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师太/文(原载于“秦朔朋友圈”2015年11月1日,有改动。作者曾为资深财经记者,现供职于跨国公司。背景: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也是一个China Moment,特此写作留念。)
我们,80后,竟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
2015年10月29日,朋友圈被各种关于全面开放两孩的消息刷屏。其中关于80后的悲叹尤甚。因为90后或许尚有一丝希望可以拥有幼弟幼妹,80后则已彻底无望。
想想好心酸。
然而,此时此刻,作为唯一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50后,又在想什么呢?
我第一次正式向父亲提起我想生二胎时,父亲皱了皱眉,徐徐地说了一句:“我觉得就一个,蛮好的。”我努力表示可以承担抚养等经济压力,父亲依旧皱皱眉:“现在一个不挺好的吗?”
每当与父亲论及此事,母亲总一如既往保持沉默。
父亲有四个兄弟,他最小最皮,曾经是绝对的熊孩子。据说老师一不留神,教室里就找不到他的影子,最后居然能在窗外的树上抓个“现行”。我一直觉得,和现在的熊孩子比,我父亲是有三个亲哥哥撑腰的,所以他可以更熊更肆无忌惮。
母亲同样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上面都是兄长。母亲曾多次向我提及,她少女时候留着及腰的长发,洗头都是哥哥们轮流帮忙。我不知道,母亲每次说这些时,是否注意过我眼神里的羡慕嫉妒恨。
我是在孤独中长大的80后独生子女,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觉得我应该生个二胎,以避免孤独的轮回。然而无论是当年不成熟的戏言,还是如今深思熟虑的谋划,父母从未投过赞成票。
在浓浓手足情中长大的父母,却拒绝了我生二胎的提议。难道独生子女的政策已经根深蒂固地烙在了他们的内心深处?
父母在年轻时候,全盘接受了关于独生子女的政策,这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和政策一起深深烙在他们心里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50后在动荡与匮乏中成长,没有人能精确求证出他们心中的阴影面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内心或多或少总带着遗憾。而这种遗憾与匮乏有意无意间被传递给了他们的后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们。虽然与此同时,传递的过程被浓浓的爱意所掩饰。因此,80后看似在蜜中成长,却从小承载着不堪的重负,其中有一代人的悲苦,也有两代人的期许。
所以,80后可以不会做任何家务,但是不能不好好读书。为了父辈,必须要考上好大学,谋到好工作。
最终,如父辈所愿,曾经的娇宝宝也能独当一面,成长为社会中坚,在大城市中奋力前行。
辛苦一辈子的50后们终于可以舒一口气。可是,猛然间他们却发现,盼了一辈子,儿女们的光鲜成就,除了成为与邻里聊天时的傲人谈资,其余竟一无所有。
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传统画面早已不可能。50后一辈子的不甘与努力,最终的结果,是那个费尽心血培养的孩子唯独不能留在身边。
父辈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当他们逐渐退出社会的核心舞台,他们开始被人嫌弃。
有一个朋友经常埋怨帮她带儿子的婆婆,吃饭喝汤声音太大,还振振有词地教孙子:“吃面就得像龙吸水。”我理解朋友的心情,但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如何苛求用餐礼仪?
如今常有老人不守秩序,插队抢位,广场舞扰民的内容见诸报端。埋怨“坏人变老”的呼声日盛。其中纵然不乏个别极端的特例,但在一个失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群体,何谈优雅?
如果也有段子手为50后编写内容的话,他们的故事一定比80后更悲。
他们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在该读书的年纪上山下乡,在该生娃的年纪只准生一个,在该拼事业的年纪却因书没读够、后继乏力早早下岗。他们大多不够富有,然而面对楼市价格一路飞涨,却倾其所有为子女购房。终于到了享天伦之福的年纪,唯一的子女却太忙,他们最终只能对着微信视频略解思念,或者不得不再次奔赴陌生的城市颤颤巍巍地给孩子们带“二宝”。
“我们竟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这已被誉为全面开放两孩政策公布当晚最能引起共鸣的一句话。80后的悲伤似乎已逆流成河。然而,我们的父辈,却连段子手们都将他们遗忘了。
不可否认,80后“鸭梨山大”,但毕竟我们已然成长。时代不能架空,既然我们已经承载了两辈人的期望,那只能继续前行。
前不久,父亲从俄罗斯旅游归来,给我带了一串当地特产红珊瑚项链,送给我时特意嘱咐了一句:“你若真有想法,这个先不要戴。”
我不知道父亲居然也相信宫斗片里的段子。但我知道,父母未必不在意我曾经的孤独。他们未必不想多一个外孙(女),但是他们已经无力相帮,却又习惯性地看不得我受一点委屈——这就是50后,忍辱负重,满腹牢骚却同时对子女爱到窒息。
所以,对80后而言,4+2,与其抱怨,不如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