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讨论

第十七章春水洪泛,杜娥难归(四)

一愣神,却听得她这样语句,盘木青多少有些无奈。可寻思来,又发觉她的话,也没有多少错。

是的,他的父亲给了他半年的“游学之期”。这半年,许他游历南北,交友东西,绝不应跟着她一介女子,去丛山县的一个村落隐居。

可他有些放不下。

想着,便开口,句里意思是会离开,却不是此时云云。

她自然是不悦。

可如今又有什么办法?无奈,只得说,待洪水退后,她归乡,他游历,或许再不得相逢。

他勉强应了。

心中,却一下又一下地痛。

……

马车上又是寂静。

没有人发话,车里面,就是那样的安静。只听得到车轮和马蹄的声响,却无人开口一句。

半个多时辰说慢也慢。那不过十里的路,竟是那样长。从这边看,远远不见城关。

盘木青有些尴尬。

看车外不是,看车里也不是。曾经盼望与她同乘,今看来,却是那样折磨自己!

想聊两句,更不知如何开口!

他犹豫着,心头却回响起她的话。

“京师外的农民,每年都饿死一群!”

……

不是说,政局安稳,四海清平吗?

不是说,耕者有其田,贸者有其货吗?

自从先帝安泰年间大兴义师,拓土数百里来,二十余年,少有战火——就是有,也是胜多负少,从未听说有国土沦丧。

全国户丁大有增长。二十年来,差不多添了三成。物货充足,京城里商贾人家,每家每户都有上千两白银积蓄。

户部入账,近几年每年都有两百万两。甲仗充足,粮草满仓,俨然盛世景象。

这些,都是他过去了解的。可如今,有人说,这盛世是假的——而这一路来他看到的,和她说的一样。

除却京师,四境民生凋敝。距离京城不过百多里,村子里就全是破旧茅屋,贫苦农人衣衫褴褛。

一场大雨,一轮春汛,就可能淹没大片农田。此后,不知有多少人难避灾荒?

他的心动了一下。

他过去在京城看到的,听到的,还有多少是真的!

……

他的眼逐渐清明。

她的话语已经淡去,可另一句话愈发清晰。

离家前,父亲找过他。身为户部侍郎的父亲,愁眉难展。

那时,世交的叔伯送来书信,保了他一个“校书郎”官职。

而他,早已考过科举,有一个举人身份。当个“校书郎”,虽不常见,却也说不得逾矩。

本是大喜的事,却被父亲压下。父亲找来他谈话。

父亲说,“处谷底不觉山外风,居京师难晓天下事”。让他游学交友,行走经历。半年后回京,再坐上那“照扶”来的“校书郎”的位置。

那时的他,还不明这么多道理。只觉得这半年,天高地阔,四海遨游,别有异趣——可现在想来,倒是父亲目光长远。

他要他,见识京城外的世界。

他要他,当一个“知晓天下事”的官!

……

回过头,看车里。她坐在自己对面。

看向她的目光,带上了一种道不明的情感:有疑惑,也有感激。

她睁眼,注意到他的凝视:“有什么事?”

心头一乱,却很快平静。他迎上那让他有些心烦意乱的目光,声音有些细微:“安菱姑娘,多谢。”

“有何可谢?”她诧异。

“谢妳说的话。”他犹豫。

“我的话又如何可谢?”她暗知。

“若非姑娘一句,我难解父亲训诫。”他肯定。

这时候,两人的目光又一次相对。却发觉,对方眼中又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安菱姑娘,妳博学多识,使小生钦佩。此后为好友可好?”

……

一句话说出,盘木青移开目光,看着车厢一角。

他的心跳得急迫。

他不知,自己是如何说出了那句话——尽管他一直知道,成为好友已近乎于奢望。

可心中总有些幻想。

他知道,那是幻想。但真正说出口,却有一种不舍的感觉——怎么会这样!

他不知道。

但想到,这一句话或许也是机缘——若是真的成为好友,她或许不会再这样抵触他的接近。

心怀憧憬,却不敢正视她审视的目光。

……

他谨慎而胆怯,才说一句话,就躲闪开了。

忽然发现,竟和过去的那些个慕名而来的书生别无二致。

可惜,自己早已不是当年的花魁。年老色衰,仅有那才学还勉强看的过去。

杜安菱心想,看向盘木青的眼光又变了一下。

“不是不可”四字,便无心吐出。

看着那年少书生回过头来,欣喜的面孔上带着惊异,她真心笑了——这样的读书人,确实是值得深交的好友。

那,就不时对他指点一二。如此良才,她也觉得可贵。

……

“安菱姑娘真的同意?”半晌,他知道,眼下这一幕是真的。

“嗯。”她答。

说着,理一下已经有些凌乱的鬓发,她变了语气:“如若盘公子是真的意欲与小女子结交,小女子也自不会拂了公子心意,抛却男女之碍,与君畅谈诗文,评点时事。”

盘木青心头,失落和欣喜同时涌现。可出口的,早不是他自己所能把控。

“小生是真心的。”

……

本以为,很难出口。却不料,是这样轻轻松松。

盘木青有些惊讶,可杜安菱何尝不是?诧异的目光扫过,不作任何停留。

可心底莫名牵动。

车,依旧向前。车轮声,马蹄声,混杂着偶尔几句言语。

也不过几里路,车马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