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迁人
  • 冷梦
  • 16字
  • 2020-11-18 17:14:58

第一章 呼唤:从黄浦江畔到古城西安

1

交大西迁最早见于高教部上报中共中央的报告。

1955年3月30日,国务院收到高教部上报中央的《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提出加强内地高校的任务,其中涉及交大由上海迁往西安、交大的电讯工程系迁往成都的内容。

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关于交大西迁的文件。

文件上报给了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

次日,即3月31日,林枫就将文件呈报给了主管教育的副总理陈毅。

4月2日,陈毅副总理批示:“送陈云副总理核示。”

五天后,陈云副总理批示:“我认为可以同意林枫和高等教育部党组的意见。”同时批注,“经刘、朱、彭真、小平阅后退国务院总理办公室。”

陈云所说的“刘、朱”,指的是刘少奇、朱德。

紧锣密鼓。

从高教部的报告报送上去到4月7日,前后不过一周,陈毅、陈云、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周恩来等七位中央领导人就审阅并同意了这个报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交大西迁的决定。

从交大西迁在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审批过程,我们能够看到,在交通大学西迁这个问题上,国家极为慎重,从而使这件事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历史资料表明,不仅仅是这紧锣密鼓的七天,后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文教会议,正式提出了交大西迁的任务。全国文教会议文件经毛泽东批示下发全党。于是,交大西迁又成为全党的一项任务。因此,肇始于1955年而历时近五年才得以完成的交大西迁,不仅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一项重大决策,更是新中国知识分子开创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

1955年6月1日,高等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

从历史环境看,决定交大西迁有两大因素。

第一,国家要加快工业化,但上海形势紧张,高校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上海又是全国高校最集中的一个城市。

第二,“一五”建设已经启动,西安成为机械电力工业基地,进入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大建设时期。但是,西安高教力量薄弱,工科尤甚,整个西北地区仅有一所设在咸阳的西北工学院。而当时的情况是:新中国高教重点发展工业和师范教育。从1952年起,一批综合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改为专办工科,老牌工科大学只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院系调整后,实力最强的三所工科大学是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交大教授最多。

迁校当然首选交大。

其实,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清楚交大西迁的背景和必要性的话,那就是周恩来总理所概括的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建设大西北的战略的需要。

先说国际形势。

国际形势就是当时的“台海危机”以及上海所处的战争前沿位置。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之一的女教授胡奈赛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说清楚那个时候上海的“不太平”。胡奈赛出身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家族——无锡堰桥胡氏。清末民初,胡氏家族出过不少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到了她父亲的那一辈,家族更是英才辈出。胡奈赛的堂伯父胡敦复、胡明复和胡刚复是中国数理学界著名的“胡氏三杰”。老大胡敦复,1907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1912年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同大学。老二胡明复, 1910年庚款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数学博士。老三胡刚复,1909年首届庚款留美,就读于哈佛大学,是哈佛大学第一个获得物理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我国最早从事X射线研究的学者和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这兄弟三人,早年均就读于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归国后又均投身教育,先后执教于交通大学。从老二胡明复于1921年受聘于交通大学,到老大胡敦复于1945年最后离开交通大学,兄弟三人前后在交通大学执教时间长达二十四五年。胡氏家族的许多子弟也都在此期间上过交通大学。胡奈赛显然出生得晚了一些。到她读大学时,她的这三位伯父,已经没有一个在交大执教鞭了。

胡奈赛的小学是在靠近苏州河上海曹家渡的一个弄堂里的小学读的。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到她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已经到了1946年,日本人已经投降了。

按照胡氏家族子弟一直以来的命运轨迹,胡奈赛的中学本来是要在大同大学附中上的。因为大同大学附中是她的伯父们创办的,胡氏子弟在这里上中学享受免去学杂费的待遇。父母当然想让她读大同大学附中,但胡奈赛不愿意,她要上上海最好的女中。当时上海最好的女中,就是上海市立第一女中。上海市立第一女中的前身是英国人办的工部局女中,教室里是打蜡的木地板,有暖气,教室后面有衣帽间,每层楼都供有沙滤水。这所女中,是当时沪上许多达官贵人家庭的女孩子们首选的学校,比如国防部部长何应钦的女儿和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的女儿都曾在该校读书。但这个学校也出奇的难考,不是你有钱就能上。

