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
- 汤浅邦弘
- 3220字
- 2020-08-29 21:47:40
三、“君子”和孔子
那么,儒家究竟具体是如何认识“君子”的?让我们重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君子”。首先,在《论语》中,有时很明显地把“君子”想定为一个特定的人物来论述。
①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
②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③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
④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⑤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倶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⑥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①中孔子把弟子子贱评价为“君子哉,若人”。子贱是孔子的弟子,据说在出任鲁国单父的宰的时候,施行善政。可以说正是从政者的典型人物。如此直接的表述,在⑤、⑥中也可以见到。⑤中,孔子评价南宫适说“君子哉,若人”。⑥中,对于卫大夫蘧伯玉去留进退的样子,孔子评价道“君子哉,蘧伯玉”。
②如前所述,是彰显郑国的子产的内容。在③中,在鲁国的重臣孟敬子看望得了重病的曾子之际,曾子对孟敬子说道,像阁下一样的君子在人道中所贵者有三。在④中,对于因为没有兄弟而忧虑的司马牛,子夏说道君子哪里有必要为没有兄弟的事烦忧。③④均为间接地把孟敬子和司马牛当作君子的论说。
如上所述,在《论语》中,确实存在指名道姓,或者假定某个人物,并称其为君子的情况。这些人均为孔子的优秀的弟子或他国的重臣。
那么,孔子自身就没有被看作君子吗?如下所示,在《论语》中的确有孔子明确地自称还不及“君子”的段落。
①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②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③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④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在①中,孔子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表示关于君子的实践,自己还没有做到。在②中,孔子被揶揄为在“鄙事”上“多能”,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年少时家里贫穷,所以得多艺,而君子没有必要“多能鄙事”。在③中,孔子比较了周王朝初期的礼乐和后世的礼乐,认为前者是朴素的,后者是君子的(比较洗练),并宣称自己更尊重前者的朴素。④是说,君子之道有三样重要的东西,孔子说自己哪样都不具备(7)。似乎可以认为,以上几条均在讲述孔子认为自己并非君子。
然而,在《论语》中,也可以看到他人把孔子想定为“君子”的言论。
①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②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③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④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⑤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⑥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
在①中,一个相当于卫国仪邑的出入境管理官员(封人)的人想见到孔子一行,说道“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这番话是在承认孔子是君子的前提下说的。②是说,陈国的司法大臣(陈司败),在评论庇护鲁昭公的孔子时说道,听说君子不党,但君子(孔子)还不是在庇护他人吗?虽然稍有讽刺的意味,但其前提还是把孔子视为了君子。③是,孔子一行在陈国绝粮七日,陷入困境之际,子路责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对此孔子答道“君子固穷”。以子路的口吻,把“君子”置换成孔子也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
④是,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询问孔子的教育。对于伯鱼的回答,陈亢高兴地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此处的所谓“君子”,除了“其子(伯鱼)”的父亲孔子之外别无他人。⑤是说,晋大夫佛肸招聘孔子,孔子意欲应招,子路不满地说,以前听老师说过“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可以推测,这与上面的③同样,是子路对孔子表达不满的言论。同样在⑥中,也是弟子在问孔子时,不直接称作“子”(先生)的例子。子路问道“君子亦有恶乎”。这并非不加针对地就“君子”的笼统提问,而是可以理解为在问,老师您也有憎恨人的事吗?(8)
如上所述,在《论语》中,可以见到他人把孔子想定为“君子”的情况,实际上,也有孔子把自己暗示为“君子”的例子。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③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关于①,阮元认为该章是在论述孔子本人,这个观点值得参考(9)。“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姿态,被认为就是孔子的人生写照。在②中,孔子感叹乱世,欲去夷狄之地,说即使是蛮夷之地,如果有“君子”居住的话,周围就会受到感化,哪里还有鄙俗之事?去蛮夷之地居住的“君子”,在此处是假想为孔子自身而言的。在③中,孔子说在政治上首先应该着手去做的事是“正名”,并说明其理由是“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且“正名”是政事的最重要的基础。此处虽然只是假想,但所谓欲实践“正名”的“君子”,除了孔子自己以外别无他人(10)。
如上所述,在《论语》中,也可以见到孔子暗示自己就是君子的言论。如果结合上述诸例综合考虑,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对于当时的儒家集团和《论语》的撰写者以及读者来说,很有可能把君子形象和孔子形象重合在了一起(11)。孔子的弟子门人们,正是基于这样的具体的君子形象,将其言行当作自己的目标的。
而且,这种作为从政者的君子,以及具体以孔子形象为准的君子,似乎也被后世继承下来。例如,在《孟子》中有“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把困在陈蔡之间的孔子称为君子。与前面所指出的《论语·卫灵公》中的例子相同。即使对于后来的儒家,所谓君子也并非他人而正是意味着孔子其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