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青山百灵国胜茶

◎李文光

出产自盐边深山的国胜茶,现在已经是享誉川滇、远销北京、南京的名茶。它有什么过人的特点,以致受到世人青睐?因为凡是尝过国胜茶的人,无论是深谙茶道的高人,还是商旅苦力,都钟情于国胜茶那色翠、汤清、味浓而经泡的特色,尤其是它那先尝微苦、而后回甜的滋味特别能消暑解渴,回味无穷,誉享茶界。

但是,盐边人培育出这样出类拔萃的名贵特产都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它先苦后甜的特别味道可以概括国胜茶叶的成长之路。让我这个亲历国胜茶种植、培育艰苦岁月的知情人娓娓向你道来。

1970年以前,盐边县不产茶,老百姓也没有种过茶。但是,盐边人,特别是山区各族群众偏偏又爱吃茶,都有饮茶的嗜好和习惯。他们宁可一日无饭,但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一天也离不得的生活必需品。连茶水饮尽后剩下的“茶母子”也要嚼烂吞下去。傈僳人一早起床,就要在火塘上将碎米、茶叶,加上火麻子用油炒后加水煨一罐油茶,全家喝了,才上山做活路,这就叫“早茶一盅,一天威风”,他们3天不吃茶,人都要“打偏偏”。

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盐边人吃茶都要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赶到云南省华坪、下关等地去购买。那时,茶叶价格贵得吓人,贫苦百姓无钱,就拉羊去换茶,一只羊只能换一块方茶。无钱又无羊的人家,就只得把水冬瓜树(老百姓又叫“胖婆娘”)的叶子打下来晒干当成茶叶来泡水喝。新中国成立后,盐边县政府虽然从外地调进茶叶,但那时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一家人3个月才供应一块方茶,根本满足不了山区群众的需要。

1966年,有一个叫张涵的四川农学院毕业生分配到盐边县农业局工作。在下乡到农村搞技术指导时,他在岩门傈僳族乡了解到,傈僳族群众嗜茶如命,又饱受无茶之苦。身为藏族干部,他感同身受。他还了解到边远山区的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群众也是这个情况。他为盐边不产茶,群众不会种茶而焦急,心想“自己是农学院毕业,又学过种茶,我要用一技之长在盐边县种茶,以解群众之疾苦,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但那时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而他作为一个普通干部,加上县上、乡下都很穷,开始确实有些一筹莫展。好在1971年,带领地县工作组在岩门搞整社、建社试点工作的西昌地委书记辛易之、西昌军分区张司令、县委书记卫全来,在工作中也了解到傈僳族的这种特殊民族习惯和缺茶的疾苦。他们知道张涵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并将他抽调出来专门负责指导茶叶生产。有了领导的支持,张涵专门回到母校四川农学院找到茶叶专业的廖老师,向他请教茶树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技术知识。廖老师了解了盐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群众的迫切愿望,很支持盐边种茶,并建议,盐边自然环境适宜种植大叶茶和四川小叶茶。秋后,张涵就带着西昌专署农业局拨的资金先后赶到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和云南省华坪、下关等地学习、考察当地种茶、采茶、制茶的生产管理技术,并购回一千多斤茶籽。回到盐边,正是1972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在岩门公社党委书记杨发远、县农牧局下派干部、公社办公室主任解中孝和公社、大队干部、群众帮助下,当时就在岩门公社试种,与岩门乡毗邻的国胜乡东巴湾大队也试种了几十斤。当年茶籽生根发芽、试种成功。第二年,他们又在岩门公社全社推广种植,开垦八百亩茶园并获得成功。首批新茶还专程分别送了几十斤给西昌地委、盐边县委,他们都赞不绝口,要求在盐边和西昌地区推广,西昌地委还两次在盐边召开西昌地区茶叶生产现场会。自此,种茶技术在米易、德昌等西昌地区各县推广。

