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问:了解日本战国史到底有什么意义?

最初我还会想方设法解释:日本近现代史是日本古代史的延伸,了解日本古代史,不但有助于了解日本近现代史,也有助于了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但随着研究日深,我如今明白,了解历史原本就不应抱有太多的功利目的。闲来无事,手捧一卷书,徜徉在历史海洋中,本就是一种快意人生,这快意并不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快意自身就是目的。

快意在何处?便在体味某一环境下他人的人生选择。

自古至今,客观环境一直在变,但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应模式却鲜有变化。如果能回到历史的某个节点,身处当时的历史状况,了解某人的心路历程,那么,便能理解他为何做出那种人生选择。毕竟,所谓“古代”“中世”“近世”“现代”无非是以后人之眼做出的分期,本质上,每一代人都平等而普通。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史记》才会选用“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主角记录历史。虽其中难免重复之处,却能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件事,亦是美妙的体验。当然,不是每段历史都适用于“纪传体”,只有当人物性格与历史脉络较为明晰,撰写者又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才能创作出“无韵之离骚”。

就日本历史而言,战国史更适于“纪传体”。一来,战国时代的战场分割较细,同一时间点常会发生多个独立的战役与政变,若采取“编年体”记录,恐怕会有失零乱;二来,因有大量文学、影视作品与游戏的铺垫,战国时代的各大武将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很多日本史爱好者的日常谈资;三来,日本战国时代的政治势力多以家族为主要传承模式,对于初窥日本战国史的读者来说,了解名将及其家族传承,自然能显著降低学习门槛,有助于迅速了解战国史的主要人物及其事略。

提到“战国”,国人难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旷日持久、动辄陈兵数十万的大规模战争,不过就日本而言,战国时代虽然战事频仍,战争烈度却称不上多高,经常只有数千人数万人规模的士兵对阵,因此被揶揄为“村长战争”。

这与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口少、战场分散有关,也与当时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有关。日本的战争自古以来烈度都很低,大军交战与平定盗患之间的界限从来不甚清晰,因而战国前期的大部分战役均夹杂着政变、“讨贼”等任务;中期的很多战役中,占据要地的中小型豪族为了保护领地安全而在两大诸侯之间来回摇摆的事例数不胜数。直到进入织田信长时代以后,战国历史才算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战役规模也陡然增加。再到日本军队在朝鲜王国战场上经历前所未有的惨烈战争之后,其军事战术与技术才得到了提升。但即便如此,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其取胜的关键点依然在于政治拉拢而非军事作战。

因此,日本战国史最好地体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名言,而战国史最精彩的部分也并非后人浓墨重彩描写的各大战役,而是前期天下大乱如何收拾,中期地方豪族之间如何拉锯,后期各大诸侯之间又如何纵横捭阖的场景。

日本战国史更是一部政治史,其间最有趣的,便是日本各级武士如何结成“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乡下大名如何靠着多年经营在某一地盘立足,如何统辖群臣,又如何时不时以“挖墙脚”的方式撬动对手阵营。这些与政治相关的谋略与手段,便是本书着墨的重点。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之时,能为其中某些精彩片段拍案叫绝,大浮一杯,那本书的创作目的便已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