最难的时候,胡奈赛说,20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中也才能考上一个。

毫无疑问,胡奈赛笃定是上海市立第一女中的学生。

胡奈赛的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正逢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从苏州河边一条深深的弄堂里的小学校走出来,到了繁华热闹的大上海,生性活泼的胡奈赛就像一条快乐的小鱼游进了大海。她突然发现,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什么舞台?学生运动的舞台!她发现,除了读书、拿到最好的成绩,她最喜欢的就是和同学们一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刚上初中,她就接连参加了罢课和上街游行。当时有两件事让她印象很深:一件是“抗暴运动”。这件事和上海市立第一女中关系密切。北京发生的美军士兵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事件,引发了北京、上海高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上海市立第一女中的学生也几乎全体出动,相当愤怒和群情激昂,原因是被强奸的这个女孩子沈崇是她们市立第一女中的校友。第二件事就是“于子三事件”。这件事又一次引发了素有“红色堡垒”和“民主堡垒”之称的交大造反精神特别强烈的学生们激情勃发的抗议活动。那个时候,位于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就是全上海学生运动的一个风向标。一般来说,只要交通大学登高一呼,上海的中学和高校就会热烈响应,积极参加。这次也不例外,比如,胡奈赛读书的市立第一女中也参加了这次示威游行。

再后来,对胡奈赛来说,最神奇的是,她在抗战时期和国共两党打仗的日子里,都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这个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她却真切地感受到和看到了战争。

开国大典,是一个国家庆祝新生的大喜日子。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10月1日上午10点准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的。然而,不是。准确的时间是那天下午3点钟。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呢?因为那时候国家并不太平。战争,也似乎一触即发。蒋介石的军队是撤退到台湾去了,可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还准备随时打回来。中国,或者说,共产党的军队还没有制空权,也没有制海权。浙江沿海一带的许多岛屿还残余着国民党的军队。国民党的飞机很容易从这些岛屿飞到内地,投掷炸弹,搞大轰炸,所以,开国大典只能选择在下午飞机能见度不太好的时候举行。游行呢?胡奈赛和她的同学们是这天晚上举着火把上街游行的。

这一切,都缘于当时内地没有防空能力。

胡奈赛真正目睹敌人的飞机从她头上飞过、一边飞还一边扔炸弹,真正知道上海没有防空能力、国民党的飞机会随时飞过来进行轰炸,也真正见识了什么叫硝烟弥漫、弹痕累累和满目疮痍,是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的轰炸机对上海进行的一次大轰炸,即“二六”大轰炸。那天,十五六岁的女中学生胡奈赛在她家的阳台上听见飞机撕裂天空的巨大轰鸣声的时候,一抬头,飞机已经到了她的头顶。飞机很大,飞得很低,低到差不多能看见敌机里的飞行员!她吓傻了,傻愣愣地站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国民党的飞机从她的头顶上,从东面飞过来,往西面飞去,眼睁睁地看着飞机的肚子下面,一枚,两枚,三枚……黑乌鸦似的炸弹从天而降……

飞机过后,一片硝烟。

后来看了报纸胡奈赛才知道,当时来上海轰炸的有17架轰炸机,在上海市区投下67枚炸弹,炸了杨树浦发电厂、闸北发电厂、上海自来水厂等,造成上海大面积停电、停水。

这次大轰炸,敌人的如意算盘是想炸掉杨树浦发电厂的6个发电机组。结果,炸弹投得稍微偏了一点儿,炸坏了辅机,主机却毫发无损。真悬,如果真炸掉了杨树浦发电厂,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近代工业城市就会瘫痪。这件事在胡奈赛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胡奈赛站在她家阳台上看见国民党的飞机从她的头顶上飞过的那一次,是第一次“台海危机”的时候。所谓“台海危机”,即台湾海峡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第一次“台海危机”,时间是1949年10月到1950年8月。那次危机最严重的一个事件就是国民党的飞机炸了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浙江沿海岛屿盘踞着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随时都有可能飞到上海上空的国民党空军力量,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于是,上海“二六”大轰炸之后不久,为保卫大上海和削弱国民党军队的整体力量,解放军发动对浙江沿海岛屿舟山群岛、海南岛和万山群岛的军事行动,并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的主要岛屿和万山群岛的全部岛屿。

然而,上海的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解放军来不及对台作战,浙江沿海的大陈岛等岛屿还控制在国民党军队手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不久,1954年9月到1955年5月又发生了第二次“台海危机”。这次,解放军陆、海、空军协同作战,解放了舟山群岛的大陈岛及其外围列岛。至此,浙江沿海岛屿才全部解放。上海周边的危机是解除了,但随着朝鲜战争落下帷幕,战争对中国的威胁似乎反而更加严重了。最重大的危机来自美蒋的联合。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美国和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第三次世界大战仿佛一触即发。在这年(1955年)的3月,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警告说:“帝国主义势力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局势十分紧张,上海在压缩人口,动员疏散……

把一个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大学迁移到远离战争威胁的内地去,这当然是当初提出交大西迁这项动议的一个原因。然而,从以后事态的发展来看,第二个原因似乎才更加重要——这就是“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因为这个“要求”,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工业布局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部和西部的不平衡问题。

——工业的不平衡。

——教育的不平衡。

这样,就要说到上海和西安这两个城市在周秦汉唐时期和近代的不同境遇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