,都是为最后的意味蓄势,只等时机一到便和盘托出。这显示了温亚军非凡的文学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对短篇小说独特的理解。
温亚军常说,作家不能失去地域特色。这些年来,他写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中、短篇小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驮水的日子》讲了一个西域山地上的军营,人和驴如何磨合、相处的故事。故事虽然小,却蕴含着非常感动人的真情,流淌出一种奇异的美。首届柳青文学奖获奖短篇《硬雪》讲了一个新疆雪原游牧人家的故事:丈夫为找回一只走失的母羊,与一头凶残的饿狼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只带回来一张羊皮,丈夫的雪原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写法和结局都有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的感觉。获《中国作家》奖的短篇小说《金色》讲了一个沙漠淘金者的故事:一个女人闯进淘金地看望自己的丈夫,丈夫面对一个变态的规矩,须在妻子和金子之间做出选择,最终他放弃了应该放弃的,毅然携妻逃离淘金地。
像《病中逃亡》《划过秋天的声音》《片断》《游牧部族》《成人礼》,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军旅”“边塞”“游牧”特征,读之不禁使人想起唐代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充满雄浑、苍凉的塞外地域风格。同时塑造的人物,无不坚毅果敢、不屈抗争、不畏艰险。有论者说,温亚军的小说是华语作家笔下“硬汉”小说的杰出代表。
温亚军说:“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域,那么他的作品像羽毛一样在飘。”环境对一个作家的作品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营造自己的地域特色。新疆是一个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地方。他在新疆度过了十六载军旅生涯。人生能有几个十六年?所以新疆在他的心目中永远占据着重要位置。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新疆的。但他心目中的新疆,不是别人笔下的新疆。他喜欢简单、直接地描述一个清晰、明快、阳刚、壮阔的新疆。“我写新疆的小说,没有一篇不是想象出来的,可是,并没有脱离那里的生活实际,但也不是原生态。作为小说,原生态了就失去了小说的实质意义。小说还是要在生活之上的。”
对于地域环境中的人物设定,温亚军说他想象归想象,但从不编造些人物出来。随着他对生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小说的理解也越来越单纯。想象那种环境中的人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怎么表达。在他看来,就是这么简单。
温亚军虽长期在外地工作,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家乡。由于父母都在老家生活,温亚军经常回来。他说他很欣喜地看到,这几年宝鸡城乡变化巨大。他17岁离开家乡时,还停留在自行车阶段,而且有自行车的家庭很少。现在不一样了,许多人家都有了小汽车。这种不为运输只为出行方便的观念改变,令人欣喜。他家里的那几亩地也已实现了半机械化耕作,人不用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而且物质极大地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谈到宝鸡的未来发展,温亚军表达了他的一番肺腑之言:宝鸡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尤其是宜居环境方面改善很大。他说他有好几个战友转业后定居宝鸡。听他们讲,生活还很不错。他刚去过成都,发现成都的城市规划与人性化设置不能小觑,比如城市公交的换乘免票等细节。他个人认为,凡是概念先行,大而化之地谈发展,都是不太牢靠的。成都很少谈什么优势,而是怎么去做,才更人性化。去年他还参加过“看成都”活动,没有站在规划图前听讲解、空谈,而是直接进入社区、街道,体会真正的居民现实生活,感受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指数。别的不说,就成都打造的绕城步道,值得好多地方学习借鉴。他建议,除过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还是要放眼当下,怎么把老旧小区改造搞好,比如加装电梯方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美化老城居民环境……
温亚军的故乡情怀还体现在他与宝鸡本土一些年青一代作家的亲切互动上。他说他们的作品质量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的差,只是缺少宣传的机会。如果说宝鸡要在文化发展上有什么新举措,希望能为这些作家造点势,把他们往前推一下,这对提升宝鸡的文化品位大有裨益。
(巨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