西昌地区召开茶叶现场会后,盐边县委、县革委决定在全县推广,各公社都抢着种茶,争着要茶种。县上当即选择条件适宜、生产积极性高的国胜公社上田坝生产队和东巴湾大队推广,东巴湾支部书记青召武、上田坝支部书记李贵章、国胜供销社边万雄这些人都积极得很。因为青召武就是一个老茶客,一个大盅盅,一次要泡大半块砖茶,喝起才过瘾。那年,民胜、红宝、江西、强胜、高坪、惠民偏岩子也都选择生产队,辟出园地试种茶树。到1974年,国胜乡和盐边全县也普遍开始种茶。茶叶采摘后,开头是用手工制茶,在大锅里揉茶,劳动强度大,质量不均匀。1974年,张涵又从外地引进了揉茶机,岩门分了3台,其余分到全县各个茶场,有了揉茶机,岩门还生产出砖茶,名字叫“毛尖砖茶”,还卖给县上供销社供应全县。

在盐边试种、推广茶叶种植的那些日子,张涵他们碰到许多困难,吃了很多苦。首先,那时还是“以粮为纲”的时代,种茶被指责为“搞歪门邪道”“资本主义尾巴”“重副轻农”。少数干部社员思想保守,说种茶是“劳民伤财”,怀疑盐边种茶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们顶住了天大压力;其次是不懂技术。他们就苦口婆心地动员大家种茶,宣传种茶的好处,鼓励大家树立信心,积极开展茶叶生产。那时候,县上、公社都穷,在乡下,张涵他们常常吃不到干饭,只有烧洋芋、啃苞谷、喝干板菜汤过日子。老高山风大雾大,寒风刺骨,晚上睡觉时半夜火塘里的火熄了,常常冻醒,只好烤火等到天亮。天一亮爬起来,他又赶忙同社员们一起劳动、耕耘。在国胜公社上田坝试种的时候,为了不占用熟田熟地,他和大队种茶专业队开上了山高坡陡、一片荒凉的安家坪子。面对一片乱石荒坡,大家劈山开地,人抬肩扛,搬走顽石,硬是平整出一厢一厢整齐疏松的土地。那时,社员们住的是苞谷秆棚棚,吃的是海椒、盐巴拌苞谷面面。许多人磨破了双肩和双手,有的社员吃不了那苦,卷起铺盖悄悄溜走。张涵他们坚持了下来,同大家一起苦干实干,直到安家坪子长出一片新绿。一天到晚腰都累弯了,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

茶叶生产出来,西昌、盐边的领导都高兴,特别是上田坝茶场,因为它位于百灵山南麓,终年气候凉爽,云锁雾罩,由于小气候条件优异,茶叶芽嫩,条索紧,色翠汤清,其味先觉微苦,尔后回甜,很受山区群众欢迎,并逐步上市,远销西昌、成都、昆明等地。当时,张涵就在想,这茶叶名声在外,总得取个好名字,青召武、李贵章他们也来当参谋。有一天,张涵睡在上田坝保管室,一大早就被满山遍野的鸟叫声唤醒,他披衣起来,走到晒坝上就看见一群羽毛鲜亮的百灵鸟在树梢枝头翩飞欢叫,他一个激灵:上田坝地处百灵山脚,百灵山最美丽的小鸟叫百灵鸟,我们的茶就叫“百灵绿茶”吧!在一旁的李贵章听了,连声说,“百灵绿茶”这个名字好,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最喜欢百灵鸟,这个名字一定叫得响。后来国胜的茶叶就以“百灵绿茶”的名字享誉西昌、成都、昆明等川滇各地。前些年,我们到成都看望已从省林业厅副厅长位上退下的张涵,他无不惋惜地说:“可惜后来,有人标新立异,把这个名字给改了,有的叫‘国圣’,有的叫‘二滩云雾’,有的叫‘大笮’,一点特色都没有!简直是乱弹琴,毁了一个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