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物联网、万物互联时代

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理念;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白皮书,物联网得以快速发展。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预示着未来信息社会即将进入万物互联、智慧互通的时代。

(1)物联网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描述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和“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造性地提出“物联网”的构想,并构建了EPC系统;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理念,当时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射频识别(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年,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包括物联网的组网和应用[18]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类物体上的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相应的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将物体接入互联网络,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之间的通信。

在经济方面,物联网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方面,物联网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购物、出行、医疗、教育等方面。例如,基于RFID的快速智能签到系统、基于近场通信(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等技术的刷卡系统等,大幅节省了人力资源。在城市安防方面,物联网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堰塞湖的实时动态监控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火警设备系统等都通过物联网实现。在设备物资管理方面,物联网极大提高了物资保障效率。

大搜索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大搜索是建立在包括现有物联网架构上的综合搜索引擎,在保证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具备跨网搜索、信息融合、自适应、主动感知与联动服务的能力[19]

综上所述,物联网能够有效地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起来,将物与人的信息通过网络互连,借助于网络数据的时序性、动态性、多属性和多样性等新特性,物联网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物联网数据具有较强的所有权特征,物理实体各类属性信息在共享时有更高的隐私保护需求。

(2)互联网+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新形态、新业态,代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互联网+”行动计划能促进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社会治理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IT生态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是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3)万物互联、智慧互通

通过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的充分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网络的连接变得更加相关、更有价值,此即为万物互联(IoE, internet of everything)。万物互联将从以下4方面为社会创造重要机遇。

① 从机到物的转变。过去通过计算机互联,现在开始走向万物互联,进而给市场空间、结构转型带来新的变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机会、空间和可能。

② 促进联动性、集群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集群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从后台感知层的传感器到核心层的计算存储,再到前台的显示应用,整个产业链将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技术整合。

③ 大数据技术加速人们从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认识。万物互联的出现使得人们不仅能够从大数据中挖掘发展规律,更能识别到规律的转折点,这对重塑经济结构,促进IT本身发展非常重要。

④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互联的新时代。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商业模式从过去的局部计算、企业计算开始走向云计算下的大数据处理,而这种大数据的处理方式使商业模式更多地从B2C走向C2B,催生出新的服务、生产和流通模式,这些新的模式将更好地实现万物互联,更好地为人们服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