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服务贸易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第五章 服务贸易出口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呈逐步攀升趋势,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6069.5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此外,我国服务贸易1995—2014年已连续20年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2013—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85亿美元、1599.3亿美元、1366.2亿美元,已连续3年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可见,中国服务贸易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

针对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增长较快的现实状况,除加快出台《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指导目录》之外,国家也在通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建立一套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促进体系,改善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另外,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的短板。在人口红利与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消失的现状下,如何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扩大服务出口进而扭转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Krugman(1980)[1]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1)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的动力有两个,一种是由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理论,另一种是新经济地理中的核心概念“本土市场效应”。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对外贸易情况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形成的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工人工资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持续,加之比较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无法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做出解释,因此由中国内需市场庞大带来的本土市场效应逐步浮出水面,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地市场效应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关本地市场效应的研究多以制造业为对象,而对中国服务业生产与贸易研究不足,然而,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加,2014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6038.2亿元,较第二产业增加值271764.5亿元高出12.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1%。因此,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可能存在着本土市场效应。如果存在,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中国服务业本土市场效应带来的比较优势能否取代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成为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新动力?正是本章亟待解决的问题。