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交大西迁后来惊动了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5月和6月前后两个月拿出很多时间来处理交大迁校问题,并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就交大迁校及未来发展发表长篇讲话。这在《周恩来年谱》中有记载,也是中国任何一所大学所没有的经历。
交大西迁还“惊动”了一个人……
就在交大西迁前,1955年10月,一个交通大学毕业的杰出学子,一个后来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影响了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甚至影响了国家科技命运的大科学家回国了。他叫钱学森,几代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位大科学家——中国的“火箭之父”和中国“两弹一星”的灵魂人物。
钱学森的回国相当复杂。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不久,作为清华庚子赔款所选拔出的留学生,被选派为留美公费生。钱学森到美国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此时,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钱学森非常气愤,便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
然而,事情却越来越僵。
钱学森在美国时,就已经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空气动力学权威和大科学家,前程似锦,成就斐然。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不是美国人,却可以参与美国国防部最机密的项目,并被授予美军上校军衔。所以,当钱学森想回国时,可以想象他遭受到的阻力有多大。美国甚至做出了驱逐他出境的决定,不久又说他涉密,不允许他出境。钱学森因此而被软禁了五年之久……
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断努力,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钱学森回国后刚刚回到父亲在上海的家中,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一个心愿,那就是回母校交通大学看看,重访故地。而这个时候,交通大学即将西迁。1955年10月,远在几千里以外的西安东南郊,一片农田里,几千名建设大军已经在破土动工,修建校舍。这之后的一年多,来自母校的各种声音以及信件,钱学森听到了,也看到了。他没有轻易表态,直到差不多两年以后的1957年6月。
作为交大老校友,交大西迁对钱学森来说不能说是“惊动”,而是深深地卷入其中。从1957年6月26日钱学森写给母校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来,迁校问题曾怎样让这位大科学家纠缠其中——
在过去一年间我接到好几封关于迁校问题的信,在报章上也看到过关于迁校的报道,作为交大的学生,我自然地对这些资料仔细地看了,也想考虑一下这问题应该如何来妥善地解决,但是在这事上我有很多困难:我离开祖国有一大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祖国起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虽然自归国以来,也自然逐渐学习到一点东西,了解一些情况,也到母校参观过一次,但是我现在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决不能对迁校问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意见。所以我对这问题不作正面答复。
我是想提出另外一点,这与迁校问题也是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迁校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高级领导的注意……所以我相信,他们的决定是明智的,我们应该服从并支持这样的决定。我们不是说党在科学事业的安排布置方面一定能领导吗?既然承认党能够领导科学,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党的决定呢?
这是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的表态。
表态相当谨慎,没有个人态度,只有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党的决定的服从。是什么导致钱学森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在交大西迁的问题上都如此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呢?
因为事情起了波澜。
事情起了什么波澜?
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泽东说:“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的工业,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
毛泽东的想法很现实。
既然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了,既然沿海形势不再那么紧张了,战争的威胁短时间内不会发生,中国东南沿海如此雄厚的工业实力我们怎么能放弃不用呢?国家急于建设,内地管长远,沿海有效率,既然打不起来就先建设。
要命的是,上海的任务由此发生了变化。
原先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它得动员工厂、学校内迁,而现在,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它得开足马力搞建设!想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的压力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下子把一个与它唇齿相依、相依为命了60年的工科大学连根拔走——只留下造船学院和运输起重专业等,上海感到很为难。上海甚至觉得,没有了交通大学为上海持续提供的机械制造、电机、电工方面的智力支持,上海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于是上海提出,希望交大迁校后帮他们再建一所机电大学。
原先中央说的是全迁。
现在,全迁显然有困难了……
上海肯定需要这所大学的支持,否则,他们就会遇到困难。
——这就是波澜。
——这就是钱学森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